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贯穿于中国共产党探索共同富裕的全过程。当前,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障碍,由此造成区域间贫富差距难以有效弥合、城乡贫富差距缩短进程受阻、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受羁绊,致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未能充分发挥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作用。从政治经济学视角深究其因可以发现,区域自然环境的客观差异、区域发展战略的政策偏向、区域经济改革的成效有别等,是造成区域发展不协调进而导致贫富差距的主因。进入新时代,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实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决策与战略、缩小中西部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深化区域经济改革,推动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2.
我国区域立法协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开放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就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区域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区域协调发展涉及很多方面,但区域间的立法协调不容忽视.本文在分析我国区域立法协调必要性及其理论依据的基础上,对我国部分区域立法合作的情况进行了评析,最后就如何实现区域立法协调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基石,国外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已有一些成功经验,而我国民族地区受历史、自然和现实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诸多问题。文章探究国外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以期为我国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健康、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博士后技术创新的区域差异明显,东部地区明显强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导致博士后技术创新区域差异明显的因素可以归纳为外部客观因素和人文主观因素。从外部客观因素来看,区域间经济发展状况、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及区位条件的显著差异造成东部地区博士后的生源质量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并进而影响到我国博士后技术创新的区域差异;从人文主观因素来看,区域间不同的博士后进站制度、资助政策、合作导师遴选及其激励制度等也是造成我国博士后技术创新区域差异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我国人口城镇化质量发展的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的核心内容,需要加快实现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依据2001-2010年相关的平均数据,以全国及31个省市区为研究对象,从协调关系、生存能力、发展质量、生活质量等四个层面对我国人口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表明,我国人口城镇化质量发展整体水平较低,同时滞后于城镇化率发展速度;区域人口城镇化发展水平从东向西呈现明显的高—中—低分布,同时区域内部质量水平差异较为显著.我国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提升人口城镇化发展质量,应从推动人口城镇化与非农业化协调发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优化区域内外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及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等方面采取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1994年-2009年湖南省内不同区域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MLD指数的(动态)测度与分析,发现在测量期间内湖南省区域收入分配差异总体呈持续扩大趋势,湘东、湘中、湘西区域间收入差异是影响全省收入差异的主要因素.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均衡地区间支付转移水平是解决收入差距日异扩大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财政扶贫与区域均衡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鹏  张启春 《学术界》2006,(1):170-175
本文从国际扶贫一般经验和中国贫困与扶贫的独特特征两个层面分析了财政扶贫对与区域间均衡发展的重要意义,政府的任何反贫困措施都毫无例外地会对区域均衡发展产生或直接或间接的积极影响。而政府财政扶贫的区域均衡机制是多方位的、多途径的,政府专项扶贫资金的不同性质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不同扶贫方式的选择也直接产生不同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8.
《理论界》2015,(9)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政策因素以及社会环境不同导致区域间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存在差异,具体表现在需求主体和类别、金融机构的服务可获得性和保险密度与保险深度、供求满足程度及模式等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由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转变,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差距将不断缩小,但历史文化和经济地理条件的不同导致区域之间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运作模式和实现路径仍将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实践在区域间具有不同特点,创立了不同的区域扶贫开发模式,包括东部地区的山海协作模式、中部地区的整村推进模式和西部地区的国际合作模式等.检视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应从扶贫开发规律出发,注重区域的协调发展,这种区域协调具有三重内涵:第一,宏观层面的东、中、西部间协调;第二,中观层面以省界为标尺的行政区域内协调;第三,微观层面贫困人群连片集中的地理区域内协调.  相似文献   

10.
依据国情即根据事实来建构理论,这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要求。建国以来,党和国家的三代领导人,从我国国情出发,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同问题,分别创立了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即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这些理论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谢浩 《理论界》2014,(10):31-35
中国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是客观存在的,难以满足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条件要求,非均衡发展战略是绝大多数国家实现发展的主要方式。但是非均衡发展并不是目的,只是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的手段。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到一定阶段,区域协调发展便成为必然。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和协调发展之间具有很大的共同性——前者侧重于非均衡发展的极化效应,后者侧重于非均衡发展的扩散效应。鉴于区域经济的巨大发展差距,实现由非均衡到均衡协调发展的转变,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2.
高云虹  周岩  杨晓峰 《兰州学刊》2013,(12):142-145
产业转移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形式,其效应问题也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基于对产业转移概念和区域协调发展内涵的梳理,一方面从区域系统视角综述了产业转移的转出地效应、转入地效应及区域系统协调发展效应;另一方面,立足区域协调发展的时空变化,从过程和状态视角对产业转移的效应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简论西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跃 《学术探索》2003,(3):85-87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为西部带来机遇和挑战。如何发展科技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深思和探讨的问题。充分认识高职教育的作用 ,发挥职业教育的服务功能 ,走出一条适应西部经济发展的高职教育之路 ,对西部经济的腾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燕  魏后凯 《江海学刊》2012,(2):78-85,238
以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为地域单元,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综合指数,对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态势进行综合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总体上,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从不平衡发展到协调发展的转变,中国区域发展综合协调水平经历了先持续下降(1985~2003年)、后逐年提高(2004~2009年)的"U"型演变。不过,当前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综合水平依然处于较低层次,未来区域协调化发展任重道远。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完善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调整优化国家区域政策,促进区域全面、可持续的协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西部地区以资源型经济为主,区域产业转移的一般传导机制极有可能强化西部资源型经济的锁定效应,导致西部资源型经济体陷入"资源优势陷阱",阻碍西部产业升级。为避免西部资源型地区进入"资源优势陷阱",必须消解西部地区的锁定效应,推进西部资源型经济转型,尤其要推进技术创新,引进新兴科技深度融合传统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16.
按照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和个性化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过程有机结合,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个性化人才培养的理论联系,积极探索二者之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有效实施路径,进一步落实“以人为本、个性发展”的工作理念,科学、有效地完成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7.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研究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欠发达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魏后凯  高春亮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1):73-81,107,108
近年,随着区域经济活动由沿海向内陆扩散以及地区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化,中国区域经济正在由不平衡增长向相对均衡增长转变,区域经济差距由扩大趋向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逐步提高。然而,应该看到,目前中国城乡区域差距仍然较大,区域经济增长还主要依靠投资驱动,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不同步,资源与生态环境约束日益加大,空间无序开发现象突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任重道远。在新的形势下,当前应建立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促进产业转移的支持政策体系、差别化的国家区域援助政策体系和以都市圈为中心的国土开发政策体系,以全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实现区域均衡协调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毛泽东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从新中国建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30年时间里,根据当时的中国国情和国际形势制定并实施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主张重点发展内地工业,通过均衡布局,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战略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它是历史、时代和制度的产物,我们要辩证看待,它对今天仍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独立学院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是我国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产物,是国办高校优质教育资源与社会办学力量及民间资金结合的产物.独立学院要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必须立足实际,制定和实施科学的发展战略.文章回顾了我国独立学院的发展历程,并将其归纳为兴起阶段、确认阶段、规模发展阶段、规范发展阶段等四个阶段,在此基础上引入SWOT分析法,在对独立学院面临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Qpportunity)、威胁(Threat)进行系统分析,并着重从发展观念和办学理念的不断创新、办学质量和教育资源的追求卓越、人才队伍建设与大学文化建设的协调推进、学科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管理体制和办学特色的有机统一等方面探讨了独立学院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