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廖保平 《社区》2008,(20):17-17
人生的盛景,留给善于独辟蹊径的人。 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将女人与小人相提并论。 最近,武汉大学教授陈文新在“国学班”上课时,对孔子为何发出如此感叹,推测出两种原因:一是孔子可能存谈恋爱的过程中受过挫折;一是孔子婚后家庭生活不太美满。  相似文献   

2.
人性本身无所谓善恶,其涵盖“人的动物性”和“人的社会性”.前者涵盖性冲动和生存欲两种自然欲求,后者涵盖性结合方式和群体性生活方式两种社会要求.亲属立法并不直接以人性为基础,从人性界分到亲属立法,中间需要有婚姻家庭伦理的介入.婚姻家庭伦理是对“人的动物性”和“人的社会性”进行道德评价的结果.婚姻伦理通过性禁忌、贞操观念分别对性冲动、性结合方式进行规制,家庭伦理通过不伤害原则、“同居共财”伦理/物权平等伦理分别对生存欲、群体性生活方式进行规制,而立法对婚姻家庭伦理的吸纳采歉抑路径.人性善恶假设是影响中西方亲属立法价值取向的关键原因.中国立法应以个体主义为基础,兼顾家庭本位的整体主义.  相似文献   

3.
吕莉 《社区》2002,(4):20-23
“养儿防老”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在我国绝大多数家庭中,父母都把孩子视为自己年老时的依靠和慰藉。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观念的变化,“银发族”中出现了许多让老年人感觉凄凉和难以接受的“空巢家庭”和子女的“啃老现象”。  相似文献   

4.
最近播出的电视连续剧《家教》和《篱笆·女人和狗》,前者以城市生活为题材,后者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分别写出两个传统家庭内部所发生的思想观念的冲突,使人们看到了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对于人们身心,尤其是对妇女身心的严重束缚和戕害,从而使人认识到妇女在精神上的解放已深入到伦理道德观念的领域之中.这两部电视剧犹如姊妹篇,从不同角度发  相似文献   

5.
我们习惯于用“审美视野”来描述和界定人类的审美经验及其积淀,并试图把这经验积淀拓展为无限的潜能,与审美能力划等号。其实不然,虽然人在其早期的神话观念中已被“证明”是无限的,但经验的实证又告诉人们人是极其有限的。在这矛盾的两极之间,选择无限和有限的观念就成了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两大支柱。但事实上,两种观念渗透交织在人的思维之中又成为一体的东西。灵与肉互助参照才能存在。本文采用“审美视界”,旨在着眼于有限的审美世界来探寻,不做不着边际的猜想。视野无边,一望无垠,视界有限,见斑窥豹。我们不可能在科学研究的领域里做更多的视野漫游,而只能在有限的特定的世界中停足。世界对一个民族或一个人来说,无限是相对的,有限却是绝对的。  相似文献   

6.
“人的文学”与“生活的心”是相隔近百年的两种文学观,然而这两种观念却存在诸多联系,无论是在观念发生的背景、文学观念的内涵意义,还是语义生成的哲学基础上都有惊人的相似处.从发生背景而言,这两种文学观念都遵循一种“走出……”模式,其对生活和文学主体的阐释也高度一致;无论是“人的文学”还是“生活的心”,都强调用“心”去观照生活,旨在“为生活立心”而又在生活中“立美”.通过这两种文学观念的比较可以看到中国文学文脉的延续.  相似文献   

7.
游牧和狩猎是早期蒙古人主要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家庭关系在蒙古人中确立较早,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组织基本上以家庭为单位来进行。伴随着蒙古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婚姻习俗多样化、高尚的妇女地位、财产继承和游牧狩猎的生产生活方式,古代蒙古人展示给我们的家庭观念是丰富而又独特的。  相似文献   

8.
道家的心灵理论,偏重于“天”而不注重“人”,比较缺乏“人”的欢乐色彩;儒家的心灵状态,偏重于人为的“人”而不注重天然的“人”,所以缺乏发自天性的欢乐色彩。陶渊明注重天然的人的生活,所以能够跳出两种思想的局限,让心灵呈现出最佳的和乐状态。  相似文献   

