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是各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生活路径写照,少数民族传统节庆开发对于挖掘、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促进区域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中以广西三江侗族多耶节为例,探讨了侗族多耶节与区域产业的联动效应,并提出了少数民族传统节庆开发与区域产业联动机制建构的可行方向,以期推进我国少数民族传统节庆开发与区域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2.
<正> 侗族传统文化是侗族人世代创造和传承下来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而侗族传统文化的民族主体精神则是侗族优秀文化传统中所固有的一种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它始终是维系、协调和推动侗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它反映着侗民族的整体精神面貌和根本性格。侗族各种文化形态中的优秀文化传统所体现出来的民族主体精神,具有多方面的要素和内容,笔者认为它至少有如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所体现出来的“能动精神”。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殊能动性。这种精神广泛地含藏于侗族祖先的创世史诗、神话、传说、歌谣和民间故事之中。在侗  相似文献   

3.
论侗族民间生态智慧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今天生息在黔桂湘毗邻地区的侗族居民和汉族居民一样,都是以固定农田的水稻种植为生.然而,由于侗族所经历的历史过程与汉族迥然不同,所处生态环境也与汉族地区相去甚远,从而在侗族传统文化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存理念,并衍生出具有侗族特色的生态适应方式和举措.经过长期的磨合,侗族传统文化已经有效地实现了与所处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有效地维护了区域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4.
<正> 各民族的民俗事象,历来吸引了不少民族学研究者的眼光。他们试图从中发现这个民族生产生活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经验及其它的东西,以启迪人们摆脱各种传统的束缚,走向高层次文明。本文试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就侗族传统习俗及其所体现的文化模式作一些探讨。一、鼓楼经济习俗及封闭型文化习俗,是人们共同体不自觉地共同遵守的某种行为方式。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是在各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中逐渐约定的,也随着该民族的发展而变化。侗族的传统习  相似文献   

5.
侗锦是侗族的文化传承,蕴含了民族传统文化,反映了同族人民文化心理,展示了侗人民的智慧,是侗族民俗文化的载体,是侗族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体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本文从侗锦的历史出发,来描述侗锦传统图案的特色,结合侗族人民的生活习惯与心理特征,来探讨侗锦传统图案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正> 侗族的民间舞蹈文化是侗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舞蹈艺术宝库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侗族人民爱唱歌,也爱跳舞,所以,在侗乡有“饭养身,歌养心”,“耶求旺,舞助兴”之说。侗族民间舞蹈文化与侗族的其他艺术文化一样,是侗族人民为了再现自己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及满足人们对于美的爱好和追求而逐渐创造出来的艺术。它是侗族人民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本文就其起源和发展,民间流传的几种主要舞蹈及其独特的风格,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7.
侗锦是侗族的文化传承,蕴含了民族传统文化,反映了同族人民文化心理,展示了侗人民的智慧,是侗族民俗文化的载体,是侗族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体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本文从侗锦的历史出发,来描述侗锦传统图案的特色,结合侗族人民的生活习惯与心理特征,来探讨侗锦传统图案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侗族是我国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交界地带。侗族与壮、布依、水、仫佬、毛南等民族同源于古越人中的西瓯和骆越支系,历史上称为侗僚、峒僚或侗家苗。到建国前,侗族处于落后的的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在千百年来与大自然的抗争中,侗族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结构奇巧独特的建筑工艺,五彩斑斓的侗族刺绣,还有浩如烟海的侗族民歌、民间传说、故事歌谣和侗族舞蹈,戏剧等等,不胜枚举,这些都是侗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侗族大歌、琵琶歌及多耶舞,芦笙舞、侗戏等歌舞艺术,更是丰富多彩,瑰  相似文献   

9.
侗锦浅析     
<正> 侗锦是侗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我国民族民间工艺中色彩斑澜、光艳照人的奇葩,它以其独自的风格和特色,不仅在国内久负盛誉,而且引起了民族学研究者们和海外人士的浓厚兴趣。是研究侗族历史、文化、习俗的实物资料。侗族集居在湘桂黔三省接壤之处的高寒山区,这里交通闭塞,生产落后,商品经济极不发达,生活方式古朴。一村寨中,识字男丁屈指可数,女童识字者难找一人,她们自七、八岁起,就学织绣、直到熟练地掌握生产侗锦的全过程。年复一年,代复一代,延绵不断,真正达到了孺幼皆能的普及程度。侗锦的用料侗锦传统用料主要是自纺、自染的棉纱,麻线和自织的棉,麻布。点缀装饰的用料,一部分是就地取材,如苡米果(尿珠  相似文献   

