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晓萍 《学术探索》2012,(4):143-145
"编史元小说"理论是琳达·哈琴后现代主义诗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有助于分析和理解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欧美文坛涌现出的一股既重要又特别的创作潮流以及其他大部分后现代主义小说。"编史元小说"概念的提出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一方面吸收了历史书写的传统理论,另一方面又在理解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内涵及特征基础上清楚地展示了历史与文学虚构的关系问题,并着重展现二者之间关系的形成及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玫瑰之名>是意大利知名学者翁贝托·艾柯声名鹊起之作,同时也是一部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元小说作品.艾柯在这部小说里,设置了"嵌套式开放型结构",采用了"多重叙事视角",通过"互文性"、"拼贴"等后现代主义文本策略的巧妙运用,将真实与虚构、意识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构筑了亦真亦幻的文本世界,形成了令人惊叹的叙事效果.这不仅彰显了作者精妙的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也为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范本.  相似文献   

3.
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开启了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先河,具有丰富的后现代主义特征:离奇的故事和各种不平常的写作技巧的应用使得难以对作品进行"主题认定";在使用大量"造真"手段的同时,设下许多陷阱暴露"虚构",使小说成为"元小说";反体裁、戏仿、反讽、游戏文字等试验性的写作手法都表现了突出的后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4.
隐匿的主体:二战后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主要指的是二战后在美国兴起的文学新潮.论文首先分析了二战前后美国文学由现代到后现代更替的脉络,继而结合后现代主义理论对美国最具代表性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的代表作品进行了文本解读.文章指出:尽管"不确定性"、解构"主体"和消解"大写的人"是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最基本的特征,但在诸多后现代主义小说所力图表现的"人的死亡"或"主体的终结"的话语中,其实蕴含着作家对人的一种新理解,是对人之主体性的一种新阐释,即相对性的、个体多元化的"小写的我",这是一种离散性的、隐匿的主体.  相似文献   

5.
移民、他者化与身份认同:电影里再现的上海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种文化传统被另一种文化传统所压迫,虽然表层看来是消灭了,实际上却以隐形结构的形式深藏在民间.在新环境中又可以重新得到恢复乃至复活,这种现象可被命名为"近现代传统的复活".20世纪20年代-30年代上海的资本主义和城市文化,在社会主义时期被压制为隐形结构形式,进入90年代以后才得以复活.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各地掀起了"上海怀旧热",主要是针对社会主义时期以前的上海,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而言的.老上海是与安全享用资产阶级空间的欲望相结合,提供给人们一种所谓"改变时间经验,稀释历史性,记忆类似历史感觉的怀旧现象"的"被想象的怀旧".  相似文献   

6.
海登·怀特的后现代主义叙事学对评析新历史主义小说的真实性问题有多方面的启示,包括历史话语自身的虚构性,历史真实性包含的主观因素和不稳定性,以及历史真实性与文学再现模式和意义揭示相关等.借助怀特的理论,本文认为,新历史主义小说在精神实质上质疑传统历史的真实性和颠覆传统的历史观,其历史真实性很薄弱,在文学真实性方面则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对于1910—1920年间《小说月报》的考察,无一例外地给予署名"周逴"的文言短篇小说《怀旧》以格外的关注。除小说自身的价值外,与作者是鲁迅也不无关联。现有的研究成果在引用和分析《怀旧》文本时,多依照《鲁迅全集》,而很少借助《小说月报》,造成《怀旧》阐释史上的一些问题。借助《小说月报》提供的历史语境和文本形态考察《怀旧》,将鲁迅创作的小说文本与恽铁樵撰写的评点及附志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不仅有助于更有效地阐释《怀旧》的文本特色和文学史价值,对于鲁迅研究而言,或许也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历史主义小说对于既往历史话语的反拨/颠覆性释读,随着世纪末怀旧情绪的时尚化已经宣告终结,并由此开始进入一个所谓后新历史主义小说时段。在大量后新历史主义小说文本里,新历史主义小说曾经一再渲染的历史的丑恶与衰败景象,被取而代之为一种"美丽往事"的伤感性叙述;在此,历史不再承当认知的核心义务,而主要是作为一种审美的对象被加以消费的。历史话语在后新历史主义小说那里获得更多的是认同而非批判。  相似文献   

9.
虽然后现代主义反对形而上学,反对二元论,强调"差异",提倡"多元"思想,讲求历史的非连续性、断裂性,但其仍有对前人思想的继承成分,在西方传统哲学和东方思想中均可以找到后现代思想的"踪迹".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租界时代上海的怀旧书写,呈现出纪实与虚构的双重特征.纪实文学和散文在对历史镜像的回眸中,往往掺杂了虚构的成分,渲染小资情调和时尚品位;虚构性的小说文本,则在传奇性的故事中特意突显其"有史可依"的一面,以获取文本内外的双重叙事效应.相对于现代作家的租界书写,上海怀旧叙事忽略了沉重,且对历史进行选择性的遗忘和修饰,构设一种上海想象的共同体,帮助上海人觅得虚幻的自尊和自傲,迎合了怀旧的心态.  相似文献   