9.
人类社会要延续,生儿育女是必经过程。传统社会生产力低下,形成了"传宗接代、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现代化的推进,传统的生育观念已经根本改变,人们根据自己的精神需要选择多元化的生育方式和家庭生活方式,其中有一种就是能生育而不生育的无孩子的家庭生活方式,即丁克家庭。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丁克家庭在中国已经出现了二十余年并在数量上不断发展,尤其为年青一代的80后家庭所认同。人们选择丁克家庭首先是具有一定的新的家庭和生育观念的基础,其次也有中国现代生活中迫于"房奴"、"车奴"、"孩奴"等巨大压力因素的影响。总的说来,丁克家庭生育观念的选择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大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的不断完善,人们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引起人的各方面观念的变化,在家庭结构方面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形成了不同的家庭结构,本文从经济方面、人的需求方面、文化素质方面、思想观念方面阐述了未来城市的部分家庭在一段时期内以"四二一"家庭为最主要的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11.
语言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有的学者致力于寻找语言的共性,有的则强调语言的差异。英语和汉语在世界上应用广泛,对两者的共性和个性研究尤其值得重视。本文认为,英汉语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思维决定语言,因此语言的共性源于思维的共性,语言的个性源于思维的个性。语言的共性建立在语言的个性基础之上,鉴于汉语研究的状况,目前我们应加强汉语个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英汉委婉语、禁忌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它们是语言文化联系非常紧密的部分,许多深层文化通过委婉语表达和传承,英汉委婉语、禁忌语表现出两民族趋善趋美的一致性,但同时也表现出巨大的文化差异,通过英汉委婉语、禁忌语的比较来传授文化,是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一个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以河南省为例,探讨了旱涝灾害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重点分析了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对防治旱涝灾害的重要性及其相互关系。同时,文章还分析了在山丘地区建设“绿色水库”与平原地区建设“黄色水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只有增加森林植被覆盖,才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进而从根本上减轻旱涝灾害。  相似文献   

14.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在高等学校中,如何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养成,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孔子从人的情感出发阐释礼的起源。他提到的人类情感,只不过是人类情感中的一个特殊部分,基本限于家族成员之间。孟子认为,人心中不但有以孝为中心的恻隐之心的体现———仁,而且内含着调节社会生活关系的羞恶之心的体现———义。孔孟都意识到人性的体现会遇到矛盾冲突,但孟子更加注意到道德心理引发的道德行为之间的矛盾,他对仁与义的冲突进行了正面讨论。孔孟都认为矛盾的解决关键在于对自身有更高的反思,但同时也意识到必须对天道加以思考,它表明儒家道德践履所遇到的矛盾还需要有超越人的道德心理,去思考更加广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只要资本幸存一天,马克思就是批判理论无法超越的地平。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作为一种激进的批判叙事,与马克思的理论交集集中体现在三个层面:强调历史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激烈批判;对人的解放的积极憧憬。然而,在上述论域的关键理论质点和政治立场上,德里达完全异质于马克思的逻辑场域,这给我们两点启示:一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主导”方法论范式,全面理解资本主义的当代变化;二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生产的旨趣和边界保持清醒的意识。  相似文献   

17.
创新与生产力、生产方式和“转形”与价值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勇勤 《南都学坛》2009,29(1):125-130
生产领域是新技术出现的起因,但技术创新本身却是在R&D领域创造出来的。生产领域涉及生产力、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R&D领域涉及科研办、R&D方式与社会关系。因此,创新与生产力、制度、生产方式、科研力诸因素紧密相关,这些因素的发展必然影响到商品价值的"转形"和价值构成,从而引起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入理解与探讨,研究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德里达的"解构"一词来源于海德格尔的"摧毁"概念,二者都是针对传统形而上学。然而海德格尔的摧毁通过追问"存在的意义"却固执于一个问题的意义。但德里达的解构策略作为一种游戏式反讽形式却允许形而上学解构自身。  相似文献   

19.
理想信念教育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 ,因为它是凝聚人心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主要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道德 ,而验证理想信念教育效果的现实标准 ,主要是看是否形成了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良好氛围和使受教育者不断增强“四信” :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 ,坚定对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信心 ,坚定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相似文献   

20.
风水理论与建筑、规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风水是中国传统的环境文化思想,它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认为人类应该尊重环境,对建筑学、城市规划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