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文,作为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在信息传达、政治运作,甚至"经国之大业"中据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与作用。1986年,苗枫林出版的《中国公文学》一书,首开中国公文学研究的先河,对当代公文学的学科源起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总结前期中国公文学研究的成绩与经验,继续推动该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今年7月29日至31日,由中国公文写作研究会和我校发起,我校具体承办的"苗枫林公文学术思想暨《中国公文学》出版发行20周年研讨会"在我校举行。20多位专家学者莅会就公文理论研究与应用写作的诸多问题进行了交流与探讨。会议期间,苗枫林向我校图书馆赠送了其珍藏的公文学类图书。为了反映这次会议的信息与成果,我们特编发以下稿件。  相似文献   

2.
文章就中国古代对公文的研究作出剖析.先概括出这种研究的四个特点,后就几千年的研究情况分成四个阶段,即先秦时期的萌芽或开端阶段、汉魏六朝时期的理论探索阶段、唐宋时期的文风改革阶段、元明清时期的理论总结阶段.研究这个课题对于分析整理这份硕大而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建立今天的公文学、文书学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共时角度出发,结合公文学、写作学、语体学等学科知识,对成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中运用的功能、特点及所遵循的原则进行了探讨。国务院公报中可以运用成语表示情状或问题,表示列举,表示评价,表示对比,表示条件;运用时具有庄重典雅、文约旨丰、含蓄形象、节奏鲜明、言近旨远的特点;运用时要弄清语义,区分语义的褒贬色彩,避免误用,防止滥用。  相似文献   

4.
“公文”是公文学中首要的、最基本的概念.然而长时期以来,学术界对公文涵义的解释一直存在明显的分歧.鉴此,本文在回顾历史的基础上,对当前有关公文涵义的论断进行了辨析,特别着重于对中共中央办公厅《条例》与国务院办公厅《办法》相关内容的比较,从而对公文涵义作出明确的界定.  相似文献   

5.
王东海教授     
王东海,1971年生,山东烟台人。1994年毕业于烟台师范学院,并留校任教;2000年获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2003—2006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师从著名语言学家王宁先生,获博士学位。2007年晋升为教授。现为鲁东大学汉语言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词汇学与词典学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政法大学法律语言研究中心研究员、教育部汉语辞书研究中心研究员。多年来,王东海教授在词汇学、词典学、术语学、法律语言学、公文学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工作。出版《古代法律词汇语义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6.
如果说裴显生先生主编的《公文写作概论》,使公文写作从单纯的应用技术进入了学术领域,成为我国公文写作学发展史上的枢机.那么周森甲的《中国现代公文写作原理与方法》则是在此基础上大幅度的拓展。本书新颖独到的见解,严谨透彻的逻辑思维,辩证科学的学术探讨,全方位拓展的气魄,令人耳目一新。它确是一部真正的理论科学与应用科学相结合,既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又有较大的实用价值的最新佳作。一、构建了科学的公文学理论体系公文要真正获得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那就必须创建起自己特有的科学体系。许多研究者认为,公文学从总体…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提出了新的问题,其中有三个问题是关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方向和方法的原则性问题:一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性问题;二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问题;三是中国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与历史研究》一书以这三个问题为基点,从理论、历史和现实的有机结合点上做出了自己的解答,全面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整体风貌,真实切中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问题本身。  相似文献   

8.
本文讨论了市场经济和全球信息化条件下中国图书馆业面临的人才问题、经费问题、运作机制问题以及市场竞争问题,就中国图书馆业已有的成就进行了评述,最后论述了今后中国图书馆业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群众》周刊“民族化问题讨论特辑”的刊出,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紧密相关。该特辑界定了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概念,分析了为什么要强调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问题,厘定了我们究竟应该怎样表现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问题,探讨了如何使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法和途径。在这些争鸣中清楚地呈现了民族化的创造性、主体性、实践性、具体性及与现代化和国际化一体的特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史上具有特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毛泽东的农民观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表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形成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中 ,对农民问题的成功解决 ,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最具特色的贡献之一。从一定程度上说 ,毛泽东把农民和农村问题作为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一个突破口 ,在理论和实践上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有效 ,也是最符合中国实际的途径 ;在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农民的土地问题、中国革命的道路、党和军队的建设以及社会主义初期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农业的发展方向和步骤等一系列问题上 ,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思想 ,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革命理论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奠定了基础 ,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