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对于什么是诉讼契约,当前理论界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对于诉讼契约的内涵,只有在洞悉实践中诉讼契约的不同类型、诉讼契约与私法契约之差异以及诉讼契约之特征基础上来把握,才是科学的合理的.  相似文献   

2.
诉讼契约问题一直未在我国民事诉讼领域内引起重视和关注。本文从设定诉讼契约制度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和对我国《民事诉讼法》及《证据规定》关于诉讼契约规定的理解以及构建我国诉讼契约制度的四点思考。目的是以契约理论构建我国的诉讼契约体系和相关制度,重构解决民事纠纷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3.
一所谓民事诉讼。是指人民法院依据自己的职权,在双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处理民事案件的全部活动,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民事法律关系。起诉与受理,调查与审理,调解或裁判以及执行是民事诉讼活动的主要环节。虽然民事诉讼既包括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也包括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活动,但是在民事诉讼的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我国行政诉讼、国家赔偿制度的确立,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赔偿案件越来越多.审判实践迫切需要对行政赔偿诉讼的概念、性质、种类及提起的条件等问题予以明确.本文试就上述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一、行政赔偿诉讼的概念法学界有不同认识.有的学者认为:“行政赔偿诉讼是指人民法院在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行政赔偿争议的活动”.有的学者认为“行政赔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其合  相似文献   

5.
既判力的客观范围是指法院确定判决中的哪些事项产生既判力的问题。一般认为,既判力的客观范围限于判决主文中对于诉讼标的的判断。由于诉讼标的不同,行政判决与民事判决既判力的客观范围存在差异。判决理由是否具有既判力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在对当事人的程序保障达到很高的程度时,应当赋予民事判决的判决理由以一定的拘束力,但无论在何种情况下,行政判决的判决理由都不能产生既判力或者拘束力。民事判决既判力客观范围的作用领域只能是在以后的民事诉讼程序之中,而行政判决既判力的客观范围则不仅及于以后的行政诉讼程序,而且原则上也及于以后的行政程序之中。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民事契约为切入点,探讨儒家自然法思想对传统契约精神深度模式的内在影响力及其外在拘束力,认为儒家自然法下的传统契约法精神呈道德化、人情化倾向,其外在表现则依赖民间权威系统(士绅阶层及家族制度)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导致传统契约呈浓厚习惯法色彩,最终完成儒家正统皇权的社会控制。  相似文献   

7.
肖光坤 《理论界》2005,(12):92-93
行政许可诉讼的受案范围是指法律规定的、人民法院受理审判一定范围内行政许可案件的权限范围。明确行政许可诉讼的受案范围,既可明确人民法院对行政许可行为的司法审查权限,又可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还可解决人民法院与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在处理行政许可案件上的合理分工。要保障行政许可制度的有效实施,就有必要明确和扩大行政许可诉讼的范围。  相似文献   

8.
所谓环境民事诉讼,是指环境资源法主体因环境资源污染或破坏行为损害了自己的人身权、财产权、环境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要求人民法院确认其民事权益或要求相对人履行民事义务,或要求人民法院变更其民事权利义务而提起的民事诉讼。环境民事诉讼具有区别于普通民事诉讼的特点:诉讼主体资格的扩大、诉讼中实行因果关系的推定、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倒置、诉讼结果的践行、诉讼时效的延长等五个方面。环境民事诉讼作为一种诉讼形式,其产生必须有实体法和程序法上的依据:《宪法》、《民法通则》、《环境保护法》、《森林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环境实体法律规范规定了实体法依据;其程序法上的依据则主要是民事诉讼法律。  相似文献   

9.
一、民事虚假诉讼释义通常而言,虚假诉讼意指行为人恶意串通,虚构民事法律关系或民事法律事实、伪造诉讼证据,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或者利用虚假的仲裁裁决、公证文书申请执行,使人民法院错误裁判或执行,获取非法利益的行为。但根据笔者实证研究,虚假诉讼并不只是发生于诉讼阶段,也常出现于执行阶段,行为人并不仅为原、被告双方,还可能包括共同诉讼人、第三人,甚至案外人,如  相似文献   

10.
与诉讼契约有所不同,审理契约之主体范围突破了双方当事人的限制,涵盖了法院。于审理构造而言,审理契约最为重要的就是两造与法官所达成的关于审理计划和争点决定的合意。就诉讼契约的成立与撤回要件、形式、内容及效果等也因种类不同而各异。在协动主义的审理模式下,认可审理契约不仅有助于实现口头辩论的集中化,而且有助于提高审理的计划性,促进审理的高效运营。  相似文献   

11.
行政契约的撤销,是行政契约法律效力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我国行政契约法制时必须予以研究和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确立行政契约撤销制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行政契约在实现法定行政目标方面的积极功效,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规范人民法院对行政契约的司法审查,监督行政主体依法行政,保障行政契约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实现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均衡。  相似文献   

