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庞晓光 《学术界》2012,(3):92-99,279,282
《学术界》2012年第1期“学术批评”栏目刊登了李涛博士、邬志辉教授的文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风规范议题三论——问学于李醒民教授》.虽然文中诸多钩章棘句增加了阅读理解的难度,但是耐下心来阅读几遍之后还是能够领会作者要传达的主旨.作者提出与李醒民教授截然相反的命题:“学术不可断然拒绝平庸”,“学界务须‘无中心’和‘祛导向’”.我以为,作者并没有理解李醒民教授倡言的“学术断然拒绝平庸”、“学界要以学术为中心和导向”的深意.为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思想混乱,本文拟就这两个话题以及相关问题做进一步的讨论,期望澄清思想,正本清源,与两位作者以及广大读者在思想的砥砺中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陈国庆 《中州学刊》2004,(5):118-122
清代学术是中国传统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清一代,宋学、汉学抑或今、古文经学,均获较大发展,且取得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20世纪90年代,清代学术史再度引起学界普遍关注,海内外同行学者对清代学术思潮、学术流派、著名学者以及他们的学术成就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就目前情况而言,清代学术史研究还在不断深入,学术界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3.
随着近年学术失范现象愈演愈烈,学术界、出版界对此展开了深入探讨。从文化视角、学术人成长经历和环境、学术人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变化、学术人对学术本质认识的变化、学术人的社会责任感、学术的独立性等多个角度来看.当今学术失范是中国文化、中国社会、中国学术和合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4.
王栋 《天府新论》2022,(4):60-78
孟广林教授是我国知名学者,他厘清了中世纪英国王权的概念与理论模式,并以“封建王权”和“宪政王权”书写了中世纪英国政治史。孟广林洞察了王权与议会、法律、贵族以及中下层社会的复杂互动关系,申明了王权在中世纪英国政治中的主导地位,基本破除了国内学界对辉格史学的迷思。这些进步的取得得益于唯物史观的指导、学术对话以及中西比较。中国学界既要总结学界整体研究之发展,亦应凝练学者个人之探索,才能建设具有主体性的中国学术。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的民族学术正遭遇安全危机。由于学者们自身失当的学术行为使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学术语言、话语、资源、方式等被有意或无意地遮蔽、遗忘、遗弃,本土学术被西方学术侵蚀、殖民和置换,并遭遇严重的生态与生存危机。学术安全问题产生的诱因在于作为文化精英的学者在学术上的全面失语,这些失语行为和安全问题包括学术语言、学术话语、思维模式、写作范式、学术评价标准等诸多方面,又在整体上导致和加重了民族学术安全问题。学者的学术失语与文化大众的失语一起,共同引发了国家文化安全问题。要捍卫中国的学术安全与文化安全,必须着手推进中国学术的中国化。捍卫中国学术安全,不仅是对自身民族文化、学术负责,同时也是对世界、人类文化、学术承担责任,因而具有十分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强才 《浙江社会科学》2012,(12):114-120,163
清华国学院在短短四年(1925~1929)间培养出诸多学有所成的学界中坚,形成20世纪文史研究领域的一股重要力量,映照着中国现代社会学术转型的历史背景。在当时"国学"语境下,清华国学院的教育训练,以小学和史学为主,而清华国学院的70余位同学中,只有少数同学选择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视野多偏"历史",所涉时代多为宋前。上述特点,是清华国学院教育培养的偏向所致,也与当时"国学"研究多关注中国历史和传统学术的文化倾向息息相关。考察清华国学院的教育训练、时代思潮与同学研究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学术生态及其特征,管窥现代学术在"国学"场域中的展开过程,并反思学科专业化后所带来的研究误区。  相似文献   

7.
学术本位的回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推动下的文化转型中知识分子地位的边缘化,一批中国学人开始了对于80年代学术界思潮林立、主义风行的繁盛时代的深刻反省。同时,摆脱意识形态话语束缚而回复学术独立地位也日益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自觉追求。一个相对独立的、民间性的学术空间开始形成。“回到国学”作为某些中国知识分子的自觉而主动的集体行为,标志着80年代反传统思潮的被取代,标志着90年代许多知识分子重建中国文化价值的自觉意识和学理选择的出现和时兴。然而,当下最需要的是立足于90年代的社会现实、文化现实、文学现实、文论现实,进行中西融会、古今结合的研究。从一种“跑马占地”式的急功近利到冷静深入的“专心耕耘”的变化,标志着整个中国学界的学术心态的日渐沉实和在新形势下重建文论话语、回归学术本位、确立学术范式的期盼。  相似文献   

