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群 《北方论丛》2015,(4):67-70
汉语介词和动词的特殊关系使得“找”的语法化成为可能。“S+找+NP1+VP1+NP2”句式是“找”实现语法化的句式;“寻觅”义是“找”实现语法化的语义基点。但是,“S+找+NP1+VP1+NP2”句式中,“找”语法化倾向虽然很明显,但还未完成完全退掉动词用法而成为纯粹的语法标记。  相似文献   

2.
赵震 《江淮论坛》2023,(6):53-60
关于“真”这个词的理论不同于关于“真理”的理论。“真”理论主要研究“真”这个词的功能及其一致性用法。“真”这个词有两个主要功能:一是语形上刻画一个句子的语义值,二是在句法上进行概括。谓词意义上的语义刻画会导致说谎者悖论之类的悖论。日常语言中的“真”有算子和谓词两种语法形式,可以把语义刻画功能和语法概括功能拆分开,并分别与“真”的算子用法和谓词用法匹配。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真”的功能,同时又可以在不修改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力的情况下避免说谎者悖论之类的悖论。  相似文献   

3.
董正存 《殷都学刊》2012,33(4):115-120
否定词置于“初”“从(来)”“再”后所构成的格式遵循“全量>强化否定>情态”的语义演变序列,其全量用法来源于“起始/初始”义.随着时间因素的脱落、语法化程度的加深和主观性的增强,全量用法可以发展出强化否定用法和情态用法.  相似文献   

4.
汉语发展史上结构助词的兴替——论“的”的语法化历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尝试证明,虽然结构助词“的(底)”与其前的“之”、“者”在功能上有相同之处,但是它们之间并没有渊源关系,“的”是在特殊的句法环境中,通过语法化,由其原来的指示代词或者疑问代词用法独立发展出来的。“的”的用法与其前的结构助词有本质上的差别。由于唐朝中期,“数+量+名”成了占优势的数量表达式,由此而带来的类推效应要求一般的修饰语与其中心语之间也有一个类似于量词的语法标记,而指代性质的“底”因其句法和语义上的相宜性而被虚化为一个助词来充当这一语法标记  相似文献   

5.
赵国军 《兰州学刊》2007,2(3):197-200
语义因素在语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语法分析中不可能完全离开语义.在探讨汉语句法中的语义问题时,朱德熙等先后使用过"显性语法关系"和"隐性语法关系","高层次的语义关系"和"低层次语义关系","语法意义"和"语义关系"等几组与句法中的语义有关的概念.这些概念有的大致对应,有的差别较大,研究者往往不察,在使用中存在不小的混乱,因此,有必要梳理一下这几组概念的来源及其内涵.  相似文献   

6.
《儿女英雄传》是《红楼梦》通向现代北京话的中途站,通过它可以了解汉语在19世纪中期的基本面貌。当时,副词“都”已具备表示范围和表示语气等用法,其语气副词用法中有一类兼表已然义。根据《儿女英雄传》中反映的语言事实和语法化的一般规律,副词“都”的语法化路径应该为“范围副词→语气副词→兼表已然义的语气副词”。  相似文献   

7.
自从《马氏文通》问世以来,我国开始了对语法的系统研究。时间虽然不长,但各种研究著作,各种语法体系已经相当可观。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语言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语法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研究的课题上,有“析句方法”、“句型系统”、“语序变化”等;在研究的方向上,有“口语语法”、“方言语法”、“语法比较”、“语法与语义相结合”等;在研究的特点上,表现为“把语法与逻辑”、“语法与修辞”、“语法与心理学”、“语法与社会学”、“语法与计算机科学”结合起来研究,等等。语法的研究在一个更广阔的领域展开了,这无疑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总的来说,语法的功用问题仍未根本解决,“语法无用”的局面仍未彻  相似文献   

8.
在《全宋词》中“直”字作副词的用法可细分为作情态副词、限定副词、时间副词和语气副词 ,笔者对《全宋词》中的“直”进行穷尽性的统计分析后将语气副词的“直”的语法意义概括为两种 ,分别为表示表示强调语气和意外的语气。同时 ,结合语义对语气副词“直”的语法功能进行了分析 ,力求揭示出“直”用作语气副词的全貌。  相似文献   

9.
杨宇枫 《云梦学刊》2013,34(1):129-134
先秦汉语“是”字主语句中有一类较特殊的次类——“NP,是+P”,其中的指代词“是”在语义上回指其前的名词性成份NP,这是汉语判断句系词“是”产生的重要句法环境。不过,该句式在先秦汉语中并不多见:通过对六部先秦典籍的考察,只有13例“NP,是+P”可以认为是较典型的用例,而这13例“是”字主语句仍然说明了指代词“是”的回指用法逐渐弱化,由一个可有可无的语用成份,最终发展为系词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是指代词“是”和“NP,是+P”句式在语义机制和句法机制相互作用下完成的,类似的语言变化现象在汉语史中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0.
以往对“偏偏”的认识主要源于各种词典,这些释义主要是从意义出发对“偏偏”做出解释,也有人从语法、语义方面考察“偏偏”的功能。本文主要考察“偏偏”句中的施动性,进而找出造成“偏偏”句中的强施动性的原因,即这种施动性是由“偏偏”自身的语义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从语义角度看,“从”介引的事件角色,其语义范畴由空间域隐喻映射到时间、数量、状态、来源。依据等认知域;“从+X”对句中动词具有选择性,与其组配的动词只能是位移动词,不能是非位移动词;在“NP1+从+X+VP+NP2”句式中,“从+X”与NPI、NP2和VP的复杂语义关系是影响该句式理解的主要因素。从语用角度看,“从+X”具有话题功能、衔接功能、限定功能。  相似文献   

