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基本特点和发展三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史学,有记述边疆各民族史事、社会的传统。近代边疆危机的出现与加深,边疆史地之学兴。于是对辽、金、元三史的研究蔚成风气,而《皇朝藩部要略》、《蒙古游牧论》、《朔方备乘》、《西伯利东偏纪要》等北方史地与民族的著作,可以说开了近代边疆民族研究的先声。 1902年梁启超先生发表《新史学》一文,可谓中国史学史乃至整个中国学术史发昏震聩的一大变局。在该文《历史与人种之关系》一节,他指出:“历史者何?叙人种之发达与其  相似文献   

2.
疍民小考     
民族研究是一件困难的事,而研究中国的民族更加困难。罗香林在他的著作《广东民族概况》“楔子”里第一行就说,研究广东的民族是难中之难。梁启超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讲,关于广东太古时代所居住的民族,是从贵州南部、广西西南部、广东之全部以及安南、暹罗、缅甸、南掌下逮南洋英属荷属各个群岛,乃至南印度  相似文献   

3.
冯建勇 《民族研究》2022,(1):133-142+146
贯通式的“中国民族史”的编著,孕育于近代中国民族国家构建、中西之学交相激荡的时代,自清末发轫,迄今已有上百年历史。王桐龄著《中国民族史》(1928年)系中国较早冠名“中国民族史”并系统叙述“中国民族史”的通史体、综论性著述。该书出版后,罗香林对其进行了学术评议,提出从“纵的叙述”和“横的叙述”两个面向推进中国民族史研究。梳理20世纪30年代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学术史可以发现,罗香林有关中国民族史“编法”的建议与后来一些学者对中国民族史的认知和书写不谋而合。以王著《中国民族史》修订版(1934年)为例,该书尽可能在既有研究框架范围内重建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表明王桐龄一直在探索适宜的中国民族史“编法”,加强了中国民族史“横的叙述”;吕思勉、宋文炳、林惠祥等著《中国民族史》,则将诸民族史“各为专传”,推进了对各民族历史的“纵的叙述”。时至今日,为阐明“历史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罗香林提出的“两种面向、三个问题”,尤其是有关加强“横的叙述”之建议,对于新时代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开展仍具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湘西土家族是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其民族文化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因土家人民的信仰文化而形成的独具土家族风俗特色的"傩戏"成为了历史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被视为中国"戏剧艺术之源""中国戏剧的活化石".本论文通过实地考察以及书籍查阅,对湘西地区傩戏的音乐特征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和分析,主要包括音乐结构、唱腔、曲式结构,希望此文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研究能提供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5.
湘西土家族是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其民族文化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因土家人民的信仰文化而形成的独具土家族风俗特色的"傩戏"成为了历史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被视为中国"戏剧艺术之源""中国戏剧的活化石"。本论文通过实地考察以及书籍查阅,对湘西地区傩戏的音乐特征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和分析,主要包括音乐结构、唱腔、曲式结构,希望此文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研究能提供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以往汉人宗族家族研究与评述基础上,关注了非汉视域的大家族及其研究,以史学、民族学与汉人类学三维度,分析汉与非汉宗族家族研究及其分支阈径,主要为:中国史学本体与人类学本体的历史人类学之家族宗族研究;西欧汉学与西欧汉学脉络的汉人类学宗族研究;中东欧民族学与历史民族学脉络的非汉族体大家族研究。  相似文献   

7.
白寿彝先生是我国已故著名史学家,他在中国史学研究的诸多领域均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是中国史学研究战线上的一面旗帜。白先生就史家修养问题提出了不少有益见解。他认为,新时代的历史工作者,应充分占有资料,提高理论水平,扩大知识面,用新的综合体裁写出客观真实的历史著作,这实际上是以新的标准来发扬刘知几的三长和章学诚的史德说;同时,还要加强历史文学修养,力求历史著作中的文字表述达到确切、凝练、生动之目的;此外,还要敢于有成一家之言的勇气。  相似文献   

