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十九世纪美国卓越的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1876年、1884年先后发表了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塑造了汤姆·索亚和另一个儿童哈克贝利·费恩的形象。在本文中,我想对马克·吐温的这两个儿童形象作一点初浅的分析。(一)一开始,汤姆就带着满嘴果酱出现在读者面前。接踵而来的是汤姆的一系列顽皮行为:他逃学并去游泳和城里的孩子打架;在主日学校里捣蛋……然而汤姆的这些行动却赢  相似文献   

2.
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讲述的是美国内战前白人少年哈克与逃亡黑奴吉姆逃离岸上的文明,在密西西比河上乘木筏自由自在地漂流的故事。本文从生态批评视角出发,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两个人物哈克和吉姆,反映出作者热爱自然,向往自由,渴望人与自然平等和谐发展的生态意识观。  相似文献   

3.
作为马克·吐温的盛名之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历来受到中外论者的偏爱,而其叙事结构和语言特征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本文以克林斯·布鲁克斯的悖论、反讽理论为批评视角,探究了该部作品的叙事艺术。审视之下,不难发现,小说中蕴涵的悖论与反讽是营造整个文本的美学旨归。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要分析了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代表作品《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原型的运用和各意象的象征意义.文章先从荣格的原型理论入手,介绍了小说中存在的几种神话原型,为意向的展开进行了铺垫.接着详细讨论了小说中存在的一对主要意向:河与岸,前者象征着自由,而后者象征着对自由的束缚.最后,笔者对密西西比河的意向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补充,指出这种自由是虚无缥缈的,最终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跨学科研究领域,文体学基于语言学理论分析文学作品的文体特征,同时也促进了语言学和文学的双向发展。本文依据文体学的相关理论,以《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为例分析马克·吐温中期作品的文体特点,从文体学角度探讨分析和鉴赏英语小说的有效途径,旨在寻找一种通俗易懂又符合实际需要的分析方法,以实现既推动文体学理论的发展又发扬英语小说闪光点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6.
<奥吉·马奇历险记>是美国著名犹太裔作家索尔·贝娄的成名作,在沿袭了<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流浪汉风格的同时也继承了贝娄其他作品的犹太风格.由于现实人物和贝娄各个作品中的人物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奥吉·马奇历险记>使得贝娄文本成为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整体文本,各个文本之间相互指涉,也自然成为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互文本,形成了一个意义更广泛的互文文本网络,说明"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进一步验证了互文性理论作为文学批评理论的实用性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奥吉.马奇历险记》是美国著名犹太裔作家索尔.贝娄的成名作,在沿袭了《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流浪汉风格的同时也继承了贝娄其他作品的犹太风格。由于现实人物和贝娄各个作品中的人物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奥吉.马奇历险记》使得贝娄文本成为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整体文本,各个文本之间相互指涉,也自然成为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互文本,形成了一个意义更广泛的互文文本网络,说明"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进一步验证了互文性理论作为文学批评理论的实用性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反叛与倚重:红色经典对传统性别伦理的双重态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红色经典与传统性别伦理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错位对接关系,既大胆反叛传统性别伦理,又难以逃离其内在制约,"反叛"从话语层面应答了人们的创新求变需要,"倚重"从心理深层认同了人们的古老信念。这种反叛与倚重的双重态度正体现了民族文化的成长历程,同时也是红色经典能够被经典化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9.
池莉小说《你是一条河》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你是一条河》中辣辣、冬儿和艳春三位女性的性格特征及其作为女性的抗争意识。文章认为寡母辣辣勤勉、坦荡、坚韧,体现了女性对生活的抗争;同时又平庸、自私、愚昧,颠覆了传统文学中母亲形象的神圣性。冬儿对母亲的反叛,对家庭的逃离,显示出女性对生存际遇的抗争。艳春的自我中心观念和强烈个人意识,反映了她对世俗人生的执着追求、在婚姻中的强烈依附意识以及女性对社会地位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谈到文革时期的潜在写作者,一般都认为它们一定与当时的主流话语势不两立,表现出强烈的对立情绪和反叛意识.接触到当时一些具体材料之后,就会发现这种想象是不如实的.实际情况比我们的想象更加复杂一些.其中,当然也有与政治权力和主流写作尖锐对立的,也有与主流写作完全一致的(比如那些反特破案故事);同时,我特别注意到,还有明显超越当时的主流话语的.这种超越的写作,往往因为写作者拥有了某种新资源,而显得特别有底蕴、有确信、有力量.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最有价值的潜在写作,应该是这种具有超越性的写作.因为,只有它们,才能成为新的文化、新的精神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1.
北宋是理学勃兴的时期。由于理学继承并发扬了传统的为官方所承认、为老百姓所接受的儒学 ,理学思想实际上是当时哲学的主导思想 ,是人们的精神主宰。而王安石所提倡的“新学” ,以及他所施行的“变法” ,是与理学的宗旨和精神背道而驰的 ,是对理学的反叛 ;在这么一种哲学环境、精神环境下 ,王安石的新学和变法 ,从他提出的那一天开始 ,就注定了要失败的。  相似文献   

