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哈尼族的迁徙与社会发展──哈尼族迁徙史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尼阿培聪坡坡》是流传于红河南岸哀牢山区的一部长达5600行的哈尼族迁徒史诗。它详尽地记述了哈尼族先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历艰难曲折,从遥远北方向南迁徙的事迹。这部史诗是研究哈尼族历史、族源、族性、风俗演变、社会发展的重要文献。通过研究,作者认为,这部史诗不仅是一部哈尼族的迁徒史,而且是一部形象生动、脉胳清晰的哈尼族社会发展史。由于哈尼族社会是在长期迁徒流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因而其社会发展的轨迹和社会文化的形成都具特殊性。其突出表现为,(一)社会进程的周期性失衡;(二)社会文化的多元性与适应性。  相似文献   

2.
哈尼族原始族称、族源及其迁徙活动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哈尼族的父子连名谱系、口传史和语音等多方面研究,阐析了几个问题:①哈尼族的族称源于原始的图腾崇拜,产生于盛行图腾崇拜的母系氏族社会。②哈尼族先民是生活于青藏高原的古羌部落族群,否定了“土著说”、“东来说”和“二元文化融合说”。③哈尼族的发展史是一部频繁、艰辛跋涉的迁徙史,故没有长期稳定的故土,无法形成统一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  相似文献   

3.
《学术探索》2012,(2):4+189
王清华王清华,男,1955年生于河北省景县。1979年考入云南大学历史系学习云南民族历史,1983年进入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从事民族学研究工作至今,现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兼任中国影视人类学学会副会长。2000年获得"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称号。以《梯田文化论:哈尼族生态农业》一书入选《当代云南社会科学百人百部优秀学术著作丛书》。《梯田文化论》--哈尼族生态农业梯田,是云南山地民族--哈尼族在哀牢山区创造的自然生态奇迹,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这种亚热带崇山峻岭中的梯田壮景,是建立在哀牢山自然生态系统之上的、特定的、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为哈尼族梯田文华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本书正是以梯田的形成原因、农耕样式,雄  相似文献   

4.
哈尼族祖先崇拜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哈尼族祖先崇拜的文化内涵:①哈尼族认为人生下来有十二个灵魂护身,死后身体与灵魂分离。正常死亡者阴魂归入本家族祖先神系中,举行丧礼仪式过程就是阴魂转化为祖先神的过程。②哈尼族庞杂的祖先崇拜对象层序以及崇拜群体对父系联名制形成的父亲血亲家族集团和祖先崇拜等等集团(启波然)最高辈者的频繁敬献活动,都以血亲家族观念相联。③十分注重启波然成员的血亲认同感,社会文化的整合功能和互助协作等伦理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哈尼族是中国一个古老的民族,在云南亚热带山区创造了举世罕见的梯田农业和梯田文化。梯田文化产业化正成为哈尼族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但经济全球化对云南哈尼族来说是一柄双刃剑,既为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又使之面临史无前例的生存挑战。研究哈尼族应如何把握机遇,怎样应对挑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哈尼语是展示哈尼族文化的一个窗口.本文通过哈尼语的研究,发现了许多深层的文化现象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归纳出了哈尼族文化的一些主题.  相似文献   

7.
哈尼族是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越南哈尼族的历史传说、族源、族称、迁徙和父子连名谱系等内容表明他们和我国哈尼族同源,而且是并从中国云南南部和老挝西北部迁徙过去的。最早的迁徙发生在公元8世纪以前,最晚的迁居一直持续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由于这种不断的迁徙,最终形成了越南哈尼族现在的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8.
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主要是依靠说唱艺人才得以传承。艺人是史诗的创造者、传播者和继承者。若没有这些说唱艺人口头的故事创作,就不会有《格萨尔》这部长诗。《格萨尔》说唱艺人可分为神授说、圆光说、伏藏说、吟诵、传承等类。许多有突出成就的国内外专家和学者,他们将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着眼于神秘而抽象的神话及经由一场奇特的梦境而转变为著名的神授说唱艺人,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研究成果。但是至今仍未完全揭开因一场梦而转变为能唱百部史诗的著名神授艺人的神秘面纱。本文从神授说唱艺人的神奇梦境、神授说唱艺人独有的特性、神授的神秘内涵、神授说唱艺人与巫师的相同特征、奇特梦境出现的渊源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笔者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9.
民族村寨作为青海民族地区最具代表的"地方"成为众多旅游者向往的旅游目的地。旅游的发展对青海民族村寨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旅游发展这一背景下,民族村寨原住居民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生了"利他"到"利己"观念转变,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发生了从"敬畏-依赖-和谐"到"无谓-开发-破坏"的转变,人与文化的关系发生了从"继承传统"到"消费传统"的转变。这一系列的转变是在旅游发展的大背景下巨大的经济效应与民族村寨原住居民文化变迁的冲突;也是游客追求深层次旅游体验与民族村寨文化表象化的矛盾。而在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处理好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原住居民的文化自觉、建立文化自信,掌握自我文化的解释权,这将是未来民族村寨开发需要努力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在哈尼族社会中,摩匹是作为一个阶层而存在的,这个阶层就其性质而言是文化的,这是由它所具之社会职能决定的,也是从哈尼族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变迁中形成的。于是,在哈尼族社会化的“口耳相传,言传身教”的文化传承中,有一个特殊的阶层专门负责文化的保存和代代相传。同时,摩匹作为哈尼族的知识阶层,在哈尼族历史发展和现实生活中一直发挥着其他力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对哈尼族文化的继承、创造、保护和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1.
哀牢山自然生态与哈尼族生存空间格局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哀牢山自然生态与哈尼族生存空间格局王清华一哈尼族是一个古老的、跨中越、中老、中缅边境而居的山地民族。在中国云南,哈尼族有125万人,分布于滇南红河与澜沧江的中间地带,亦即哀牢山、无量山之间的广阔山区。哀牢山区是哈尼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有80多万哈尼族...  相似文献   

