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
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语言所代表的文化来呈现语言的运用,这种教授外语的方法的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外语教学不应该只是给学生提供学习和了解目的语文化的机会,它还应该起到对外传播本民族文化的作用,这应该是外语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应该是中国英语学习者进行跨文化交流和传播中国文化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  相似文献   

2.
略论民族旅游中的跨文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旅游产品,在促进民族地区开放、进步的同时,也对民族文化造成了较大冲击,一定程度上危及了民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在开发和经营民族旅游这种特殊旅游产品时,应认识民族旅游跨文化传播的特征,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其危害.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各国间综合国力的比拼,更大程度取决于本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为了更好更快地促进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在各国之间交流活动日益频繁,涉及领域日趋广泛的今天,如何利用跨文化传播活动本身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成为一个应当高度关注的问题。应该在理论上研究跨文化传播活动与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内在关联的基础上,以发达国家跨文化传播活动的经验为借鉴,强化跨文化传播力度,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4.
关于毛泽东诗词跨文化传播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跨文化传播学基本原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毛泽东诗词的跨文化传播历程进行回顾与考察,我们认为,毛泽东诗词的跨文化传播,在不同历史阶段为我国在国际社会赢得一定“文化权利”和“文化地位”,建构良好的“国家形象”,实现中外“文化交流”与“文化合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跨文化传播毛泽东诗词,对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外向宣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因特网上的跨文化传播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6  
因特网带来了传播史上的又一次革命,人类传播活动的各个方面都受到它的冲击和影响,尤其是使跨文化传播进人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传统大众传媒时代,异质文化之间的跨文化传播极大地受到大众传媒“把关人”的局限,而因特网作为跨文化传播的新媒体,使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在时间上更频繁,形式上更直接,内容上更广泛。然而,东、西方(主要是中、美)之间通过因特网实现的跨文化传播也是不平衡的,即中国输入、输出的信息都远远少于美国。中国应该重视因特网作为跨文化传播媒体的作用,一方面组织力量,加强英语网络出版物的发布,用国际通行的语言直接向世界传递中国的声音;同时应大力开发汉语信息资源,促进因特网在国内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化负载词是民族文化智慧的结晶,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准确的文化负载词翻译不仅能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更有利于传播民族文化,保持民族特色,促进民族间友好交往.对汉语文化负载词的成因﹑可译性及译法进行了分析,指出在采用"直译"、"直译+厚译"、"直译+意译"和"义素分析法"的同时,注重"音译"及"商标法"的使用.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地促进不同文化间的融合,同时消减不同文化间的冲突引起了热切的关注.民族旅游中文化互动的过程是一个社会良性运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传播要素之间相互整合,减少冲突,从而实现了一种良性传播.这种由民族旅游跨文化带来的良性传播能够很好地促进一个具有文化多元性和差异性的和谐社会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在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为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非常重视向学生传授英语国家语言和文化,而忽略了母语文化知识的传授,致使学生不会用英语表达本民族文化。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学生不仅要了解目的语文化的知识,还要能够完成传递本民族文化的任务,这本身也是外语学习的重要任务之一。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本民族文化知识及其英语表达方式,以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9.
多元文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西藏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由于价值观念、民族性格、思维方式的差异,在藏、汉、英三语背景下,西藏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对薄弱.西藏大学生应在高素质教师、优秀教材和多种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夯实语言基础知识、熟练语用原则、培养跨文化意识、不断丰富文化知识、传播民族文化等路径,提升自己的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的突飞猛进,使文化传播与媒介结合越来越紧密。在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传播呈现出繁荣的景象,经济与政治的力量亦使跨文化传播在不断的融合与不断的冲突中呈现螺旋式上升,引发出全球的文化冲突与寻求文化身份认同的潮流,其主旋律应为:冲突与融合。然而,跨文化传播并不只是一个单向的全球一体化的文化运动,它包含着全球化与地域性、同质化与异质化两种文化力量的对峙与互动。任何一个民族文化只有在吸收外来文化精华,结合本土文化的优势,才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找到合适的空间。当前跨文化传播的境况中,倡导多元文化的"共存互补",引入儒家文化"和而不同"的智慧,才是消弭文化冲突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1.