12.
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反英雄"式代表.他厌倦、痛恨成人世界的假恶丑,却无力改变这种现状,于是,他只得选择放纵、堕落、自暴自弃,以"虚伪"和"撒谎"的方式去反抗现实社会的虚伪和"假模假式",在绝望之余,他选择了逃避现实,皈依自然.霍尔顿"反英雄"式反叛方式所蕴含的内涵对于当今社会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奥托·纽拉特(Otto Neurath)是逻辑实证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维也纳小组成员。但是,纽拉特却是一个颇具反叛精神的特殊人物。他的特殊性就在于,他的哲学思想在本质上是逻辑实证主义的,但在许多具体观点上,又有自己的独特思想,有些思  相似文献   

14.
《男孩和女孩》是艾丽丝·门罗最重要的短篇小说之一.从结构主义二元对立的视角来看,小说中的三组对立结构,即空间对立、分工对立和功能对立,展现了叙述者从反叛到妥协的女性性别意识发展历程.叙述者反叛女性身份的失败,反映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约束、改造和压迫,揭示了加拿大女性的生存困境,说明女性想要通过依赖男性的方式去改变自身弱势地位是难以成功的.女性只有打破传统的社会结构,重新定义女性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属性,才能摆脱被动、从属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创新精神是创新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 ,是创新潜力转化为创新能力的关键。创新精神的基本内容包括自信心、开拓进取精神、顽强毅力、反叛精神、浓厚兴趣、竞争意识与危机感  相似文献   

16.
视觉文化沟通的载体是设计作品,而主体是设计师,设计作品是创造者个人文化品质的外化。这种文化品质迥异于国家文化与社会文化,是设计师对既定价值观念的超越,他的审美创造总是潜入到文化的深层结构,从各个方面去广泛揭示人类复杂的精神文化现象,以自觉的选择来实现文化意识的历史整合,从而找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文化的契合点,形成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意识和文化结构。  相似文献   

17.
马克·吐温的原始意象创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吐温的小说在表层的历险情节和意义之下,还隐伏着一个强有力的原型结构.本文就是追寻和描述这一潜在结构,进而思考美国乃至其他现代民族艺术中具有砥柱中流意义的艺术核心意象.马克·吐温创造的大河意象马克·吐温集中描写自然——密西西比河的作品有两部,即回忆录《在密西西比河上》(Old Times on the Mississippi,1875)和长篇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Adventures ofHuckleberry Finn,1883),从文学成就及影响来衡量,诚以小说中的大河形象更为重要.小说中的大河有着丰厚的象征意蕴,这种意蕴植根于人类从古至今普遍的感知经验,并在现代思想理论的理解下,显示为完整、生动、合乎逻辑的原始文化内涵,这使我们有充分理由将其视为作家创造出的原始意象.下面是对大河这一原始意象的美学特征和原始文化内涵所做的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期是一个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突变的非常时期.经由这一时期,整个中国的思想、政治、文化、心理都产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变化."五四"时期思想文化意识的突变集中表现在对已往一切封建思想、文化意识的否定、反叛和对人——自我的发现、张扬.这是"五四"时期整个思想文化意识领域内始终回荡的核心主题."五四"的这种时代精神和社会心理,尽管同"五四"时期的文学主题之间并不呈现为一种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但"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在这种"精神的气候"影响下,"五四"时期的文学不论是问题小说、教育小说,还是婚恋小说、叛逆小说,其内容的深层,都包隐着这种"毁灭精神"和"自我张扬"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改革"政策使党赢得了农民支持,从而使党发展壮大。该政策之所以能够推行开来,有着重要的现实背景作为支撑,这是党选择土地改革政策的依据所在,也是政策得以顺利实行的基础。对于土改背景的认识以往学界更多看中土地占有不均一点,而忽视了当时农民的人口比重、党的反叛角色及当时土地改革成为社会共识等因素。  相似文献   

20.
1918年7月,德国中学教师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发表了巨著《西方的没落》,立即引起了西方社会的轰动,无疑这是与当时的背景密切相关的。19世纪曾被人称之为“历史学的时代”,历史意识在当时日渐深入人心。但这种历史意识,一是黑格尔的重精神力量的历史意识,二是孔德的重科学实证的历史意识。黑格尔从理性和逻辑角度强调了历史的必然性,把精神看成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力量。孔德从实证立场出发,反对历史研究中的形而上学思辨,认为社会历史的动力因和目的因非人智所能探求,极力主张将自然科学那种严格实证方法运用于社会历史的研究。19世纪的历史哲学就如此裹挟在戏剧性的不协调之中,处于变革的前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