12.
混搭已经成为少数民族村寨生活世界的基本样态。生活世界是人类学等诸多学科进行意义追问的基础,箐口村哈尼族村民的日常服装世界是传统与现代混搭的,多元性存在的服装所表明的正是当地人丰富的创造性,乡村中存在的民族服饰时尚的有限竞争所表明的既是市场经济发展对乡村的影响及现代性在乡村的表征,同时也是传统文化寻求延续的表现。无论是传统服饰还是现代服饰,其真实的文化意义都只存在于日常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债权伦理对丰富民族经济伦理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性。哈尼族债权观念是一种典型的以道德约束力来制约双方行为的伦理,经过长期的传承和积淀已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哈尼族相对封闭的居住系统开始打破后,债权观念日趋现实性;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逐步弱化,习惯法和国家成文法出现调适和互动;传统神判制度的还有遗存,对宗教债权伦理存有敬畏。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汉民族文化对哈尼族文化的影响是一个循序深化的过程,其间既有哈尼族的主动吸纳,又有汉文化自身的辐射和渗透,二者相得益彰,推动了哈尼族历史文化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杜庆余著《汉代田庄研究》2010年8月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颇见学术功力的史学专著,是迄今为止我国秦汉史学界对田庄问题研究最全面最深入的一部书,将这一问题的研究推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关于贵州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民族村寨旅游是贵州民族文化旅游的主要形式和最具发展潜力的方向.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现阶段旅游开发给少数民族乡村社区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因此,要对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目标和原则、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促进村民参与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制定和健全相应的科学决策、管理机制,做到科学合理的开发.  相似文献   

17.
居住在滇南红河一带的叶车人(哈尼族支系)共有一万六千多人口,他们多在海拔一千二百米至一千八百米之间开阔明朗的山梁或山腰建寨。村后丛林密布,古木参天,山泉溪流常年不断;村前梯田层层,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交错其间,风光绮丽迷人。叶车人社会历史发展较为缓慢,直至解放前夕,在社会文化习俗和日常生活中仍较多地保存着氏族社会时期的历史遗迹。本文仅就实地调查所得资料,对叶车人的建寨礼俗试作叙述。 叶车人虔诚崇奉祖先,忠实于祖先的意志,认为祖先沿袭下来的传统生活方式是最为合理的生活方式。从前祖先建立起来的老村寨一般不轻易变动。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诸如连续多年遇到五谷欠收、禽畜衰败,人口不断死亡,或者其他严  相似文献   

18.
引言《搜神记》是我国魏晋时期志怪小说的杰出代表,也是我国古小说①形成、发展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部作品,本文从研究《搜神记》的故事题材及叙述手法入手,探求它与巫文化及史传文学的关系,由此探讨它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楚辞》《山海经》作为保存神话资料最丰富的两部先秦典籍,其中的神癨具有明显的趋同性特点。不论是主宰天地人间、拥有至高无上权威的至上神,还是具有贤德睿智、地位显赫的人类各族祖先神,或是掌管自然界各种具体事物的功能神,在称谓和司职上都有众多相同或相近之处。这种趋同反映了《楚辞》、《山海经》在文化渊源上的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20.
《徽州文化全书》由20部专著和千幅以上彩色黑白照(图)片构成,总字数达600多万字,是建国以来安徽省规模最大的一部学术著作,也是一部系统总结和展示徽州文化和徽州居民生活的百科全书。该书将徽州文化体系中那些最具特点、在全国乃至在国际上颇具影响的文化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分门别类为20个子课题,形成20部研究专著。这些卷目是:《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社会》、《新安理学》、《徽州教育》、《徽州建筑》、《徽州村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