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现代色彩的审美价值和色彩创意思维的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追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审美需求已逐渐向高层次和多样化发展。为了适应当代社会大众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追求的变化,现代色彩设计的表现形式更向艺术化的方向发展,更需要拓展色彩创意思维,重视对色彩美的情趣追求,以提高色彩设计的艺术性与表现力,适应人们追求变化和新鲜感的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2.
中国当代作家的审美追求经历了功利化、单一化的歧途,新时期转轨,走向真实与悲剧,进而出现多元与无序的审美新态势。这一审美发展的主要历史教训在于作家重功利轻审美;审美追求与读者的隔膜;作家审美理想的缺失。  相似文献   

3.
审美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当代大学生审关心理,具有丰富的审美情感与个性化的审美追求,敏锐的审美感知与审美追求重表面轻内涵的倾向,审美视野扩大与反传统的审美倾向等特点,审美教育对发展大学生素质具有非常的重要作用,全方位、多渠道地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审关素质,是当前高校应该重视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审美与距离     
本文以审美与距离的关系为核心,从距离对审美的积极作用、消极影响以及把握好距离的尺度追求和谐之美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旨在说明距离对审美的重要性,强调保持适当的审美距离,追求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岑参的诗歌创作实践为依据,从以下三个方面讨论岑参的美学理想和创作追求:一、好奇求异的审美倾向和求奇求新的审美理想;二、重视瞬间感觉印象的审美心理;三、对诗境优美与壮美的追求。岑参对壮美与优美的完美融合、浑然天成的追求,反映出唐人对诗歌审美追求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6.
真善美作为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作家在文学创作中,首先追求的是真.以此为审美价值基础,来审视陕西当代最具代表性作家路遥、陈忠实、贾平凹文学创作的审美价值,从而把握他们创作上审美价值建构的差异性:构成路遥审美价值的核心是真,围绕着真而追求善和美的审美价值建构;陈忠实是以其生命情感体验的善为审美价值建构核心,真实的、美的文学艺术,首先应当是凝聚着善的审美价值内涵的艺术建构;贾平凹则是以美为自己创作审美价值建构核心,追求的是一种生命本体精神之真.  相似文献   

7.
谢灵运具有以“情用赏为美”为核心的“赏情适性”的审美追求。此种创作审美追求,突破了“诗言志”的传统,强调了审美主体的心灵自由性,以及审美的超功利性和情与理的辩证性,把文学上升到审美经验的层次,丰富与发展了我国的文学理论扣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汉代宴飨之风盛行,是达官贵人们穷奢极欲、淫乐恣肆的享乐生活的突出反映,也是汉人整体饮食水平的一种表现,更体现出汉时人们的审美追求。以食材的丰富,饮食种类的多样,美味(味觉追求),食器(视觉追求),乐舞,游戏(审美追求)六方面而论,汉代饮食文化以汉代农业经济高度发达为基础,既张扬着汉代人极富生活气息的现实理想,也表明汉代人对全面的感官享受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9.
当代大学校园充斥了大众文化的种种审美现象,传统的通过书面文字进入审美之境的情形,已经被各种媒体的"界面互动"所代替。在这种时代特色的大众文化审美氛围中,教育工作者需要以时代的风格、马克思主义的审美文化特色、人文品味的审美价值追求,使大学生逐渐自觉到审美追求与人的成长的同一性内涵,即二者最终都具有实现人的自由性和创造性的超越价值。  相似文献   

10.
和谐既是一种社会政治理想,又是美学的终极追求。美学以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审美关系质的规定性即和谐自由,因此构建社会和谐是美学追求的题中应有之义。和谐社会是一种关于社会状态的审美判断,和谐社会建设在实质上是社会美审美理想指导下的审美创造,美学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担负着培养和谐的审美人格、树立和谐的审美理想并将这种理想付诸实践的使命。通过审美教育、审美创造等审美活动,美学将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儒家的审美目标以伦理为本位,追求审美的社会功利目的,而道家则强调自然之道,追求个体的精神自由。在审美的途径上,儒家重感性认知,强调“诗、书、礼、乐”等审美途径,而道家重心理过程,主张“道法自然”。对审美功能的认识方面,儒家认为审美是为实现伦理政治服务的,而道家则认为审美的功能在于创造性激发功能,即促使个体自行参悟自然之道。  相似文献   

