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一、第一个基层党组织的诞生 (丹巴见参口述) 我叫丹巴见参,1938年4月1日出生在拉萨的一户裁缝家里.作为手工劳动者的差巴,裁缝生意时好时坏,全家过着有时相对宽裕、有时拮据的生活.我依靠父母攒下的钱,断断续续上了几年私塾.十岁时,第一次上私塾.由于家里生意不好,加上差役加重,无钱付学费,上学一年后就辍学了.此后的两至三年内,我有时外出打工,有时在家做裁缝活.后来,家境有所好转,又供我上了两年私塾.以后,家境日趋衰落,我不仅不能上学,为了生计,还得到墨竹工卡宗的牧区放牧.  相似文献   

2.
我是援藏干部,能在拉萨认识老汤也是我和他的一种缘分,老汤叫汤己生,原在西藏日报社工作,安徽黄山人,30多岁参加援藏工作,一呆就是26年。他摄影、书法、绘画样样在行,为人谦虚、厚重、热心。拉萨许多地方有一种柳树叫左旋柳,上百年的树龄,黢黑干裂,铁枝蟒干,树身旋转着向上生长,细细观来,有的像罗丹手下的思想者,有的像何香凝笔下的下山虎,要是春天里去看,柳树又好似“雀之灵”舞在路旁。有事没事的我总是喜欢去看这些仪态万千的左旋柳。有一天,我在拉萨宇拓路的新华书店里看到一本小画册,书名就叫拉萨古柳,翻开一看,一幅幅人性化的拉萨古柳…  相似文献   

3.
白牡阿姨     
郎生 《中国民族》2008,(8):41-42
直到今天,我还记得24年前的拉萨,那些寂静的午后和傍晚。1984年秋,我大学毕业后自愿进藏,在自治区文联《西藏文学》编辑部工作。我不善交际,开始的那一年,在拉萨几乎没有朋友。原本有个旺秋,但他从北京回来后又出国了,而且一去不返。1985年元旦,单位里的藏族姑娘玉珍带了两个女友,约我和同事小陈一起去自治区歌舞团跳舞。由此,我结识了白珍和卓嘎。  相似文献   

4.
喜爱什么,想干什么.这是人之常情.我喜爱藏族人民.我想通过电影艺术表现他们,这已经是好几年以前的事了.1954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和捷克斯洛伐克军队制片厂联合摄制一部彩色纪录片《通向拉萨的幸福道路》.这是一部反映修筑康藏、青藏两条公路的大型纪录片.我是这部片子里的一个导演.为了拍好片子,前后在西藏工作了近一年.这一年中,我和修筑公路的藏族民工接触的比较多.在接触中,我逐漸地认识了他  相似文献   

5.
解冻     
1958年5月,学了四年藏语文的我们来到拉萨实习。我被分配到西藏干校,生活在这么多年青的学员当中,我觉得西藏已不怎么神秘了;我自然想到,他们不久就会迈出西藏干校,而雪山也将解冻。  相似文献   

6.
在拉萨,徐海波看到从北京来的记者,感到十分亲切,也勾起了他对北京的家和亲人的思念。对记者,他并不避讳说起雪域高原的艰苦:"西藏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内地人来这里工作生活,多说话、多走路常常会觉得气喘、心跳加速。在高原工作,身体付出远远大于内地。"即便如此,徐海波还是非常珍惜到拉萨援藏的这段时光。他希望在这3年中,能为拉萨做些实事。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仅仅一年多,徐海波就用他的"三板斧",为拉萨交通辟出了一个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四、蜂涌而至的外国游客在成都机场,我听说对高原反应的适应能力与肤色人种有关。亚洲的日本、朝鲜等国的黄种人常常到了拉萨要躺倒几天;而欧洲、美洲的白种人,却不受什么影响,许多人一下飞机就奔布达拉宫、大昭寺。对这话,我当时半信半疑,可是到了拉萨之后,全信了。  相似文献   

8.
十四、宝贝林园游记如果有人要问,拉萨的哪一个林园最好,藏族同胞会自豪地告诉你:罗布林卡(意思是宝贝林园)。中央考察组这次进藏,先后在拉萨、林芝搞调查研究和从林芝返回拉萨,都快10天了,然而还未顾得上参观一个西藏名胜。我私下对考察组两位同志说:这次来藏如果不参观一下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那就要抱憾终生了。他们对我说:你是搞联络的,就联络安  相似文献   

9.
我第一次见到邢肃芝君是在一九四四年的拉萨。当时我任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的英文秘书,初到西藏,人地生疏,我们只匆匆一面,再未接触,印象不深。但我记得邢君已在哲蚌寺学经多年,告一段落,正准备返回内地。又记得就在那年,他去过一趟山南的扎里名山。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一部份在缅甸经商的云南商人退入西藏,加上原来在拉萨的内地人,人数不少,但据我所知,去过扎里的  相似文献   

10.
我是武警西藏总队聂拉木边防检查站副站长,长年坚守在西藏中尼边境。1962年,我从中央政法干校毕业。当时,自治区领导对我说:“你可以留在拉萨。”拉萨是藏族群众心目中的“圣地”,我做梦都没想过,我这个奴隶娃子有朝一日能在拉萨定居。现在,只要我愿意,我就是“圣地”的居民了。可我又想,边境更需要干部,那里高寒缺氧,交通闭塞,条件极差,从内地来的汉族同志很难适应;我土生土长,学的专业也对口,应该到那里去。于是,我毫不犹豫地去了仲巴县边防派出所。那时,边境上很不安定,国民党特务、小  相似文献   