12.
“如何”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率稍低一些。不过,它功能较多,能构成各种不同结构的句式。如“如何+VP/AP”、“NP+如何”、“无论/不管+如何”、“V得+如何”、“如何如何+AP/VP”、“NP+如何如何”、“VP+如何如何”、“如何如何+NP”等。论文从单用、叠用、连用角度归纳了“如何”的主要用法,并具体解释了它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方言研究从总体研究到个体研究,都已经把语法的研究放到突出的地位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粤语语法研究方面约有200多项,已经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然而这些粤方言语法研究的论著,大都属于微观研究的范畴,从整体上系统研究粤语某些语法范畴,揭示粤语语法体系、语法架构的研究还不太多。目前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全面认识粤方言的语法特征:1.全面把握粤方言在构词法和构形法方面的种种表现;2.通盘了解粤方言在词语结合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特色;3.彻底弄清楚粤方言的虚词,特别是各种语助词语气词的用法;4.总体上梳理粤方言中体现特色的句型句式;5.弄清粤方言各类实词中存在的语法特色。通过这些“突出特点,全面开花”地深入挖掘、深入分析,一定会把深具特色的粤方言语法现象全面地、系统地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14.
“都+NP+了”句式的语义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NP+了”句式的语义特征,前人和时贤已有讨论:指出NP具有推移性、顺序性,并且推移性、顺序性都是单向的,经过实际考察我们发现,“都+NP+了”句式中的NP仍具有推移性、顺序性,而且是双向的;同时,还有量级性、主观性的语义特征。但这些特征是整个句式赋予的,因此本文主要说明“都+NP+了”句式的主观性和量级性,双向顺序性的语义特征笔者将另作文章讨论。  相似文献   

15.
动词、形容词“名物化”问题,自六一年朱德熙、卢甲文、马真等三位先生《关于动词、形容词“名物化”的问题》的论文发表以来,已逐渐为“兼类”说和“动、形作主、宾”说所取代。可是,在八一年暑哈尔滨语法和语法教学会议召开前的几年中,“名物化”的提法不仅已经恢复,而且有了很大的发展。例如,八○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一书中,基本上把能回答“什么”一类的都算成是动、形的“名物化”用法,“名物化”的范围已从《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下简称《暂拟系统》)中的两种扩大至四种。同年出版的《新编现代汉语》则把“他的不来是有原因  相似文献   

16.
关于建立古代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的主张,早在1984年便已提出,时至今日,仍未进入操作阶段。究其原因,主要是各方面的分歧颇大。就连是否需要建立古汉语教学语法体系,在认识上都大相径庭。从当前中学、高校古汉语的教学实际看,建立教学语法系统非但必要,而且迫在眉睫。虽然在对具体语法现象的讨论中,仍然会有较大的分歧,诸如“今”本位与“古”本位、句法分析与语义分析、语法是非与训沽是非等方面的问题,只要我们认清建立古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的目的,是从教学实际出发,而非开展理论语法体系的争呜,再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和试用,问题会最终得到解决的。  相似文献   

17.
现代白话文中,句末“了”的语法意义和词性并不固定,与句子的谓语性质、句子的否定式、句中做状语的副词等因素有密切联系。弄清句末“了”字的用法,有利于准确掌握和规范地使用现代汉语。  相似文献   

18.
试论“V+了+T+的+N”岳辉赵元任先生在《汉语口语语法》中曾阐述过这样一些例子,如“骂了几个钟头的人”,“戒了五年的酒”,认为“所有这些表数量的宾语修饰语实际上都是修饰整个动宾结构”(《汉语口语语法》第164页)。然而仔细观察、分析,却不难发现这种...  相似文献   

19.
同心县位于兰银官话和中原官话的过渡地带,人口近28万,80%以上为回族。境内方言有三片:北片话属兰银官话,南片话、下马关话属中原官话。各片内部回、汉民话均有差异。回民话在语法方面既显示出与甘肃、青海、新疆的回、东乡、保安、撒拉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汉语方言诸多的一致——如宾语、状语的位置,“给、把、是”的用法;也显示出上承近代汉语语法的发展关系——如趋向动词“起去”的留存,助词“着”、语气词“哩、哪”的用法。本文介绍以县城话为代表的同心北片回民话的语法特点和一些虚词的用法,旨在为汉语共时和历时的比较研究提供些许有用的语料。例句下有浪线“﹏”者是阿拉伯、波斯等语言的借词。  相似文献   

20.
人往往有“忽然想到”的时候。比如,在每天的气象预报中,总有“××沿海海面……”之说,听了多少年了,亦已习以为常。可是有一次,忽然感到“沿海海面”这样搭配,语法上似乎欠通。因为“沿海”即“靠海的地方”,系指陆地而言,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