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究了当代中国特色宗教理论。第一,应该倡导多元通和模式,该模式具有包容性,能够包容各个宗教和各种文化;第二,打破宗教鸦片论,建设温和的多元和谐的中国宗教理论,从宗教层级论和冲突论转向宗教平等论、适应论及和谐论;第三,当代中国宗教理论模式应该是生态的、和谐的、社会的、文化的、民族的、心理的和温和无神论的。  相似文献   

2.
不断加强宗教工作法治化建设是宗教领域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水平,提高宗教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促进宗教关系和谐,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促进宗教界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当今世界,宗教问题已成为热点社会问题,没有宗教关系的和谐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近年来,黑龙江省的宗教形势总体来说是好的,宗教工作的成效是卓著的.但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宗教关系的进程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面临一些新挑战.本文试对黑龙江省在促进宗教和谐方面的一些形势加以概括,并进行一些简要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促进宗教关系的和谐,进而有利于和谐龙江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的宗教生态模式,首先承认宗教种群多元共生的必然,同时要合理运用各宗教之间既共存又相互牵制的关系;注意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使社会机制正常运转,才能把整个宗教生态控制在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5.
"宗教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关系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关系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发表重要讲话,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相似文献   

6.
宗教事务是社会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和睦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文章分析了宗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和创造宗教和睦在宗教教义教规中的有效资源,提出要引导宗教从创造人内心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三个方面发挥作用,从而维护宗教和睦与社会和谐,这不仅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大方向,也将是宗教在今后很长一个时期的趋势和走向。  相似文献   

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提出的重大任务和奋斗目标,这是一个长期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协同努力。其中,妥善处理好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促进宗教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若能积极发挥宗教有关和谐共处的优良传统,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必将有助于整个社会健康有序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宗教对话模式研究对构建和谐宗教关系意义重大。中国宗教的"多元通和"模式具有人文性与宗教性融通、民间性和正统性互补、民族性和开放性统一、通和性与多样性共存、连续性与阶段性并显的特征。互读、互释或互用宗教经典是多元通和的重要的途径。学习互通、和谐共处是中国宗教关系的独特经验,对世界宗教关系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宗教文化和谐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要义之一。作为全国宗教和谐的典型代表省份之一,云南宗教文化融合的本土民族化、民俗化与世俗化,诠释着多元宗教兼容并蓄的"宗教生态平衡",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宗教和谐是社会主义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新理念、新目标,是贯彻党的宗教政策,科学把握宗教基本国情,发挥执政党高超政治智慧的必然结果,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宗教与社会"关系的认识达到新境界,提升到新高度,是中国共产党解决社会主义宗教问题的新途径,体现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论述了郑和及其使团的宗教多元和谐理念的形成以及在围绕下西洋的相关宗教活动中的具体体现、传播,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揭示了郑和下西洋与其多元和谐宗教文化的关系,探讨了多元宗教和谐文化的传播在下西洋的巨大成功和深远影响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与深层原因,阐发了从中得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两位作者就中国宗教的比较研究从宗教多样性的研究、国族化与重新发现"宗教"、中国宗教与印度宗教的比较研究、中国宗教的特殊性、和谐宗教与文化多样性等角度进行的对话。  相似文献   

13.
<正>宗教活动场所是宗教教职人员修持、生活、传教的处所,是信教群众集体进行宗教活动的地方,是广大信教群众的精神家园。建设好、管理好宗教活动场所,关系到党的宗教工作方针政策的落实,关系到宗教和顺和社会稳定。近年来,宜昌市着眼于新时期宗教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以推动宗教活动场所规范化、法治化为目标,从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入手,大力加强宗教活动场所自身建设,不断提升宗教活动场所自我管理能力,实现宗教和顺,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全市宗教工作不断取得新进步。  相似文献   

14.
卞思梅 《民族学刊》2018,9(2):45-51, 110-113
20世纪上半叶葛维汉对中国西南及羌民宗教研究的论述,体现了葛维汉从传教士转变为人类学家后其宗教研究的学术理念。同时,葛维汉对羌民宗教的研究是他对西南甚至中国宗教研究的图景里的一部分,羌民宗教与中国宗教之间是类似“中国宗教之树”一样的互为根叶,互相影响的关系;应该注意葛维汉羌民宗教研究中三个重要概念:“马纳”“神”“鬼”,这些概念体现了葛维汉在当时东方主义话语下的“西南视野”宗教研究倾向。  相似文献   

15.
2008年世界宗教热点问题评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一样,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它动辄就会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或民族能够对此袖手旁观或置身于其外.2008年世界舞台上的宗教热点问题不乏其例,本文仅选择10例来加以评述,祈望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更期冀人们能够本着求同存异、和平协商、互谅互让、相互宽容的精神,化解宗教矛盾,消除宗教纠纷,共同为构建宗教和谐、民族和谐和社会和谐尽一份力.  相似文献   

16.
孙林 《西藏研究》2006,33(4):30-35
文章主要对藏区古老的苯教的宗教属性和特征进行分析,认为在历史上,苯教作为一种宗教的名称出现时,其已经形成系统性的宗教体系,所以我们不能将之列为原始宗教。苯教一般被分为两类,即斯巴苯教与雍仲苯教。其中斯巴苯教与民间宗教有密切的关系,为藏区民间宗教的源流之一。  相似文献   

17.
宗教文化的生态和谐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之一。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加剧、中国生态环境状况的整体恶化趋势仍在延续的状况下,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不只是由近现代工业飞跃式发展而引起的孤立性问题,而是与某些世界观、价值观和知识体系有着深刻联系的。在当代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宗教文化能够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各种宗教关于仁爱万物、泽被草木的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以及对理想境界的描述等等,都表现出深刻的生态意识,促进着宗教活动的生态保护实践,并对树立和强化人们的生态保护理念具有积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宗教扩大化是近些年在国内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由于其在民间已经对民众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极端宗教思想也乘机钻宗教扩大化的空子,挤占合法宗教的空间和话语权,争夺合法宗教的信众,干扰正常的社会秩序.因此,基于关注宗教活动变化的现实状况,提出宗教扩大化的概念,分析其对民众生活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本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是将合法宗教(包括合法教派)和极端宗教思想分开来讲(事实上它们原本也不是同一个教派),就是为了便于理解,宪法中是如何确定合法宗教(包括合法教派)在社会中的位置和作用的,而极端宗教思想的非法渗透,不仅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同样也是对合法宗教本身的一种侵害.文中所提出的宗教扩大化是相对于合法宗教超出了其规定在场空间和本身赋有的修身职能而言的,是专指宗教在场的扩大化和宗教职能的扩大化.宗教扩大化对民众生活所涉及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公民权利、民族与宗教的关系、制度、法规等广泛的层面.因此,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和理论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宗教问题与西部大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地区是我国世居民族多、宗教传播广的地区。正确认识宗教,了解宗教对西部各族人民的影响及其特殊作用,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使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应,对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西部大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傣族的宗教文化包括其原始宗教文化与佛教文化,它是傣族社会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傣族传统人居环境的营造中,宗教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本文试图探析宗教文化对傣族传统人居环境中社会、自然、农业生产、村寨布局等方面的影响,挖掘傣族传统人居环境营造中的生态智慧,展示傣族地区人、神、自然和谐共聚的内因所在,为当代人居环境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