江河源文化是大江大河起源段的“地理—社会”空间文化。在黄河文化的研究中河源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看,黄河河源文化具有久远性、复合性、辐射性、传递性特征。黄河河源文化在自身的演进过程中一直推动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表现为:将游牧文化带入到中华文明之中,形成中华文明的底色;古羌人在华夏族形成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带动众多族群(特别是藏族)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江河源区共同的源头、共同的文化和横跨黄河长江的人口迁徙将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联结为一个整体。对江河源文化的整体性认识,有助于形成各族人民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2.
忧患意识即主体对对象客体的关注态度,就中华民族而言,忧患意识即其民族精神的内在核心;忧患意识由于中华民族成长过程的特殊性质而获得其特殊内涵;"儒道互补"的中华主流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时代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民族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部分和集中体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时代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新时期,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时代精神,就要充分认识中华民族时代精神的丰富内涵,准确把握中华民族时代精神的时代价值,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时代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通过文化创新培育中华民族时代精神,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弘扬中华民族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标记,汉、藏民族在长期广泛的民间接触与交往中,彼此进行文化上的学习、吸收和融合,形成许多共同点或相似点。它像纽带和桥梁,紧密联系两族人民,共同为我国多元一体大家庭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中原文化在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中的历史作用与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文明形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二里头文化是以河南龙山文化重要因素为核心、为主体,同时吸收一些其它考古学文化因素而形成的。作为夏王朝物化载体的二里头文化,学术界一般认为这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与国家出现时期最为重要的考古学文化。青铜时代的夏文化、商文化和周文化是“华夏文明”与“华夏族文化”的物化载体,这些考古学文化所属的社会“共同体”,对当时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发挥着“主导”作用,处于“主导”地位。西汉王朝真正完成了中国历史上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大业,在先秦“华夏族”的基础之上,形成了“汉族”,以汉族为主体又形成了中华民族。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与早期发展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汉文化,它的时空以汉代的中原地区为中心,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向周边扩大。考古发现证明,自夏商周至汉唐时代,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华夏族”、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中心活动地区。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原地区的各支考古学文化所属社会“共同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希腊文学与希伯来文学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性。前者是一种乐感文化,它所彰显的是一种原欲型的世俗"人本主义"的特点,这主要与希腊的地理位置、希腊人的个体本位意识以及希腊民族的自然观和宇宙观有紧密联系;而后者则蕴含的是一种理性型的宗教"神本主义"特征,是一种罪感文化,这主要因为希伯来民族是由一个流浪者群体构成的,这些无立锥之地的流浪者们在重重外部压力下确立了一个精神领袖——上帝,并以上帝的绝对权威作为本民族的牢固纽带。  相似文献   

17.
五四前后“东方文化派”的文化关怀,应该被纳入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历史框架内进行理解。在面对20世纪初年民族和文化的双重危机时,“东方文化派”认为能够挽救民族国家命运的,最终只能是民族自身的传统价值。因此,他们提出以复兴中国文化来振兴中国民族。这一文化民族主义的运思,的确反映了国人克服民族自卑,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精神现象,但同时也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和落后性。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优良的传统伦理文化和传统美德有很多,诸如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等。这些优良的传统文化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因为它们是使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连接在一起的纽带。可以说没有这些传统的凝聚,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今天。但是,这些传统文化、传统思想,应该有选择的继承和发展。选择那些利于当今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而抛弃那些阻碍社会进步的传统思想,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在历史发展中维系整个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内在力量.这种凝聚力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包括有地理、经济、传统文化、共同心理状态、爱国主义感情等等.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于炎黄时代,起核心作用的是炎黄二帝.因为炎黄二帝具有"共祖"象征作用、文化纽带作用和精神感召作用,所以,炎黄二帝及其创造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情感基础、思想基础和精神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在中华文化对世界的诸多伟大贡献中,汉字是最突出的贡献之一。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指纹和标杆,最能反映中华文化特性。本文从汉字的起源入手,继而论述了汉字的体式构成、汉字对中华文化传播的意义,特别是现代汉字强大的传播功能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