8.
周泓 《民族论坛》2012,(6):27-38
本文概括庄孔韶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方法论诉求之意义:一、与传统民族志撰写方式对话,提出中国"文化的直觉主义"理解论和"不浪费的人类学"。二、与传统社区研究对话,提倡人类学区域研究,提出中国社会动态结构与"新平衡论"和"中国历史民族/民俗区";以过程研究,提出"文化关联反观法"和"回访再研究范式";力主问题研究,与科学领域对话,提出"文化力量介入科学"和"作为文化的组织"。三、与西方汉学人类学对话,提出中国动态宗族模式"准-组合家庭"、"理念宗族"与中国乡村人类学。四、与社会史和民族史对话,提出"历史人类学的原则"与"传统激活"。  相似文献   

9.
周泓 《民族论坛》2012,(8):14-19,28
本文概括庄孔韶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方法论诉求之意义:一、与传统民族志撰写方式对话,提出中国"文化的直觉主义"理解论和"不浪费的人类学"。二、与传统社区研究对话,提倡人类学区域研究,提出中国社会动态结构与"新平衡论"和"中国历史民族/民俗区";以过程研究,提出"文化关联反观法"和"回访再研究范式";力主问题研究,与科学领域对话,提出"文化力量介入科学"和"作为文化的组织"。三、与西方汉学人类学对话,提出中国动态宗族模式"准—组合家庭"、"理念宗族"与中国乡村人类学。四、与社会史和民族史对话,提出"历史人类学的原则"与"传统激活"。  相似文献   

10.
若松宽教授是活跃于当今日本史坛的蒙古史学家。自1964年发表《哈喇忽拉的一生》以来,近三十年笔耕不息,在清代蒙古历史与宗教研究领域内,以其选题新颖、资料丰富、研究严谨,在当代日本蒙古史学家中独树一帜,颇孚盛名,同时赢得中国蒙古学家的称道,在国际蒙古学界也有广泛的影响。 评述若松宽教授的研究,以笔者之水平实不胜其任,但为了让更多的中国边疆史、蒙古史同行了解日本蒙古史研究进展的一个侧面,故结合自己对清代蒙古历史与宗教,特别是对卫拉特蒙古历史与宗教的研究,谈点认识与感受。  相似文献   

11.
华侨华人博物馆与相关之文化遗产是海外华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中国国内还是海外,华侨华人博物馆之收藏展现了海外华人的移民历史、创业经历、生产生计、宗教活动、文化传承以及与侨乡的关系。博物馆收集的族谱、侨批、信件以及相关文物都是研究华人移民史、文化适应、地方化进程以及华侨华人与祖籍国家乡之关系的宝贵资料。本文聚焦于博物馆、华人文化遗产与华侨华人研究,进而探讨博物馆的表述性质及其政治与象征意义,华侨华人博物馆、文物收集与文化产业之发展,以及华侨华人博物馆在中国与海外华人联系、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文中讨论了一些作者对华侨博物馆的观察与思考。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谷苞先生在学术生涯早期参与的魁阁研究为起点,追踪其学术研究的流变与发展,在此基础上讨论其西北民族研究的问题意识、学术理论与方法的内在理路。谷先生的民族研究在继承魁阁研究的问题意识与学术方法的同时又对其扬弃,形成了一种综合社会调查、经济类型学与文化史研究的民族学。这一风格的民族学基于谷先生之西北民族研究经验与中国民族学的整体观照发展而来,并在其对多民族统一之中国的阐释中得到集中体现。谷先生的民族学对于理解西北民族研究与中国民族学的历史和现状仍有价值。  相似文献   