8.
学者风采     
《江淮论坛》2012,(6):F0003-F0003
李承责。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儒佛道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相似文献   

9.
软、硬实力的全面崛起是大国崛起的标志.由于思想的影响力是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而学术的功能是创造思想,所以学术崛起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和平崛起.然而,中国学术界媚外厚古崇名的学术心态已经对中国学术的崛起造成了不和谐影响.打破媚外厚古重名的学术心态需要学习外来优秀文化和思想,但不能盲目照搬,更不能神化和迷信;需要继承优秀传统思想和文化,但不应受其束缚,不应夜郎自大,更应求得发展;需要实现由外化向内化的文化心态转移,即淡化崇拜名人的文化心态,强化敬佩名人、崇拜思想,但不迷信思想的文化心态培养.坚持以传统文化为根基,以现代文化为营养,以外来文化为补充,实现吐故纳新的张性循环,就能实现中国学术的崛起.  相似文献   

10.
"学界务须‘无中心’和‘祛导向’"的主张者,明明知道"以学术为本"是学者群体"自然存在的法理逻辑与社会基础",却又将学术界要"以学术为中心和导向"视为伪命题,并断言李醒民的主张和对国内学界弊端与学术规范建设的思考陷入了"超真实"的更为隐蔽的权力奴役。论者不惜以种种违反逻辑之手段来反对李醒民的主张和声张自己的反主张,试图摧毁"以学术为中心和导向"这一学者的职业伦理底线。他们认为"无中心"和"祛导向"能"成就思想开创、智慧积淀之学界大业"。该文认为这种"文革"式文风的论说方式是让人难以接受的,试图以"无中心"和"祛导向"来祛除学界之疾,根本就是个无法达成的虚幻主张。学界岂可"无中心"和"祛导向"!  相似文献   

11.
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九十年代中国学术界新的关注热点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九十年代以来 ,缘于中国大陆学者治学旨趣的转变、学术商品化现象的开始形成并日趋强化以及政治腐败和经济腐败等社会丑恶现象的熏染 ,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成为了中国学术界新的关注热点。本文对学术界这一新的关注热点做了简要的评述 ,以期引起学术界更多的同仁对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的理解、关注、支持 ,乃至能够以“铁肩担道义”的学术使命感积极地投身其中  相似文献   

12.
承继先辈史论并重的方法传统汇集海内学有专攻的研究精英探求诸教关系规律及普世意义奉献学界量丰质优的学术成果南京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中心是以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为依托,整合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和社会学系等院系和  相似文献   

13.
各位学界同仁:新世纪伊始,中国迎来改革开放的又一个春天。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随着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包括高校在内,中国教育事业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发展局面。作为高校教师,我们为此由衷地感到高兴,并为自己能生活在这样生机勃勃的时代,能用自己教学、科研、育人的实际工作为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学术创新做贡献而感到自豪。然而,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目前的高校和学术界决非一尘不染的净土;相反,社会上的腐败、堕落等不正之风对这块领地时有影响。近年来高校及学术界不断揭露出的虚假炒作、抄袭剽窃等学术…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古代文化从鬼神崇拜向人文精神的转化赵林(武汉大学哲学系)在学术界里有一种观点,即把中西文化的区别看作是伦理文化与宗教文化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形成于雅斯贝尔斯所说的“世界历史的轴心期”(即公元前一千年中叶),自中国秦汉以降和西方基督教文化产生之后...  相似文献   

15.
张蓬 《河北学刊》2012,32(3):144-148
近年来,在中国哲学界出现了"中国哲学"是否合法的疑问,此问题的背后可能缘于依什么样的思考框架来治中国思想作为历史的学问的问题。治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作为历史的学问,学术界有多种做法,如思想史、文化史、学术史、哲学史等。本文以钱穆与冯友兰在这个问题上的见解及其择取根据为例,以期窥探近代以来中国学术的因缘、问题、轴心、轨迹。钱穆不主张以分科之学特别是"哲学"来梳理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精神作为历史的学问;而冯友兰则是以西方"哲学"的框架来重新清理中国传统思想学术的重要代表,其所著之"三史"、"六书",就是以"哲学"史的框架叙述传统,以"新理学"的框架开新。在对钱、冯二位先生的学术乃至哲学观的比较中,我们似乎可以体会到近代以来中国思想学术生长发展的问题与特点。  相似文献   