11.
韦华 《北方论丛》2005,(6):52-55
法国新小说主将罗伯-格里耶运用其异类的思维方式对传统的小说创作观念进行了非难,试图为未来的小说发展指出一条新路.在西方文论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流变过程中,他的"铲除深度神话论"等小说新观念虽然有着后现代不可避免的片面性和破坏性,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和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民国学者胡怀琛著有《中国小说研究》、《中国小说概论》、《中国小说的起源与演变》等普及型文学史著作,其研究理念与著述体例有别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胡怀琛的中国小说史学以小说类型为经,以时代为纬,讲求小说学与小说史学的融合互渗,注重把握小说文体演变的内在逻辑与宏大结构。胡怀琛以现代意义的小说观为参照,重新整合经史子集中具有"小说"意味的文本,藉此重新发现中国的"小说",并重建各种历史文本与文类的关联性和有序性。胡怀琛将"长时段"的历史思维与解释方法运用于中国小说史研究,从"形"与"质"两方面勾勒出中国小说历史演化的基本轮廓。  相似文献   

13.
作为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一种科幻亚文类,赛博朋克小说具有后现代主义融合与内爆的特质.在小说内容上,高科技和反文化的融合构成一个独特的近未来后人类社会,挑战传统人文主义关于人及其身份的概念.在创作手法上,批判性地吸取了传统科幻和新浪潮科幻、主流后现代小说、侦探小说的元素,有着浓厚的混杂性和拼贴性.其融入大众文化的过程涉及到后现代审美实践的重要主题,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异质感和对话性.  相似文献   

14.
在今日的城市文化热中,人们多将目光对准上海、北京,但对苏州这样一个曾经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历史名城没有给予太多关注。进入现代社会之后,苏州经历了哪些变化?电影电视等大众传媒如何叙述和展现它?为何不同时期、不同题材的影视媒介关于苏州形象的视觉再现,经常有一种浓厚的"怀旧色彩"?这些议题值得关注。本文试图对《小城之春》、《游园惊梦》、《橘子红了》和《凤穿牡丹》等影视媒介加以考察,探讨它们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社会语境中建构一套"怀旧诗学",并分析此"怀旧诗学"所包含的内容,及其如何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动。  相似文献   

15.
蔡殿梅 《理论界》2009,(12):142-143
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人们的思想与态度,其作品在主题、语言和叙事角度等方面均有别于传统文学。本文简单论述了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语言策略,从而揭示语言虚构现实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意大利知名学者翁贝托·艾柯的成名作<玫瑰之名>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艾柯在这部小说里巧妙安排了"不可靠的叙述者"--阿德索,这一叙述技巧的运用寓"反讽"于文本之中,彰显了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同时,也为我们了解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范本.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绚丽的幻景和奇异的魅影为特色的玄幻小说(或称奇幻小说)成为中国网络文学炙手可热的创作题材。在西方"魔幻"叙事的影响下,网络玄幻小说往往从本土的历史与文化传统中汲取灵感,挖掘想象的素材,也因此被认为是中国"本土的"奇幻文学。然而,本土的奇幻叙事应如何纳入本土文学的整体经验,才能获得新的文学生命?在后革命与后现代的文化氛围中,玄幻写作又如何营构自身的"差异美学",避免陷入一种"本质主义"的文学观?以"关系主义"的视角考察玄幻小说,有助于厘清玄幻小说与主流文化的关系,辨析作品与社会、文本与历史脉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英国19世纪著名女性小说家乔治·艾略特生活在一个传统思想盛行而现代社会科学理论层出不穷的特殊历史时期,这使她的早期小说创作既呈现出现代性的特点,又保留着传统性的一面。现代性一是体现在她对人的悲剧的深刻理解,二表现在她在刻画小说主人公时对心理分析方法的率先使用;传统性则反映在她小说蕴涵的怀旧主题,以及她在描写次要人物时所承袭的传统手法。传统与现代的统一奠定了艾略特早期小说在英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主义是西方文化传统的结果,也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呈现出一种反文化、反美学的倾向。真理、中心、崇高等等都如明日黄花,所有的终极价值都只能是文本世界中的“宏伟叙事”。法国新小说胎动于这样的精神氛围下,它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文学上一个旧的时代的终结。新小说的文本明显带有后现代主义的标记,表现为深度模式削平、历史意识和主体性丧失,复制所导致的距离感消失。虽然新小说本身有许多值得质疑之处,但它毕竟提供了一种极富启发性的文学范式。  相似文献   

20.
在对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模仿、借鉴及由其启发而逐渐自主创新的过程中,新时期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小说对传统叙事法方法论的突破和延展是较为广泛的,如在文本的去主体化、叙事的破碎与断裂、语言结构的拼贴、情节的漂移、界限的消解等诸多方面,均体现出新时期具有后现代特征的小说将叙事从一种小说创作的方法提升为小说创作的本体性意义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