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钟宜 《中州学刊》2004,(3):187-189
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法律文化也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表现出由法律的工具性向法律的价值目的性、主观法向客观法、治人向治权法律理念、法律的封闭性向开放性、神秘性专有性向大众性和社会启蒙方向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田长飞 《天府新论》2007,(Z1):200-201
1840年的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古老的封建帝国在西方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下打破了与世隔绝的状态,开始了近代化的慢慢征程。与此同时,大清王朝在政治,经济,学术与文化等方面也随之发生了显而易见的变迁。本文主要探讨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学术的变迁,通过对传统文化心理,古今经学,史学以及文学等方面的变化来分析中国传统学术与文化在向现代化转型中早期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3.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不仅形成了一整套党群关系的理论,而且积累了处理党群关系的丰富经验。认真总结这些经验,对于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进一步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广泛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才能更好地建设新时期的党群关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4.
判例法在传统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判例法在传统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作一历史的考察,认为在殷周、春秋早期人类社会里,判例法的作用就显得十分突出。战国及秦朝时,成文法彰显,而判例法出现了短暂的式微。到了两汉、三国、两晋及隋、唐、宋、元、明、清诸朝代,判例法的地位日益明显,呈现出律例并行、甚至例胜于律的状况;并试图探寻其兴盛的原因,指出传统封建政权对判例法有限的认可和宽容以及必要的限制的矛盾心情,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司法权的干涉和控制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5.
历史变迁中的文化记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连 《江海学刊》2012,(4):177-181,239
文化记忆是一套可反复使用的文本系统、意象系统和仪式系统,它以客观的物质文化符号为载体,以超越日常生活的距离为特征,其客观化的制度性表征是社会身份固化和群体认同的重要来源。在传统社会,文化记忆对维护王朝统治、稳定社会秩序、实现道德教化以及建立意义世界具有重要作用。现代社会改变了文化记忆的形式和载体,并使其具有了大众参与和市场化的特征,文化记忆的价值和功能开始受到挑战。作为古老文明现代转型的国家,中国的文化记忆研究具有极为难得的样本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类的文明演进是在传播媒介的历史变迁中完成的。伴随着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媒介的变迁,人们的消费观念与消费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凝结成了不同的消费文化。从前现代满足生存必需之消费,到从众心理的现代大众消费,再到表征意义的后现代符号消费,媒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如何看待媒介的变迁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正负效应,存在着悲观主义与乐观主义两种态度。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中国正经历着从封闭社会变为开放社会,从政治社会变为商业社会,从阶级斗争转变为经济建设,从一穷二白变为小康的巨变,然而,在所有这一切变化之中,价值观的变迁才是主宰,它从人们心灵深处决定和影晌着人们的目标追求、进取方向与好恶趋向,决定着历史与未来的进程.因此,研究价值问题,可以透视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运动,可以观察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经济科技的发展,可以理解旧秩序的瓦解和新秩序的诞生.  相似文献   

8.
审美意识历史变迁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宏观的角度把人类审美意识的生成、演变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文章以“环境与发展”、“普遍与差异”、“渐进与突变”三对范畴揭示了这一历史过程的动态性及其与人类生活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卢梭发展了社会契约论,指出社会契约订立时个人权利的全部让渡,由此形成全体人民公共意志,主权是公意的体现和运用,因此,主权属于人民。人民主权遵循不可转让、不可分割、不可代表、绝对不容侵犯且永远属于人民。与人民主权论相适应的政体是民主共和制,该政体以法治为主要条件。法律是人民公意的表现,人民服从法律就是服从自己的意志,因而法律要体现人民意志,立法权必须属于人民。人民服从法律就获得自由,可以更好发挥个性,法律必须确立人人平等的原则,以平等保证自由。  相似文献   

