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1 毫秒
1.
清末财政立宪运动激发了朝野齐心致力国家建设的热情,十年新政展现出历史上最灿烂的时刻。新政改革以官制作为突破口,以军事集权和财政集权作为手段,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远远超出此前的改革。财政立宪从思潮转向社会运动,从而成为清末民初财政现代化的先声。财政集权是清末财政立宪的重要举措,然而行之过于操切,致使“惠民之政”变成“病民之根”。迨至各地民变丛生,改革最终葬送了作为改革者的政府。然而财政立宪的进程依然在继续,清末的失败恰恰为当下中国改革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清末督抚与官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制改革是清末“预备立宪”的重要内容。清政府企图借官制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地方督抚则想借官制改革的机会向中央夺取更多的权力,打破满清贵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双方的激烈斗争和冲突加剧了清末政局的动荡,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力量,也在客现上延缓了中国地方制度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略论影响清代赋税制度的主要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为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屡次改革其赋税制度,虽然取得一定效果,但是从总体上来说未能充分保证中央的财政收入。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超稳定的自然经济结构遏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社会财富总量的增加;直接原因是中央的“不完全财政制度”造成了赋税征收失控;重要原因是封建官僚制度制约赋税制度的有效执行。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三大就经济体制改革问题,指出深化改革的任务。其中,关于“逐步健全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经济调节体系”部分包括“改革财政税收体制”的内容,具体要求是:“根据公平税负,促进竞争和体现产业政策的原则,合理设置税种、确定税率;在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范围的前提下实行分税制,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国家、企业和个人的经济利益关系”。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平税负”当然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至于税种的选择,国地财政收支的划分以及财政同金融及企业间的关系,则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有些经验,还是可以借鉴的。  相似文献   

5.
在解释中国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增长中,原先的“维护市场的财政联邦制”强调地方高的边际财政分成对地方促进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作用,但分税制改革改变了这种认识。主张中央集权下晋升锦标赛作用的学者强调即使地方财政激励很低,晋升的激励也足以保证地方按照中央要求努力发展经济。文章计论了晋升激励存在的一些局限,认为其作用可能被高估了,并对分税制后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增长的财政激励做了前后一致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在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和扩面的背景下,中国养老保险制度财政责任的发展与改革需要借鉴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政府财政责任在瑞典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3个阶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呈现出由全民共享的普惠制向低收入和无收入群体倾斜,基于不同支柱与不同层级的差异化政府财政责任,随着经济、人口因素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推动养老保险的地方化等特征。基于瑞典养老保险制度政府财政责任的发展与演变的经验,中国应立足于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适时适度调整养老保险制度政府财政责任;逐步建立由基本养老金全民普遍享有向弱势群体倾斜的财政支持制度;构建养老保险制度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责任调整的动态平衡机制。  相似文献   

7.
<正> 地方财政包干,作为财政管理体制的一项改革措施,对于扩大地方财政自主权,提高中央与地方分配关系透明度,激发地方增收积极性,促进地方建设,均有很大推动作用。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治理、整顿”工作的推进,地方财政包干的负效应也愈益显现出来。从财政对宏观经济调节的侧面看,大量的过热和经济活动无序、低效现象,都同地方财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财政包干制,它存在着诸多的弊端.1994年分税制改革是解决财政体制弊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举措,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次改革的内容涉及到我国税收制度的重新安排,以及中央和地方财政制度的重新安排问题.这次改革的成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它为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9.
县乡财政既是国家财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全国总体财政形势好转的背景下,县乡财政形势却日益让人担扰。产业结构单一,财政收入虚增;机构臃肿,乡镇政府财政供养人口失控;乡镇责大权小,财权、事权不对称是县乡财政“吃饭”与“建设”两难困境的成因。调整中央对地方的分税制,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精简机构,合理界定财权和事权,转变政府职能是构建和谐县乡财政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财政包干制。它存在着诸多的弊端。1994年分税制改革是解决财政体制弊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举措,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次改革的内容涉及到我国税收制度的重新安排,以及中央和地方财政制度的重新安排问题。这次改革的成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它为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为了加强晚清史学科建设,推进晚清史研究的深入发展,河北师范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于2007年8月6-8日在承德联合主办了"晚清改革与社会变迁——第二届晚清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围绕着"晚清改革与社会变迁"这一主题,就晚清的政治制度改革、晚清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晚清财政与金融、晚清文化与人物研究等诸多方面,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论晚清贵州佛教的衰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佛教经过明末清初的鼎盛发展之后,至晚清乃呈衰落之势。考其原因,从主观上讲,是由于贵州佛教日益世俗化、功利化,流于形式;从客观上看,则与“咸同之乱”和“庙产兴学”有直接关系,境内佛教寺庙,或被战火毁坏殆尽,或被“庙产兴学”占用,致使晚清贵州佛教遭到重创而一蹶不振。  相似文献   

