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礼乐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瞽矇",精通各种音乐,熟知各种祭祀礼仪,他们在上古礼乐文明诸多的活动中表现突出,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对礼乐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通过对古代音乐文献相关记载的梳理,可以发现瞽矇与音乐的渊源:他们是古代乐官的一类,地位很高,在礼乐活动当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政治教化、历史传承、音乐教育等多方面承担重要职能。  相似文献   

2.
说唱艺人多为瞽人,瞽艺人起源于先秦的瞽乐官.先秦之"瞽"由"巫"而来,呈现出职业化、伎艺化和程式化的特点.他们擅长讽诵,名列"王官",是礼乐文化重要的传播者."瞽"主要活动在宫廷之中,礼乐文化的繁荣使其"说唱"伎艺得以提高与完善.奢华的宫廷文化使得"说唱"伎艺日益由仪式趋向娱乐化."礼坏乐崩"后,"瞽"逐渐被"优"取代而失去宫廷音乐主角的地位.上古文明的终结最终裹挟"王官"逐渐淡出朝堂,泯入民间,汇为民间的"说唱"洪流,成为以说唱谋生的瞽艺人."瞽"可以说是上古时期的说唱艺人,他们代表我国说唱伎艺的萌芽阶段.  相似文献   

3.
古代礼乐文化是我国古代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成果。六朝及隋唐时代民间歌乐的发达,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注意多方面容纳和吸收各种音乐,特别是外来音乐。外来音乐同我国民间歌乐及传统音乐相互间的密切交流,大大丰富了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内容,从而使唐代歌乐舞蔚为大观,盛极一时。隋唐时代乐舞的兴盛,也是当时中原地区同西北各民族及外国政治、文化方面的密切交往,以至频繁的商业贸易的产物。隋唐时代民间歌乐的繁荣,与各民族间的平等友好共处,儒释道等多种思想并存,在本质上有一致之处。  相似文献   

4.
从音乐作为媒介这一角度来看,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可以有一个全新的阐释.作为传播手段,礼乐曾经是先秦时期礼仪制度的最主要的媒介,但随着文字的发展成熟和广泛使用,文字取代了礼乐,使礼乐失去了原有的重要地位.用文字的视觉便利取代礼乐的耳口相传,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媒介技术原因.因此,"礼崩乐坏"作为春秋战国时代各种发展、破坏、革新的"社会大事件"之一,实质也是媒介技术发展使然.  相似文献   

5.
"金声玉振"是上古礼乐文化中最富有艺术性的部分,在儒家乐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孔子对礼乐表演性有"在场"的鉴赏性评述,指出其蕴涵的义理成分;子夏述孔,论证"古乐"与"今乐"表演上的差异,保存了孔门<诗>学的原始样态;思孟学派以"金声玉振"为道德、人性的音乐譬喻;<礼记·乐记>剖析礼乐之异同,提出"声音之道与政通".以政治、伦理、道德、人性等"他律"来阐释并约束艺术活动,是儒家乐论的本质特点.  相似文献   

6.
诗歌的节律特点不仅取决于语言的特点,更取决于主体的认识水平和审美范式。元音是最容易切分出来的乐音。因而古人选择押韵作汉语诗歌最早形式。先秦时汉语声词尚未定型,决定了《诗歌》韵式繁复的特点。《诗经》创作、整理主体瞽矇是职业巫师,擅长于巫术歌舞表演及审音。他们选择偶句韵为主的原因是:它能体现以和为美,错综为美的审美范式和原始音乐突出节奏的特点,适应巫术表演和瞽矇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礼乐"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论语>提出的"和为贵"是礼乐文化的根本精神,也是儒家思想的普世价值所在.它要求并引导社会各个阶层按照礼乐文化的规范和模式来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达到建立和谐融洽的社会人际关系的目的.当前我们党和国家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的状态,它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结构之间的和谐3个方面的基本内涵.显然,上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与我国古代礼乐文化的"贵和"精神是一脉相通的.因此,我们在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事业中有必要以批判继承的态度从我国古代传统的礼乐文化中发掘可资借鉴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周礼》中记载的“六诗”是中国早期乐诗形态,蕴含着丰富的王官文化信息.大师作为瞽睬之长,掌教“六诗”,主要服务于上古王官之学.由于周王朝对百工技艺教育的重视,瞽睬在当时社会分工中被选为文化传播主体,在典乐诗教体系中,瞽睬大体承担着管理、授学、表演等具体职能.这对早期“六诗”的生成传播产生了重要意义.伴随巫瞽文化地位的丧失,周代“六诗”亦逐渐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9.
一、作为中国远古文化一个特殊阶段的礼乐文化之美.礼乐文化,在先秦文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礼乐文化究竟包含了什么样的内容,却研究得相当不够.从孔子对春秋时期以来礼崩乐坏的感叹,可以知道,周代被春秋思想家认为是一个礼乐文化时代.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了六朝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特色问题.认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部分的六朝文化,具有其独特的价值.这主要就是挣脱两汉儒学束缚、追求思想自由、发展抽象思维、张扬个性主体、实现精神的内在超越.六朝文化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六朝文化在传承汉魏以前中国传统文化、影响隋唐礼乐政刑典章制度、促进江南开发及中外文化交流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加强六朝文化研究,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论述了茶马古道的由来和研究现状,论述了茶马古道和百越古道的区别,对百越古道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前瞻。  相似文献   