10.
正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生活着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各族人民30多万人,保留了较好的民族传统文化和各具特色的古建筑。丰富的民族文化构成了宣恩独具特色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1.
侗族,是一个生活在我国西南地区,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崇尚自然和谐、万物有灵信仰,农耕文明发展较早的民族。"饭养身,歌养心"的侗族人把歌舞视为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此产生了哆耶舞、芦笙舞、斗牛舞、薅秧鼓舞、羽毽舞、竹筒舞、咚咚推等在不同场景下表演的舞蹈。透过具有浓郁民族性的舞蹈,我们可以感受到侗族人民的智慧和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族文化,同时这些烙印着民族基因的舞蹈也正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融以及审美观的改变而发生着变化。侗族舞蹈在传承和发展的同时如何把握民族性和现代审美之间的关系,成为推动侗族舞蹈发展的探路石。  相似文献   

12.
<正>地处湘桂黔交界地区的三省坡脚下,居住着近300万侗族人民,千百年来,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本民族独有的文化元素,形成了以侗族建筑、侗族歌舞、侗族服饰、侗族饮食为代表的文化现象。这里蕴藏着丰富灿烂的侗族文化,它既是侗族历史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侗族传统文化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块"圣洁之地",更是侗族原生态旅游的一颗亮丽明珠。在侗乡,有寨必有鼓楼,有水必有福桥。尤以长廊式  相似文献   

13.
侗族传统自治方式,是侗族传统社会自我管理公共事务的方式,并由此形成的一种民间权威控制系统。而任何权威控制系统的产生必然有其内在逻辑性。侗族传统自治方式也必然如此。本文从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侗族传统自治方式产生的政治生态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4.
<正> 最近,冼光位研究馆员主编、诸多专家学者撰写的《侗族通览》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侗族通览》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学术界对侗民族的研究进入了全面、系统的新阶段。 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的民族。她是我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和其他民族共同创造了伟大的祖国和中华民族灿烂的  相似文献   

15.
侗族传统教育,指侗族民间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它是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侗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和主要途径。研究侗族传统教育,不仅有利于弘扬侗族优秀的教育传统,而且对发展当前的民族教育事业,也具有积极意义。为此,本文对解放前侗族传统教育相关的几个问题提出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16.
<正> 多年来常有同志跟我说,希望能有人编写一本从多方面介绍侗族的综合著作。我也有这样的愿望。我们的民族是应当有这样一本书。 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民族。她的历史源远流长,曾和中华各民族一起,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共同开拓了  相似文献   

17.
<正> 侗族服饰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是侗族和其他民族相区别的主要标志之一,是侗族风俗习惯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构成了侗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侗族地域集中,语言相同,但因内部支系不同,表现在服饰上则呈现出多姿多彩、别具一格的特征。本文试图通过对侗族服饰的分类、文化内涵及审美意识等方面的探讨,进一步弘扬侗族传统文化,促进侗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刘莲玉 《民族论坛》2008,(10):18-19
<正>在历史的长河中,长期生活在湘西地区崇山峻岭中的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群众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民间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语言、生活方式和民族风情。如,祭祖仪式类的土家族社巴日、毛古斯、梯玛跳神、苗族椎牛、苗族椎猪、接龙跳香;舞蹈类的苗族鼓舞、土家族摆手舞、侗族多耶  相似文献   

19.
侗族生活习俗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长期沉积、世代相沿而成的,由于各民族所处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民间文化、地理环境等不同,因而风尚习俗也千差万别,各具特色。本文对侗族生活习俗作些浅疏的探讨。一、社会性和集体性是侗族生活习俗中最显著的特征在侗族社会中,传统的居住形式是以鼓楼为中心聚族而居。一般一个村寨就是一个姓氏或一个家族,具有血亲关系。鼓楼象征一个家族,侗族称这种形式为“补拉”,意思  相似文献   

20.
侗乡茶文化     
<正> 侗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侗族人民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生活习俗中所表现出的种种文化现象,虽历经曲折,仍一直保持下来。以礼貌、文明为特征的侗家茶,便是侗族跻身于中华民族文化之林的一种别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形式。侗家茶别具情趣、美不胜言。每到侗寨主人让客人洗尘后,便连续端来三杯茶,第一杯茶谓之“生姜茶”,即用腌制的酸辣姜下茶,表示给客人清心;第二杯茶谓之“糖茶”,即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