11.
乡行     
正我们这代人,很多人没有故乡。我的父亲母亲在1945年冬因工作离开了故土,来到他们不习惯的冰天雪地的东北。印象中,父母总与当地人有一种距离,就像客人与主人之间的客套。虽然我们出生和成长在这里,却对父母的家乡有着浓厚的憧憬,似乎我们有两个家乡,一个在生养我们的这片黑土地,而另一个在父母描绘的大山里。早些年家乡不通火车、汽车交通不便,父母在异乡一  相似文献   

12.
一、苦难中的期盼我叫次仁拉姆,今年83岁.1926年,我出生在西藏山南地区隆子宗桑昂曲林地方的一户农奴家里.我的父母是“拉章强佐”家的农奴,从出生开始我也成了主人的农奴.我们一家过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悲惨生活.那时,一家人如果有半包清茶就着粗糙的糌粑吃,就觉得很幸福.我6岁那年,被派到“拉章强佐”德庆家里当保姆.  相似文献   

13.
一九四九年七月八日西藏地方反动当局曾以国民政府驻藏人员中有共产党员为借口,要求国民党政府驻藏人员和内地在拉萨工作的某些人员离开西藏。本文就已经收集到的材料,试将该事件的原委作一初步探讨。 (一) 关于这一事件的经过,已故的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主任秘书、代处长陈锡章曾写道:“一九四九年七月八日噶厦派员请我去有要事面谈。我去到那里,在座的有三噶伦,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个回族女青年,今年25岁。1983年11月,我与本单位一位汉族男青年小王建立了恋爱关系。因小王是汉族,我父母坚决反对。但小王工作积极,学习努力,作风正派,待人诚恳热情,是个大家公认的好青年。我不顾父母反  相似文献   

15.
上个世纪60年代前半期,我几乎参加或参与组织了拉萨所有传统的和革命的节日活动,那时我是拉萨市文化局的工作人员,筹办节日活动是我最重要的工作内容。而我这半辈子,竟有17个新年是在“世界屋脊”的拉萨古城度过的。在那里依照这个民族古老的风俗和藏族朋友一起欢度藏历新年,那么和谐、兴奋、热闹欢愉,人与人之间充满着一片赤诚。即使今天我已离开那片土地,每当新年、春节来临,仍然不由自主地怀念那些日子,并总想向别人絮叨在拉萨过藏历新年的情形。西藏曾经在夏日过年 据藏族学者说,在古老的年代,西藏并不是冬春之交过年,…  相似文献   

16.
一、世界文化遗产 拉萨布达拉宫和大昭寺(The Potala Palace and the Jokhang Temple Fonastery,Lhasa) 批准时间:1994年12月 遗产遴选标准: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V)(VI),布达拉宫于1994年12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后来又加入了拉萨的大昭寺.2001年12月,拉萨的罗布林卡也被补充加入此项世界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7.
沈策 《民族论坛》2009,(7):18-19
<正>我在西藏工作11年了。时间过得很快很惬意,其间也夹杂着某些厚重,耐人咀嚼回味。在这11年里,我有很多令人感慨的记忆。志愿去边陲西藏1975年9月,我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市,父母都是制药厂的工人。1994~1998年,我在湖南师范大学物理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拉萨藏回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拉萨藏回的定义进行界定.拉萨藏回,是对拉萨回族的俗称,是指当前户籍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地区,接受部分藏族生活习惯,与藏族通婚,穿藏装,说藏语.但信仰伊斯兰教的法定回族.其次,本文从历史族源、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三个方面陈述拉萨藏回的主要文化特点.最后,根据上文拉萨藏回的文化特点分析其引发的思考,即拉萨藏回是伊斯兰文化在西藏本土化的结果,体现了文化的适应性特征;拉萨藏回所反映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回变藏的文化表象,而是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和谐相处的良好范式.  相似文献   

19.
吉隆唐碑记     
这事要从1 976年说起了。那年,我大学毕业后,踏上赴藏的路程。乘火车从山东青岛至甘肃柳园.又换乘汽车至拉萨再日喀则,最后到达吉隆县。我至今记得,当汽车爬上高峻的马拉山顶,第一次鸟瞰吉隆县城全貌.我感到它就是一小堆零乱的小纸盒,或几十本随意推开的旧书.被谁遗弃在这里。它那么渺小,那么单薄.静静地蜷缩在莽莽苍苍的群山的一隅,仿  相似文献   

20.
一九八六年七月十五日至三十一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郝建秀、全国妇联书记处第一书记张帼英、团中央常务书记刘延东,以及轻工、纺织、商业等有关部门共十位同志,赴藏考察。我有幸随同前往,成了一生中难以忘怀的事。此行,由成都乘飞机到拉萨,由拉萨乘车经墨竹工卡、工布江达到林芝八一镇,然后又返回拉萨,经羊八井、雪古拉山到日喀则,从日喀则经江孜、浪卡子、羊卓雍湖畔再返拉萨,深入前后藏,行程三千里,饱尝了勤劳、勇敢、智慧,淳朴的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