12.
文章依据诗歌鉴赏理论和权威学者对《越人歌》语内翻译的研究成果,深入分析该诗的三大审美要素,即句式审美、节奏韵律审美和修辞审美,探讨英译文的译介效果。研究发现,语内翻译旨在追求理解准确、精准把握审美要素,而语际翻译则追求审美要素再现的最大化。语内翻译是语际翻译的基石,语际翻译是原文经由语内翻译在异质文化中的重生。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音乐创作中形象化手段的总结与阐述,得出形象化音乐审美的价值在于追求音乐的“可视性”、“可知性”。而音乐审美中“可视性”、“可知性”的形成原因之一,即为“付诸视觉”的意欲。“付诸视觉”的意欲迫使人们在音乐创作和音乐审美过程中追求“形象”,形成了形象化音乐审美方式。形象化音乐审美_方式对音乐走向大众化审美功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着重梳理和分析了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的两条线索 :一条是在儒家思想影响下的君子人格的建构 ;另外一条是在道家思想影响下 ,所形成的追求空灵飘逸、追求意境的艺术精神。希望通过对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这两条线索的认识和分析 ,为今天审美文化的研究和审美教育实践提供一点可供参考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审美是人类文明的标志。马克思指出:“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追求美、创造美的过程,是审美实践的过程,也是审美教育的过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关系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大事。这本身就是极崇高,美好的  相似文献   

16.
90年代以来,文学审美经历了政治群体意识向自由个体意识的激变并形成了三个生成点:追求一种以零度情感为特征的叙事策略,使审美形式化;以苟安的众生相描绘为特点的审美庸俗化;颓废美成为作家价值失范、精神虚无中的无奈追求。这三种审美趋势反映在作品中则呈露出大面积的审美感性泛化趋势,要不要重返理性王国应成为90年代以来文学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和谐之美是中国传统建筑追求的重要美学原则,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深得儒家、道家文化影响,是一种追求心灵复归、天人合一的审美思想。中国传统建筑通过建筑物的美学形态,切合了华夏子民的审美心理,是礼乐之行的完美与统一,它将建筑凝固了礼的精神,并赋予其乐的意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物化表现形式。讲求天人合一的美学境界,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生态追求和审美追求,这一理念也深刻地影响着华夏子民对建筑艺术的认识,也是人们对审美精神复归的家园。这种美学原则应充分利用于当今建筑,并物化成一种精神习惯。  相似文献   

18.
郁达夫是一个终生追求美的诗人。这一个性心理表现在他追求作品的艺术美、偏嗜女性美和沉迷自然山水美三个方面。郁达夫对作品艺术美的追求是对其在早年生活经历中形成的自卑、孤独和忧郁心境的补偿和超越,这不仅使他以“美”作为创作的标准,而且使他在生活中时时处处追求“美”:偏嗜女性美是对“诗意”的女性的审美追求,沉迷自然山水美是其审美追求在生活中的泛化。  相似文献   

19.
论许评散文的美学追求曹明海许评是位富有独特的审美创造理想和美学追求的散文家。近年来,他在散文艺术世界里,虔诚地作着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美学求索─—弘扬审美个性意识,更新散文美学观念,拓展散文的美学空间,追求散文艺术的新的内质的美,以其独到的审美视角,...  相似文献   

20.
通过整理、分析国内现有的关于建筑艺术与戏曲艺术审美共通性的研究,发现该领域的学术研究总体上还不丰富,已有的研究集中于二者作为审美客体之间的共通性:艺术发展的相互推动,艺术创作的联动相通,艺术境界的共通追求,以及从声学方面对建筑和戏曲共通关系的分析。关于主体的审美追求、审美情感、审美体验等方面的共通性还较少涉及,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