10.
制度变迁与中国经济法的创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依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的实践,运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出中国经济法是中国特色之经济法律的典型,重点研究了中国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进程及其"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路径依赖"的低效率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经济法创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社会文化心态演变中的涨落突变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耗散结构理论审度转型期社会文化心态的运动演化,会发现有一种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即通过涨落实现突变的规律性,称为涨落突变规律。它具体表现为:社会文化心态系统内部经常随机地发生不同形式的微观涨落,当某种微观涨落被正反馈作用放大超过临界点,形成巨涨落,社会文化心态系统产生突变,形成有序状态。涨落突变规律不仅表现在社会整体文化心态的演化过程中,而且也体现在经济、政治、科技,或省、市、地区等各子系统的社会文化心态嬗变运动中。深入探讨和掌握涨落突变规律,对于社会管理组织或管理者,在社会改革中识别代表未来演化方向的微观涨落,自觉调控实现社会文化心态突变的临界点,加速和优化新的社会文化心态系统的建构,推动社会改革的飞速发展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松丽 《学术探索》2012,(6):122-124
为社会服务是我国大学主要职能之一。本文以时间为经再现了我国近代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纵向历史演变,以我国近代大学社会服务的实践模式和社会服务形式为纬阐释了我国近代大学社会服务的发展历程。以期通过经纬结合展现我国近代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历史画卷,对我国现代大学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以传承、扬弃及启迪。  相似文献   

13.
组织演进意味着合约选择与合约替代。理论上,总是效率占优的组织(合约结构)替代效率相对劣的组织(合约结构)。决定组织演进、制度变迁与社会转型的因素是多元的,不仅是寻利的逻辑结构所决定的人的行为动机在起作用,人的社会偏好或意识形态偏好同样在起决定性作用。单靠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解释不了制度变迁与社会转型,而应代之以新的历史主义的分析方法或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4.
陈静宇 《学术界》2012,(2):157-167,287
明代是通俗小说创作的繁盛时期,出现了很多经久不衰的优秀作品,《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等,但这些作品无论所选取的题材、思想内容还是表现方式都有相当大的差别。现实社会是小说根植的土壤,我们从社会文化哲学的角度考察不难发现,明代社会文化经历了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即由保守、僵化走向新异、活跃。封建王朝的文化政策,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思潮,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井文化的世俗风情等都直接作用于通俗小说,为作品输送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  相似文献   

15.
王东 《河北学刊》2002,22(4):124-128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 ,人们对于历史的态度 ,主要有三种类型 :西方式的、中东伊斯兰式的和东方中国式的。在中国式的历史思维发生和发展过程中 ,先秦时代无疑是一个极其关键的时段。中国传统史学后来所呈现出的一系列风格与特征 ,或多或少都可以在先秦时代找到其蛛丝马迹。本文以先秦时期历史意识的演进为主线 ,通过对这一时期中国古人历史意识的系统梳理 ,以揭示中国式历史思维赖以产生的历史文化缘由及其对后世史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两位一体"到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三位一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再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日趋完善的发展历程。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一次次升华,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7.
我国先民极其重视历史 ,先秦的历史散文是史官文化的直接产物和代表。其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兴以立功 ,败以成罚”的实用———资治性 ,“好恶同于圣人”的道德———伦理性 ,“跌宕而不群 ,纵横而自得”的历史———文学性。  相似文献   

18.
意境概念的历史生成与禅境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艺美学中,意境是一个标志艺术本体的审美范畴.意境这一概念的生成经过了很长的历史过程,特别是在唐宋时期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意境”的引进和审美内涵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禅境意蕴作为佛教思想与本土文化的结晶,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深刻的精神内涵.其“境心一体”“境心之悟”亦是典型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9.
人类文化生产史是媒介影响文化的发展史,是文化生产媒介化发展演变的过程,也是一部文化的媒介生产史。从古代到当代,随着媒介发达程度的提高,媒介在文化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制约作用,在当代已经形成新媒介文化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在社会阶层结构方面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贫富差距迅速拉大,底层民众过多而中间阶层薄弱,阶层流动受阻,阶层复制功能明显等.合理的阶层结构是社会稳定与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如何重塑合理的阶层结构,是关乎我国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广大人民群众能否公平享受改革成果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