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9 毫秒
1.
在高校特别是民族地区高校和民族类院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建设,是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有效举措。云南民族大学以完善的机制作保障,以教育实践活动为"主渠道",以各类基地的建设为载体,开辟了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新途径,对高校的民族工作产生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高校特别是民族地区高校和民族类院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建设,是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有效举措。云南民族大学以完善的机制作保障,以教育实践活动为“主渠道”,以各类基地的建设为载体,开辟了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新途径,对高校的民族工作产生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3.
民族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不仅是其民族院校自身内涵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民族团结事业的必然要求。通过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推动民族团结,服务于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这也要求我们继续加强和完善民族院校的科学民族观教育,培养更多适应于本民族本地区发展进步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其内涵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意义不谋而合,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提供良好平台,二者共荣互促。文章浅要阐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分析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并从中得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 湖北恩施市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认真贯彻落实中央﹑ 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 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校园活动,以"民族团结教育"为抓手,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校园活动亮点纷呈,打造了全市团结﹑稳定﹑文明﹑和谐的育人环境, 切实保障了民族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11月4日,山东省淄博市民宗局在淄博市灯塔幸福苑组织召开了全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暨城市社区民族工作现场会。各区县民宗局局长、分管民族工作的负责人,各申报创建基地和窗口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以及所在的镇办负责人等50余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人员实地观摩了灯塔社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民族工作示范窗口,听取了社区党委书记、主任刘荣喜同志的经验介绍,  相似文献   

7.
民族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我国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当前由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敌对势力的不断破坏,民族院校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出现了思想混乱、认识不清的问题.因此加强民族院校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当前民族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民族团结教育问题是当前民族院校面临的重大课题和重要任务,关乎民族院校的和谐稳定,关乎民族地区的团结繁荣。民族院校的民族团结教育要以民族观,民族法规政策,民族精神为内容,要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为途径,同时还要加强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9.
民族团结教育问题是当前民族院校面临的重大课题和重要任务,关乎民族院校的和谐稳定,关乎民族地区的团结繁荣。民族院校的民族团结教育要以民族观,民族法规政策,民族精神为内容,要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为途径,同时还要加强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0.
目前高校日益成为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重要场所,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边疆民族地区工作的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创新民族团结教育形式和方法,提高教育效果,促进边疆稳定和社会繁荣.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息技术与计算机软硬件的飞速发展,我国在二十一世纪后迅速进入了网络时代。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公众网络使用率不断攀升,网络民族情绪的发酵与分裂势力的网上渗透给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然而,在网络时代下,传统民族团结教育暴露出权威弱化、教育者媒介素养较低、教育对象过于单一等问题,网络民族团结教育也存在目标不够清晰、教学形式较为死板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网络时代的民族团结教育发展。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研究网络时代新情况,做好网络时代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进一步深化民族团结教育。这不仅是对民族团结教育开展的层次和形式提出新要求,更是对其活动开展的实效性予以重视。实效性是对民族团结教育自身价值的关注,其评估标准应掌握理论导向、主题、内容、形式等几个层面,影响民族团结教育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育的针对性,因此必须在教育活动中落地精细化教育模式,进一步提高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新形势下湖南省城市民族工作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峰 《民族论坛》2012,(2):69-72
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报告(2011)的数据显示,少数民族人口十年年均增长0.67%,高于汉族0.11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少数民族数量正在逐渐上升,且在一、二线城市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也有很大提高。此外,城市化进程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但是,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正是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当前城市民族工作也遇到了新的难题与困境,诸如少数民族人口流动性加快,教育程度较低,社会权益保障有待完善等,作为民族工作者,担负着维护民族团结的重任,更应该不断的研究新问题,从而为民族团结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4.
“人心齐,泰山移。”习近平同志在中国民族团结问题上非常重视人心的凝聚。人心是民族团结最大的政治,人心在,各族人民就能众志成城。荔波民族团结的经验,主要表现为红色基因筑牢人心促团结、生态文明滋润人心促团结、扶贫攻坚温暖人心促团结、全域旅游聚集人心促团结、多彩文化沟通人心促团结、教育为本养育人心促团结,集中到一点,就是聚人心、促团结。而且还走出去,迎进来,以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情怀,天地从心,把人心引向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简言之,荔波民族团结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人心。  相似文献   

15.
目前,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除我国各民族的文化外,还应包括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费孝通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如何理解和看待多元文化和他文化,并将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民族团结教育的对象应更为广泛,尤其要加强对汉族、非民族地区、非民族院校的民族团结教育,把民族团结教育的阵地扩大到除学校以外的其他领域。民族团结教育的方式也应多种多样,并可创新方式,综合应用,关键是要针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受教育阶段、不同层次的教育内容采取适宜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相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培养多民族国家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内地高校以后,在生活习俗、学习活动、人际交往和个人发展等方面均可能产生不适应,因此,相关高校应从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弘扬民族文化、开展学习帮扶和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入手,服务他们的全面成长和健康成才。  相似文献   

17.
刘俊哲 《民族学刊》2012,3(1):69-75,95
四川藏区在以往的宣传教育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绩,为维护本地区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四川藏区存在着许多影响社会稳定的破坏或消极因素,在宣传教育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为此,本文探讨了如何在反分裂反渗透、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提高公民意识、树立公平正义观念、增强法制观念、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思想道德、树立正确的宗教意识和政治意识等方面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基本原理,坚持唯物的辨证的和历史的观点及方法揭示民族发展规律,结合中国的民族特点,提出我国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平等团结,民族区域自治,促进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这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问题相结合的结晶,顺乎民意,合乎国情。  相似文献   

19.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问题是社会问题的组成部分,是事关革命和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只有民族地区建成了和谐社会,全国的和谐社会才有基础和保证。发展民族经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推进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团结,培养民族干部,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0.
李永政  王李霞 《民族学刊》2014,5(1):88-91,127-128
文化融合是一种客观的历史现象,也是现今的一种社会存在状态;是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家的概念则是近现代才从西方国家传入的新鲜产物,是生活在其地域范围内的人们对其所在国家的认识、评价与情感,主要表现于国家政治共同体和结构层面以及共同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层面的认同。国家认同于国家本身、于个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问题显得尤为迫切。而国家认同教育是国家认同构建中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学校教育是建立国家认同的有效途径。我国的各民族的文化融合是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教育的前提与基础、有力保障、表现形式,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高级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深远的影响。我国也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并吸收了中国历来坚持"和而不同"处理民族关系的宝贵经验与优秀传统,制定出了相应的民族政策,坚定地保障民族文化融合,加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教育,促进国家的稳定与团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