13.
张原 《民族学刊》2014,5(4):1-7,84-88
中国西南的人类学研究有着深厚的区域研究传统。改革开放之后,西南研究陆续出现了"区域模式"、"族群模式"和"跨境模式"三种研究范式。其中"区域模式"更贴近于社会历史现实,具有强烈的学科问题意识。至二十一世纪,基于历史上民族的源流考察与走势判断,兴起了诸如西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滇黔驿道、进藏公路等"通道"研究。这种基于"走廊"学说和"通道"研究而展开的"区域模式",将交互性和流动性作为研究之重点,来深入地阐释形塑西南中国社会人文特质的关系结构,将有利于中国人类学获得更符合中国历史文化经验的世界图式,也有助于具体研究者获得真正的文化自觉和认知主体性。人类学的中国西南研究只有基于"区域性"的大视野来展开,在一种关系格局中来寻找西南研究的问题意识,才能摆脱"民族性"的现代叙事,并对"民族认同"这样的问题有所超越,最终回归到当地的社会历史现实和人文形态特质来深化对中国西南的认识把握,从而在学理上展开一些更为深入的对话。  相似文献   

14.
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未对回回民族作跟踪记录,这就使得回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出现了研究资料非常贫乏的问题,研究人员望洋兴叹.但历史上回族人民以一种开放心态学习儒学文化,有的人有著作传世,大都保存在各地图书馆内;也有的在家族中祖辈相传,秘不示人.为了回族历史文化的顺利开展,首先应对回族人物的著作和相关资料,调查搜集,编目整理,争取条件,陆续出版. 史学大师白寿彝先生于1935年,时年26岁,在他主办的<伊斯兰>期刊第4期上发表了<中国回教史料之辑录>,这是论述回教史研究的重要性以及收集史料应采取的步骤的具有指导性的文章.如果没有中国回教的史料,不可能去研究中国回教的一切,在这篇文章中白寿彝先生说:  相似文献   

15.
中国历史上对饮食文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以食为天。食乃人之大欲。饮食作为人类生存的必备条件,历来被人们所重视。本文从中国历史上对饮食文化研究的文献古籍考察入手,较为系统地总结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成果。文章指出饮食文化研究发展到今天,虽然研究队伍、研究范围已大大超过以往任何时期,但仍存在着重古轻今、重任品轻食品、重描述轻理论探讨等方面的不足,尚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6.
历史人类学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由徐杰舜教授主编的《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即是应用历史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汉族历史和文化的创新之作,从学术上来说,《雪球》在对汉民族作人类学分析时,既强调汉民族文化的历史向度,也用人类学理论对汉族文化作了详细的分析,它既是历史学的,又是人类学的。《雪球》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历史人类学在中国有了良好的开端,扩大了人类学理论在历史学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自明代以来,中央政府就相当关注台湾地方事务,台湾一词在正史典籍中的浮现也始于明代。人类学和民族学在近代传入中国后,林惠祥先生于1929年亲赴台湾进行考察,其《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由此也成为中国学者研究台湾原住民的开辟荆榛之作。台湾原住民的族源和历史是林惠祥研究的核心和重点,林先生在这方面的贡献至今依旧值得后世学人学习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罗庆康 《民族研究》2001,(1):104-105
最近 ,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了伍新福的新著、近 5 0万字的《苗族文化史》。此系作者在苗族历史文化研究方面 ,继《苗族史》、《中国苗族通史》等专著之后的又一部力作。苗族 ,是中国古老的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岁月中 ,苗族形成了自己优良的民族传统 ,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近一二十年来 ,在研究少数民族文化风俗的热潮中 ,我国学术界的苗、汉学者及各方有关人士 ,都十分重视对苗族传统文化的研究 ,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苗族文化史》集学术界和作者本人多年研究之大成 ,对苗族文化和风俗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综合研究和历史阐述 ,自成体…  相似文献   

19.
基于神话研究之交叉性特点,本文试图经由人类学之视角对"女娲"神话予以解读;女娲神话之"生殖崇拜"、"土地崇拜"、女娲神话之结构性分析、神话与历史、神话学与人类学即为文中含涉之层面;综观,神话表征着历史,尽管并非全然,但却已然打开了思维之空间.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绘画艺术渊源流长,从岩画算起已有一万多年的历史,彩陶画也有七、八千年历史.绘画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原始艺术遗存十分丰富,她是文明的史记.笔者耕读传家,倍感传承中华文化乃吾辈之使命,今借假日之余,对中国文化之魂一一界画,作一浅析,水平有限,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斧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