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关于封建土地国有制问题,我国史学界曾经展开过讨论。有的学者认为,整个东方封建国家都是实行土地国有制,而没有土地私有制;中国是东方国家之一,因而中国封建社会也是土地国有制占统治地位。另外一些学者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东方各国不能说没有土地私有制,在国有土地之外,还有领主或地主所有的土地,而且土地国有制在中国不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2.
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是土地私有制向公有制转变的过渡阶段。在解放之初的苏南地区,由于地权形态和政治状况比较复杂,中国共产党采取了谨慎渐进的减租政策,对农村的土地收益权进行了调整,初步动员了农民,为之后的土地改革奠定了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了论证私有制在人类历史上并非永恒存在的,马克思考察了东方社会的印度,并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个概念,他认为东方社会不存在土地私有制,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得出一个结论性的答案,随着新的是史料的呈现,马克思在其后期对亚洲东方社会的看法发生了改变,他发现东方社会也存在这土地的私有制。最后马克思明确区分了原始公社和亚细亚形态,认为亚细亚形态不是最落后的社会形态,在亚细亚社会之前还有原始社会,原始社会实行土地的公有制,公有制曾经在人类社会之初普遍地存在。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土地改革政策,应当根据我国的经济情形、社会状况、土地改革的社会目标而制定,既不能抽象讨论土地市场化,也不能纠缠于土地私有与公有的概念之争。在制定土地改革办法时,社会问题应列于政策之首,纯粹的经济目的,则应退居道义考量之后。在确保农民的生存权及国家的粮食安全目标的前提下,相信农民的智慧,尊重农民的自主创新精神,应该是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5.
印度和中国一样,都是庞大的农业人口分享微薄的农业收入,印度表现为贫困问题,中国表现为农民收入问题。印度的土地私有制度并不成功,50多年的持续改革也不能减缓贫困现象,因此中国不能实行土地私有制。“国有永租制”就是与城市土地制度相一致的土地制度,农地国家所有,农民享有永久使用权。减少承租农地的人数,同时把农业收益留给农业经营者是农地永久使用权制度的核心目标。  相似文献   

6.
我国对生产资判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在一个工业落后、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里进行的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它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决定性环节。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农村和农业的状况如何,对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极大。新中国成立后,我党领导广大农民首先实行土地改革,紧接着就发展互助合作化运动,把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作为党在农村工作的中心,对小农经济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到一九五六年。我国五亿农民在党的领导下,胜利地实现了农业合作化,创造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土地改革政策,应当根据我国的经济情形、社会状况、土地改革的社会目标而制定,既不能抽象讨论土地市场化,也不能纠缠于土地私有与公有的概念之争。在制定土地改革办法时,社会问题应列于政策之首,纯粹的经济目的,则应退居道义考量之后。在确保农民的生存权及国家的粮食安全目标的前提下,相信农民的智慧,尊重农民的自主创新精神,应该是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8.
一个国家实行何种土地制度对农业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M.Todaro)甚至把土地改革作为农业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土地制度发生了巨大变迁,土地制度历史的变迁反映了时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只有适应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促进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前我国"三农"问题能否顺利解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能否实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关键。本文在分析农村土地制度局限性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我国未来土地制度改革路径做出了尝试性探索。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中国农村土地改革成果进行了科学的估量和审视;论述了把农村土地改革引向深入的历史必然性和时代必要性;认为把农村土地改革引向深入的目标是建立现代土地制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说明的主要问題是:(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沒有认为古巴比伦农村公社沒有解体,并沒有认为古巴比伦不存在土地私有制;(2)古巴比伦农村公社在解体道路上已经走得很远;(3)古巴比伦土地私有权已经形成,土地私有制已获得比较广泛的发展。对以上三点,以说明第三点为主。由于农村公社的解体和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是社会变化进程中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所以两者同时探讨。  相似文献   

11.
胡月晓 《南都学坛》2014,34(6):106-109
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意义和定位变化历程可以看出,混合所有制改革对我国推动经济后续改革具有顶层设计的引领作用。不同于公司组织制度的变革,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对我国所有制结构的重新定位。所有制结构重新定位后,投融资体制变革、产业管制放松、工商等企业管理体制变革等经济后续改革阻力将大为减少。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拓展民企发展空间、刺激民间投资发展,增强国际社会话语权,有望推动经济再上台阶。在资本市场上,混合所有制改革将推动股份分散化发展,从而带来更多的市场投资机会。  相似文献   