12.
公司强制清算衍生诉讼指人民法院审理公司强制清算过程中,公司及其股东和债权人对公司清算中存在的实体问题提出异议,而要求人民法院另行处理的诉讼。《纪要》首先提出强制清算衍生诉讼的概念,从一个实务案例出发,引出问题,总结我国公司强制清算衍生诉讼的类型,分析强制清算衍生诉讼的当事人和管辖确定等实务操作问题,指出有关规定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完善强制清算衍生诉讼法律制度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司法具有足够的权威性,是诉讼作为纠纷解决方式存在的根基.中国行政诉讼实践中,法院的权威性令人堪忧.行政审判的特质要求树立法院的较高权威.现行立法对人民法院行政审判权的配置存在着缺失.应赋予人民法院违法推定权、强制被告必须答辩并必须提交证据权、强制被告必须出庭权、单方释明权、程序选择权;强化人民法院调取证据的权力和对法庭秩序维护的权力.只有理性地配置人民法院的行政审判权,才能充分发挥行政审判制度权力制衡和人权保障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民事诉讼契约是民事诉讼当事人之间就诉讼事项达成的、以直接或间接发生诉讼法上效果为目的的协议.民事诉讼契约的出现,不仅表明私法上的契约精神在民事诉讼领域的延伸,也是民事诉讼中程序主体性原则实现的主要途径,同时亦有助于民事诉讼目的之实现.民事诉讼契约在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上已经有所运用,但仍有待于扩大其适用范围和强化其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环境法是新兴的、综合的、缺乏基础法学理论支撑的法律,而判例制度的特点和优点正适应了我国环境法的需要。构建我国环境法判例制度,首先是要整理人民法院现有的判例,然后使典型判例科学地具衣拘束力。  相似文献   

16.
在近现代四川盐业契约珍贵的诉讼档案中,反映出以盐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方约定俗成的厂规习惯来解决股权纠纷的特点.在诉讼程序的各个阶段,诉讼参加人自觉依据习惯法来谋求达成解决纠纷的合意,从而达到最大限度节约司法资源,降低诉讼成本的目的.分析盐业诉讼中的股权纠纷特点,借鉴我国传统纠纷解决方式中的有益成分,对于推动我国民事诉讼制度的转型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民事诉讼制度中,一直存在职权主义诉讼与当事人主义诉讼两种模式之争,而我国的民事诉讼制度可以说基本上属于职权主义模式。在四川井盐生产历史过程中,保留了丰富的盐业契约档案,这些契约规范着各类的盐业生产经营活动,调解着复杂的盐业诉讼纠纷盐业契约以其突出的自由性、合意性以及遵从习惯等特点,在过去有效地调节着复杂的经济关系,我们探析其中有价值的成分,对于思考我国的民事诉讼制度应更多地引入当事人主义模式一定会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协议的法律属性在学理上存在争议,主要有"行政契约论"与"民事契约论"两种观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协议的性质应当是行政契约,因为磋商协议各要素符合行政契约的识别标准:在主体要素层面,磋商协议的赔偿权利人是行政主体;在目的 要素层面,磋商协议以实现环境公共利益为目的 ;在内容要素层面,磋商协议的内容包含行政法上权利义务.判定磋商协议为行政契约属性的功利价值在于能够通过磋商协议的履行提高环境治理效果,降低司法诉讼成本.  相似文献   

19.
对行政相对人不产生实际影响的行政行为是指在行政法治实践中由行政主体依法定要件实施的具有行政行为外型但与行政相对人权益没有直接关联的内部行政行为或外部行政行为。其包括貌似外部行政行为的内部行政行为、貌似给行政相对人作出的以第三人为对象的行为、貌似具有特定对象的对象不特定性行为、貌似实体性的程序性行为、貌似执行性的决策性行为、貌似设定义务的赋权性行为、貌似法律行为的事实行为等类型。对行政相对人不产生影响的行政行为并非完全没有诉讼地位,它是具有部分诉讼地位的行政行为,即当事人有将其作为诉讼标的的权利,人民法院有裁定不予受理的权力,原告资格转移后有再诉的可能,人民法院应作出适当的司法处置。  相似文献   

20.
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的理论价值在于 :有利于保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和实现公正审判 ;可以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也是人民法院高效、及时、准确审理行政案件的需要。第三人资格的基本要件是“同提起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 ,并体现为直接性、法定性和独立性的特征。第三人资格的程序要件 ,在参与诉讼的时间上必须是在本诉开始以后 ,一审审理修结之前 ;在参与诉讼的方式上 ,一是可以向人民法院直接申请 ;一是由人民法院通知参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