12.
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必须以史料为基础。史料的新发现,特别是地下文物史料的发现,丰富、拓展了文学史料,能够修正、补充甚至改变以前研究的结论,影响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导致新的学科的形成,有助于文学史料的训诂。文学史料是文学史研究的基础,但不能把文学史料同文学史研究等同起来。历史的真相很难保存。现存的史料同历史实际相比,是局部的、片断的,存在着固有的偏向。人们在研究文学史时,不会停止在史料上,主观的介入是自然的,是不可避免的。史料是有限的,人们对史料的认识是无限的。某些新的理论和方法的出现和运用,往往能直接影响对某些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在文学史研究中,我们应当承认和重视研究者主观的作用,正确地体悟分析和评价史料,同史料本身有同构性和统一性。不以史料为基础,就会轻易地陷入意图哲学和相对主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人物画深受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影响,强调"成教化、助人伦"的功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通过对中国古代人物画、画论等有关材料的分析解读,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对古代人物画在选材、表现的内容及在造型、空间、构图、比例和色彩的处理上所产生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是促成中国古代人物画独特图式形成的重要因素,它对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有利有弊。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文化作为类型在春秋战国时确立,之后两千多年未有根本性变化,直到“五四”时才发生现代型。这是由于中国语言发生现代转型。语言是构成文化的深层的基础,语言转型决定文化转型。中国古代文化在秋战国时期定型亦即古代汉语在这一时期形成体系。古代汉语体系在深层上规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类型。  相似文献   

15.
根据有关文献著录,古代甘肃学者、作家有两千多人,著述典籍三千余种.由于科举取士,甘肃学者普遍研习经学,在《诗经》《尚书》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除大量论札之外,有文献记述的《诗经》类著作14种、《尚书》类著作8种,大体反映了甘肃地区在《诗》《书》研究领域的学术成就.  相似文献   

16.
地中海东岸以及小亚、中亚地区是最早种植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地区。葡萄文化的传播首先是在地中海周围地区。中国种植葡萄和用葡萄酿酒最早是在新疆 ,传入内地是在西汉。唐代以前 ,中原地区葡萄种植业和葡萄酿酒业发展缓慢 ,直到唐代 ,才有了较大发展。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技术的输入 ,有力地证明了古代中国人善于吸收外来的先进生产和技术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城市与水——以古都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都形成、发展乃至衰落无不与水有着密切的关联,兴水利除水害一直是关系古都乃至整个王朝发展的重大课题.中国古都之所以绝大多数坐落于江河湖泽之滨,除了注意到取用水和排泄涝污水的方便外,还考虑到它们可以提供灌溉、航运、美化环境和防卫之利.  相似文献   

18.
古希腊和中国古代的美德,都追求善。善在古希腊表现为五种美德,在古代中国表现为五种道德规范。这五种道德,有四种可以互相对应,只有古希腊的勇敢,和中国古代道德不能对应。古希腊的美德,强调以智慧为基础,在价值取向上以征服为主旨,形成了西方的理性主义传统。而中国的道德,强调以仁为基础,在价值取向上以服从为主旨,最终形成中国重伦理的传统。这两种传统,对中西方民族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相似文献   

19.
选取当代西方较有代表性的长篇少年小说,采用原型批评的方法,通过对作品的宏观解读,发现作品中隐含着大量原始仪式的原型,如过渡仪式和原始巫术等。指出这些原型在作品中多被重置、变形、个人化或现代化,无论对少女主体的成长,还是对作品表现力的增强,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论波爱修斯与古代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波爱修斯是古代逻辑向中世纪逻辑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哲学家.他翻译和注释了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探讨了波菲利关于共相的三个问题;对假言命题和假言三段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斯多亚学派之后重新奠定了命题逻辑在整个逻辑学说中应有的地位.波爱修斯的逻辑理论是中世纪逻辑学进步的主要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