12.
宅基地立法是宅基地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土地制度演变与土地管理体制演变,可将宅基地立法分为宅基地私有时期的立法、人民公社时期的宅基地立法、改革开放初期的宅基地立法、城乡土地统管阶段的宅基地立法、城乡土地体管理制转轨阶段的宅基地立法等五个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立法内容,不同的立法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是我国土地权属制度的基本形式之一。长期以来围绕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问题实践中纠纷迭起,理论上争论纷纭。土地所有权的主体不明,土地所有权的权能弱化是当前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对当前各种改革思路具体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摆脱目前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困境的根本出路:立法上明确规定以村为单位的农民集体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设立村集体财产管理委员会代表村民集体行使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通过构建集体土地使用权制度来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  相似文献   

14.
闵正良 《东方论坛》2007,(1):13-17,22
改革以来,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已发生巨大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仍在继续,相应地,在所有制理论上已有较大突破.但对所有制的研究还存在着各种问题,如对公有制概念的模糊、缺乏定量分析等,从而缺乏可操作性、缺乏对决定所有制及其结构变动规律性的研究、对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不清、对不同所有制效率缺乏深入研究、对消灭私有制与发展私有制的关系不清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增大了改革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上,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道路是以农民被剥夺,农民与土地、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为前提的。然而,战后五十年代开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农业生产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是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从分离趋向统一;二是家庭农场成为农业生产组织的主要形式。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对我国农业生产关系作进一步的改革,赋予农民土地财产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户家庭经营,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和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及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6.
国有化:中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变革之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学术界对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众说纷纭。保留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取消集体土地所有权实行农村土地私有化的方案都不可取。土地的经济社会属性为农村集体土地国有化提供了正当性诠释,粮食的有效供给问题和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培育为农村集体土地国有化提供了必要性诠释,构建一种既能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又能让国家财力承受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双赢”的农村集体土地国有化方案应当成为我们变革的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利用是否合乎城市化进程的客观规律与内在要求,将直接决定城市化成就与否。我国可供利用的土地资源相对缺乏。土地的法律属性为公有制所有制,土地所有权不得转让,但土地使用权可以合法转让。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着城市化等同于城市规模和功能的大而全、城市化等同于农村城市化(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征收农业用地是城市化所需土地的唯一来源、城市规模的扩大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利益最大化等认识误区。我们应在参考借鉴国外相应制度的基础上,采取在条件适合地区推进农地的规模利用;科学规划,严格监控,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集约用地制度:完善土地的市场定价机制,丰富土地取得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等措施,科学利用土地,合理推进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成德宁  侯伟丽 《南都学坛》2013,33(3):105-112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我国城乡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矛盾也不断显露出来,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成了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过去那种把改革重点放在农村土地所有制上(绝对公有或绝对私有)的传统思路很难使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走出困境。目前我国土地产权结构上主要存在三个问题:农村土地产权在政府、集体和农户之间分割配置不合理;农村土地产权主体不明、产权关系界定不清晰;农村土地产权结构难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进行动态优化。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应该根据现代产权经济学理论的新发展,从抽象地规定土地所有制转向具体地分割和配置农村土地产权,设计最优的产权结构,主要包括四个步骤:第一,实施农村土地的产权分割。即确立国家和农户作为农村土地的产权主体,并在它们之间详细分割土地产权,明确"所有者保留的产权束"和"使用者可获得的产权束"。第二,实施农村土地的产权流转。即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停止农村土地不定期的行政性调整方式,建立起农户之间土地使用权市场化、常态化的流转制度和机制。第三,实施农村土地的产权交易。即在明确土地产权关系的基础上,按照国家对土地的总体规划和调控目标,实现城乡之间、农用地与非农用地之间市场化的土地产权交易,消除城乡二元土地制度。第四,促进农村土地的产权组合。即在明确农户土地产权和农户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土地产权的组合,重建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引导农户走合作化道路。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与私有制矛盾的形成、表现,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有制与私有制矛盾的原则,公有制向私有制的转化与私有化问题。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后,中国农地制度形成了产权残缺的制度安排。为了提高农业经济效率,理论界展开了致力于探索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所有”与“使用”的理论争论,提出了国有化、私有化、使用权物权化三种改革方案。由于农村土地所具有的福利功能,使得使用权物权化成为主流方案。但是,从本质上看.使用权的物权化不过是私人所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