13.
将中国国家财政划分为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是中国财政制度现代化的明显标志之一。从晚清开始 ,中国仿效西制酝酿、试行划分国地财政 ,直到抗日战争时期才确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制度 ,并在推行中取得一定成效 ,使中央财政由割裂渐趋统一 ,使地方财政由混乱渐趋规范 ,并带动了预算制的推行 ,从而使现代财政体制在中国基本确立。同时 ,这一制度也明显地体现出中国特有的政权结构和政治体制中央集权特色 ,由此而使制度本身带有难以克服的弊端 ,如财权与事权不相适应 ,地方越权行为严重等 ,从而产生一系列负效应。  相似文献   

14.
文祥在洋务运动中无疑是一个重要、不容忽视的人物 ,他是清朝新外交政策的真正制定者 ,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对外结好 ,对内改革 ,借西法自强的外交政策。奏请设立总理衙门和京师同文馆 ,积极倡导购买洋枪炮舰和创办近代军用、民用工业。最先认识到西方设议院的好处 ,坚持海防、塞防并重的主张 ,首倡以蒲安臣为中国使臣出访西方各国 ,协助奕言斤振兴清王朝的统治  相似文献   

15.
公元1644年,清八旗劲旅大批入关,此后陆续驻防于全国各地的军事要塞,从而形成驻防八旗.其驻防地视情况分别修筑了满城或满营.庄浪满城是清代西北地区一个相当重要的驻防八旗地.本文试图从庄浪满城修建始终、满城规模及清政府对其管理直到清末满城的衰败这一历史过程的叙述中探讨庄浪满城修建的主要目的、所发挥的作用及后期的衰落原因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清末科举考试内容改革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清末教育改革中,科举考试内容占有突出地位。从洋务运动时期的增设算学科,到“戊戌变法”期间提出废八股改试策论和增设经济特科,科举改革与新式教育密切相连。“新政”初期,科举考试内容的改革,推动了西学传播和新式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清末留学热潮兴起,缘于“师夷之长技”之深化。留学问题的提出、有关制度的建立,回国后的任用都是清廷在“中体西用”指导下的社会重大变革。作为晚清社会政治近代化的构成,留学活动无疑对此期政局影响甚大。留学生群体成为晚清最为重要的社会变数,也是辛亥革命何以发生及怎样发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17世纪荷兰殖民者统治台湾,当时,清政府已经建立了大陆的统一政权。郑成功在东南沿海一带组织抗清复明斗争,未能取得胜利,为了能有一个更好的立足之地,转而收复台湾却取得了成功,但郑成功始终以明朝孤臣自居。其子郑经主政后期,开始图谋偏安割据,终被清政府收复。  相似文献   

19.
清末时人们对公司企业的法律属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揭示了洋务官督商办股份制企业治理机构和监管机制方面的弊端,要求政府立法规范公司企业的内部运作.清末<公司律>出台,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公司企业实践发展的需求,为清末公司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法律制度框架.同时,实业界、思想界人士从不同角度对公司企业的治理与监管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部费”是清代陋规的一种,在钱粮奏销、官员升调、刑名案件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部费成因复杂。与清代财政体制、胥吏设置以及人才培养体制有着密切的关系。部费的存在,在给清代财政、吏治等造成消极影响的同时,也给民众带来了沉重负担。清政府试图采取一些措施来清厘此弊,但并未取得可观成效。清后期,部费渐有公开、合法之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