16.
李涛  邬志辉 《社会科学论坛》2013,(7):112-120,127
我们合作撰写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风规范议题三论——问学于李醒民教授》[1](以下简称《三论》)一文自2012年第1期发表于《学术界》以后,陆续或公开或私下收到诸多学界朋友们的反馈意见,这些褒贬不一的反馈性意见无疑对于笔者进一步深入思考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系列议题具有积极意义。在这些反馈性的意见中,韩彩英教授所撰《反对学术虚无主义——驳李涛和邬志辉的"不可断然拒绝‘平庸’论"》[2](以下简称"韩文")、庞晓光副教授所撰《也谈"学术"与"平庸"——与〈三论〉作者商榷》[3](以下简称"庞文")较具有代表性,两位学者在与笔者的商榷论文中提出了诸多宝贵意见,笔者在此深表谢意。但二位对《三论》的误读部分,笔者则有必要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什么样的学术批评""学术为什么不可‘断然’拒绝平庸的背后理据""重申学界‘无中心’和‘祛导向’的立论基点是‘方法论’层面绝非‘本体论’层面"三个维度来予以解释,并进一步推动该命题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7.
1970年代的台湾在国际舞台上的活动空间日趋逼仄,而岛内又因奉行“戒严”时期钳制言论、打压结社的高压政策而暗流涌动。1970年10月,因台大哲学系研究生王晓波在《中华杂志》上发表了《保卫钓鱼台》的檄文,而催生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保钓运动。1972年底,台大举行“民族主义座谈会”,在校园里首次开展关于统、“独”的论战,后因政治势力的介入逮捕王晓波、陈鼓应等多位台大师生而结束,人称“台大哲学系事件”。本期访谈对象王晓波教授是台湾保钓运动的推动者和“台大哲学系事件”的受害者,他对两次事件的背景和始末的口述,不仅展现了台湾高层的政治斗争和台大哲学系的学术流派纷争,也揭示了两次事件的内在联系及其对台湾哲学学科发展乃至学术发展的深远影响。通过这篇访谈,我们可以管窥台湾民众在民主化进程中爱国意识、民族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觉醒,以及台湾社会转型时期政治干预学术、学术影响政治的双向关系。  相似文献   

18.
邹赞 《社会科学家》2012,(6):145-149
英国文化研究是英国思想知识传统与1950年代特定的社会情境相耦合的结果,在这些多元而复杂的形构因素中,战后成人教育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英国成人教育源远流长,勾连着极具英国特色的社会文化情境,1930年代的英国成人教育围绕人文学科的激烈论争,一定程度上突显了这一特定领域的文化政治和意识形态色彩,影响了战后成人教育运动以及英国文化研究的兴起。英国成人教育形构了一个独特的社会场域,其间汇集阶级、种族、性别等多层面的议题,为再度发掘工人阶级等边缘群体的文化经验和积极介入当代文化问题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以霍加特、威廉姆斯和E.P.汤普森为代表的早期英国文化研究,其重视工人阶级文化经验与个体的能动性、反对刻板的经济决定论与还原论、坚持跨学科的研究路径等都离不开成人教育这片丰厚的沃土。  相似文献   

19.
关于“学术”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万齐洲 《云梦学刊》2006,27(1):9-11
学术是较为专门、有系统的学问.传统中国与西方世界对于学术有着不同的理解.由于缺乏现代意义上的学术传统以及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目前的学术界出现了种种学术不端的行为.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学术规范建设以及整肃学术外部环境是学术走向繁荣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的最后十年,中国知识分子本来想要从前十年的“广场”退回学术的“民间岗位”.拥抱人文社会科学的大发展;然而,他们很快发现,学术界不仅丢掉了80年代的人文精神,而且失范行为超乎想象,学术大发展没有如期而至,“学术大跃进”倒是轰轰烈烈搞了起来。以致学术丑闻层出不穷,结果引起分别与人文精神和学术规范有关的两场大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