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访红土溪——关于瓦乡人的田野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50多年前因王辅世的一篇文章而引发瓦乡人族属大讨论的红土溪进行了回访,描述了瓦乡人在语言、服饰、宗教等文化表征的变迁过程。在现代化背景下对红土溪进行再研究,不仅是与学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也可望引起人们对中国族群关系演变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盘瓠神话流传于五溪地区的苗、瑶、畲各民族中,由于受楚文化影响,瓦乡人的盘瓠信仰呈现出多元的文化形态,它以神秘的巫风,独特的地名和服饰延续着这一古老传说,在族群边界中突出自己的文化特征,固守着族群的自我认同形式.  相似文献   

3.
澳门的“土生葡人”是澳门族群中最具特色的成分,其与澳门的历史关系最为密切,在澳门的族群地位最为独特。本文用族群的相关理论阐释澳门土生葡人的族群认同,既可以反映该族群的认同特征,又能体现族群认同理论的解释力。土生葡人的文化特征是其族群认同的基础要素,但土生葡人的族群认同更多地具有主观心理性。即使那些纯华裔血统的人,有的也自我认同为土生葡人,这是一种脱离了文化渊源的主观选择。族群认同与族群文化是互相关联的一对概念,二者在不同的场景下相互关联的方式不同。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各个地区的人群交往更为密切,频繁的接触使人们在多元复杂的社会格局中愈发关切自己的身份认同与归属,更加注重与他群体的特质区分与互动关系.族群认同与变迁以及族属标示与认同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当下族群问题的动态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对不同个案间进行比较、提炼,与相关理论进行对话,进而提出更多符合我国实际的族群认同本土化理论,是未来这类研究主题发展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5.
居住模式既是判断族群边界稳定与否的动态指标,也是制约族群边界变迁与否的变量因素。21世纪后盈江县景颇族居住模式的变迁,使传统居住模式失去了其维持族群边界的客观基础,引起了族群边界维持方式的变迁。新环境下景颇族族群边界维持方式的变迁,主要包括族群文化边界的强化和族群社会边界的重塑两方面。在不断适应外界环境的过程中,族群认同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是决定族群边界能否存在并稳定维持的核心因素。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新疆天山北坡绿洲上一个较为典型的回族村落作为田野个案,以民族学、人类学理论探析回族生计方式的变迁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文章将从"多元生态环境及其特征"、"多元生态环境与回族生计方式"、"生态环境与民族生计方式的理论探索"三个方面分析、研究绿洲生态与回族生计方式之间"二维互动关系"。同时,本文将以人类学"文化适应"理论分析绿洲上回族在文化的调适下其生计方式在外在环境的影响下不断变迁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粤东客家地区几个族群互动研究案例表明,族群认同的根基论(或称原生论)与情境论(或称工具论)两种理论在实践上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族群认同虽说是基于语言、血缘、习俗等文化特质的认同,但这种认同是以族群的互动为前提的.同时,粤东地区的调查点还说明,经过认同与互动过程的族群关系呈现的是多元模式的局面.这些观点都有利于族群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广府人从迁徙之始到发育阶段、形成阶段的文化认同,以及从乡土性到移动性的文化认同。认为广府人作为岭南汉族中一个重要的族群,在其长达两千多年的从北向南的迁徙过程中,在变迁中文化蜕变,实现了新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9.
从衡量族群关系的文化、社会交往或基层组织的相互进入、通婚、族群认同、偏见、歧视、费源与权利分析等7个变量解析了中成文具厂的族群关系及族群关系的主要特征,并通过一个典型个案进一步揭示其族群认同和族群关系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所面临的是国内外局势的全方面变迁,这种变迁也直接影响到了当代中国的族群治理。西方国家基于地缘政治考虑的所谓"民族牌",部分公民本民族意识无限拔高而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淡化等问题,均对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大国的族群治理和国家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鉴于此,本文对国家统一与民族区域自治的关系、民族国家建构的宪法表达问题、少数人权利保护与公民平等问题、民族自治地方基层治理问题等当代中国族群治理与国家建构中所涉及的宪法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沙坪江疍民自古以来就受到其他族群的歧视和排斥,随着族群间的互动增加,疍民和岸上居民的关系有了很大改善。在经济互动中,从买卖不公到平等交易,从以捕鱼为主,航运为辅的生计方式,开始转向捕渔业、商业经营、手工作坊的等多元一体的格局,体现了语言使用趋同、经济文化相互交融、歧视现象减少等互动特点。  相似文献   

