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意识能不能在一定条件下决定物质?长期以来,哲学界意见分歧,不能统一,一个重要原因是讨论双方各自的出发点不同。持否定观点的同志从本体论出发,紧紧扣住哲学基本问题,因此坚决不同意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决定物质的观点;持肯定观点的同志从物质和意识的相互作用出发,特别是抓住了意识对于改造世界的能动作用,坚持认为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决定作用是客观上存在的,在理论上是站得住脚的。我们建议,既然双方对哲学基本问题范围内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都没有异议,那就不要再抓住意识能不能决定物质来讨论,同时也不要在概念(“决定”)上转圈,而回到这个问题的实质上来。我们以为,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如何估计意识(精神)因素在改造客观世界中的作用问题。这样,问题的提法就应该是:能不能说意识(精神)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对于改造客观世界具有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人的意识对物质有没有反作用,有多大的反作用,这是科学和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古老的难题,也是各派哲学争论的一个焦点。长期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科书上,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但是不起决定作用”。我认为这种说法既缺乏充分的理论根据,又缺乏严密的逻辑论证。近几年来,我国哲学界在这个问题上的争论,基本上  相似文献   

3.
意识反映物质又反作用于物质,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已成定论。康才洪同志在《论人的意识反作用问题》(载《社会科学研究》1989年第5期,以下简称《问题》)一文中对此提出异议,认为意识反映和反作用的对象不是物质,而是具体事物,“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这个命题不能成立。《问题》的意见,不敢苟同。其症结所在,是偏离了唯物辩证法。  相似文献   

4.
物质说沉思     
<正> 建国四十年来,在关于物质说的讨论中,许多同志认为现代哲学界流行的物质说是科学和完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我认为这完全是一种误解。下面从三个方面谈些不同的看法,希望能够引起更多同志对这个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和讨论。现代物质说的一连串矛盾第一,什么是物质?有的说:“物质是各种具体实物的共性,是从各种具体实物抽象概括出来的普遍的哲学概念。”“……客观实在,这是物质的共性”(李秀林、王子、李淮春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38、40页)。也有的说:“哲学上所讲的物质,不是指具体的物质形态或结构,而是指物质的全体,是对物质的一切领域和一切发展形式共同本质的概括。”(韩树英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第47页)但哲学教科书又都认为:“物质是独立于人的意识、精神之外,不依赖于意识、精神而存在。”  相似文献   

5.
哲学基本问题,是哲学全部内容中最核心和最本质的问题。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不可不搞清楚马克思主义这一崭新世界观在基本问题上同其他哲学派别的内在联系和质的区别。一“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马恩选集》第四卷第219页)恩格斯的这个著名论断最明确地告诉人们以下叁点:(一) 指出“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  相似文献   

6.
<正> 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在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绝对的;但超出这个范围,在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则是相对的。只是在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这个范围内,物质和意识才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有没有决定作用的问题,只能从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来研究。这是我们探讨这个问题首先应当明确的。  相似文献   

7.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自有哲学以来就一直争论的问题。近几年来,我国哲学界对于这一问题讨论的也很热烈。焦点集中在“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对物质能否起决定作用”上。在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搞清楚这一问题,显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怎样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广大群众所掌握,使它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这是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并致力于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毛泽东同志说:“辩证法应该从哲学家的圈子走到广大人民群众中间去。” (《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498页)他又说:“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转引自1966年9月11日《人民日报》)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哲学的解放”这个命题,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社会作用和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不同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本质特点。毛泽东同志为哲学的解放所作的多方面的卓有成效的努力,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项独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9.
哲学本体论是整个哲学理论大厦的基础,一种新的哲学学说的出现必然伴随着对本体论问题的新的回答。现代西方有些哲学家试图把本体论问题“悬置”起来,但实际上在他们的哲学学说中都或明或暗地包含着对本体论问题的回答。任何一种哲学,作为关于世界的观点,都将有一个立论的基础和研究的出发点,这个基础或出发点就是哲学的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继承了以往哲学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了辩证的物质本体论,从而结束了哲学史上物质本体论和精神本体论的争论。但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建”过程中企图在本体论这一重大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修改,用所谓实践本体论来取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的物质本体论。  相似文献   