12.
沙坪江疍民自古以来就受到其他族群的歧视和排斥,随着族群间的互动增加,疍民和岸上居民的关系有了很大改善。在经济互动中,从买卖不公到平等交易,从以捕鱼为主,航运为辅的生计方式,开始转向捕渔业、商业经营、手工作坊的等多元一体的格局,体现了语言使用趋同、经济文化相互交融、歧视现象减少等互动特点。  相似文献   

13.
平话人是华南汉族的古老族群之一.这一由中原汉族迁徙而来的族群,在对异地环境漫长的适应与发展过程中,在保持了对汉族身份认同的同时,与当地族群的互动、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人文特征.平西人,这些处在城市化潮头的平话人不仅面临着生存方式与农民身份的转型,其人文特征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陈志明教授是东南亚研究方面的知名学者,他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除了从事文化变迁与认同、族群与族群关系、海外华人认同、华人民间宗教等方面的研究外,在饮食文化、民族旅游、原住民及其学校教育等领域也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本文拟对其众多研究领域中关于马来西亚原住民及其学校教育的研究进行简单的梳理与评述,以此纪念陈志明教授即将荣休。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多民族和多族群的统一国家,族群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亦是其显著特点。以世居西北的少数民族——土族为个案,可从历史人类学的视野对历史脉络中的国家观与国家认同意识变迁进行研究和阐述,借以考察少数族群的历史记忆和国家认同观的建构历程,透视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完善新型民族关系的现实和趋势。  相似文献   

16.
广西南宁市郊的"扬美古镇"是一个汉族平话人聚居的村落,民国期间曾是繁华一时的商埠.由于祖籍地的不同想象以及语言、经济生活等多方面的原因,当地人的族群认同呈现出某种程度上的多重向度性.文章试图通过对扬美人族群认同现象的田野考察,分析其族群认同的特点及成因,进而探讨族群认同的实在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嵌入阿尔泰山草原150余年的红墩汉人群体的生计适应做了研究。研究发现,汉人群体表现出了较强的主体性,在生态环境、社会、文化、政治和族群关系构筑的情境中创造性地通过混合生计的生成与再造在游牧民的世界中实现了生存和发展。红墩汉人的个案说明,人群的生计抉择是适应策略的一部分,不仅涉及生态,还涉及外在世界的变化与人们的资源利用行为。生态人类学的生计研究应跳出生态适应的单一框架,更加注重生态社会与文化等不同层次的适应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族为例,分析了在文化变迁过程中由于文化要素的变化,族群边界变得模糊,族群认同也呈现出多重表述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以山西省介休市龙凤镇张壁村地方信仰的历史结构与日常生活实践为田野对象,尤其关注其较为独特的可罕祭祀现象。由此考察一个黄土高原村落多族群、多历史、多信仰交织对话的动态过程,以及在特定社会情境中,这种独特的地方信仰结构如何折射出当地人对于黄土高原族群互动历史的集体记忆、地方叙事与主体认知的实践策略。张壁村个案的讨论将有助于促进黄土文明多元交融与文化认同议题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20.
民族旅游文献中的文化认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近年来国内外民族旅游与文化认同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发现国外对于民族旅游与文化认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地方族群的文化认同、地方族群的文化变迁以及民族艺术品的转化与复兴等四个方面.而国内对民族旅游与文化认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族群身份与文化认同、现代化与民族文化复兴等两个方面.文化认同既有来自主流社会的建构,也有地方族群的自我认知.在旅游发展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场景中,频繁的人员流动和文化之间的交往接触引起地方民族对我者和他者的文化判别,进而形成了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考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