10.
实践本体论的提出本来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什么”的讨论,但王金福同志却在《实践本体论还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一元论》一文(载《哲学研究》1989年第12期,以下简称“王文”)中说:“实践本体论者一定会感到,要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范围内论证实践本体论,那是困难重重、四处碰壁。要使实践本体论说得通,至少要跳出这个圈子才行。”这就把实践本体论的理论列入非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范围之中了。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是国内哲学界普遍并持续关注的话题。近年来,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方式、路径、生长点和基本原则等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通过讨论,学者们普遍意识到:缺乏问题意识正在成为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瓶颈,而如何面对现实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关键性问题。在笔者看来,要更好地做到强化问题意识、有效面对现实,从而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我们还需在理论上澄清一个与创新有关的前提性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创新”与“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的明确区分。陈德容先生在《哲学研究与研究哲学》中明确指出:“哲学研究”是一种原初哲学活动,“研究哲学”是对前者的工作过程及其成果的反思;“哲学研究”是直面现实的哲学活动,“研究哲学”是关注历史(传统、文化史)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精神”这个范畴,通常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哲学上与物质相对立的精神,指的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常常和意识通用。它作为物质的最高产物,被物质所决定,同时对物质又有较大的能动作用。第二种意义上的精神,指的是在人们的意识、观念和  相似文献   

13.
正确地解决意识和物质、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坚持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无论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还是对于我们的实际工作,都有重大意义。要正确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坚持唯物论,肯定物质对意识的本原作用,而且要坚持辩证法,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在本体论范围内,即在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这个问题上,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只有自觉坚持这个基本观点,才能坚持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4.
近十几年来,人们一直把“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以下简称“两变”)的提法,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科学命题。一九七四年后,有同志还断定“两变”的提法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精辟概括和生动表述”。(张江明同志的哲学小册子《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毛主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发展》,以下简称《发展》)“‘两变’的命题,表述了辩证唯物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完满解决。”(梁琼芳:《“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命题,可以理解为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一种科学的表述》,以下简称《表述》,载一九七九年第四期《学术研究》)这更远远超出了一个认识论命题的范围。然而,这种提法究竟是否科学,这种认识究竟是否正确,我认为都是很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5.
<正> 费尔巴哈的著作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发生过重大影响,这历来都是充分肯定的。但把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并认为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彻底转变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观点,则是值得商榷的。1890年恩格斯在写给布洛赫的信中指出:“我请您根据原著来研究这个理论,而不是根据第二手材料进行研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79页)恩格斯这个遗言告诉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的理论,都只能根据“原著”  相似文献   

16.
<正> 在研究毛泽东同志的认识论思想时,有一个重要问题哲学界认识很不一致,这就是关于意识能不能在一定条件下决定物质的问题。毛泽东同志虽然没有直接提出这个问题,但从《矛盾论》的表述看,他实际上是提出了这个问题,并且作了肯定的回答。长期以来,哲学界在这个问题上之所以意见分歧,一个重要原因是讨论双方各自的出发点不同。持否定观点的同志从本体论出发,紧紧扣住哲学基本问题,因此坚决不同意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决定物质的观点;持肯定观点的同志则是从认识论出发,即从物质和意识的相互作用出发,特别是抓住了意识对于改造世界的能动作用,坚持认为意识在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是客观上存在的,在理论上是站得住脚的。因为出发点不同,对所讨论的问题理解不一致,所以旷日持久的讨  相似文献   

17.
本体论和辩证法的关系,自康德哲学提出以来,经过黑格尔,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有了科学的统一。然而,这种统一是否真正完成了?在我们的实践中是否真正被理解和运用了?长期来,我们的哲学教科书在论及马克思主义本体观时,简单地把“物质”范畴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基础,把“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物质决定意识”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彻底的物质一元论,并把这些基本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世界观。但是,随着理论思考的深入,哲学界开始怀疑这些论述是否真正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是否存在着理论上的不完善、以使一些旧哲学的弊病会从马克思主义信奉者的理解中产生出来?本文就此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现代西方哲学,尤其是人本主义哲学,从资产阶级的抽象人性论出发,认为哲学应以人为中心,并企图用他们的所谓“人学”来改造马克思主义哲学,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一定的混乱。同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来看,也有必要科学地说明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因此,本文就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作一初步阐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是物而不是“人” 哲学是以整个世界及其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所谓整个世界可归结为物质和精神。因此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构成哲学的基本问题。列宁说:“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是承认外部世界,承认物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并且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论,它不仅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而且实现了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  相似文献   

19.
虽然物质对意识的产生、发展具有前提性和基础性作用,但它并不能全然决定意识活动的全部内容和基本方式,更不能完全决定意识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上的意识概念比较含混笼统,既没有对意识的内容和层次进行区分,甚至还把思维、意识、精神、观念等概念混杂在一起使用,更没有考察意识的层次性以及它们与物质世界的关系问题。在把辨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作为真理对待的同时,深入研究意识的层次性及其与物质世界的关系,有助于深化对哲学基本问题以及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20.
唯物主义问题历来被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个根本性的重大问题。自从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终结》)发表之后,经过列宁以致斯大林的解释,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形成了这样一种看法,即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先有物质后有精神,物质决定精神。这个长期以来被看作是无可置疑的看法,我认为是很值得重新加以考察的。就连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能完全归结为唯物主义(尽管是唯物主义的最高形态),我认为也值得重新考察。本文拟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以供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