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国璋  谢艳丽 《创新》2010,4(2):29-33
分阶段考察产业结构变迁效应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首先利用传统的份额—转换法对劳动生产率增长进行分解,考察劳动要素转移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接着引入资本要素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行分解,充分考察资本要素以及劳动要素转移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又进一步考察在Verdoorn效应下产业结构变迁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结论表明劳动转移和资本转移存在明显的阶段特征,劳动转移一直存在"结构红利"现象,资本转移效应在近些年才开始出现"结构红利"现象;与结构效应相比,产业内部增长效应是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源泉。  相似文献   

2.
通过理论分析,经济学中三种计算全要素生产率方法各有优劣之处.通过导入数据可以估算出黑龙江省1978-2006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变动趋势,并分析出资本、劳动力及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全要素生产率计算方法可以测算得出结论:目前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特别是重工业化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还主要依靠资金等要素投入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及其收敛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服务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提高,服务业发展的地区差距也日益明显,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是导致这种差距的主要因素.根据1985-2007年数据,运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对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趋势和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变动的规律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期间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由技术进步推动,技术效率的下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造成了不利影响;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差距,东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进步率虽然快于中西部地区,但其技术效率低于西部地区,并出现恶化现象;全国各地区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差距不仅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缩小,而且会向自身的稳态收敛.  相似文献   

4.
全要素生产率指资本、劳动及其他所有要素 所带来的总和的产出增长。本文从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对近20年来日、美等发达国家各产 业的生产率进行了比较,并对日本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生产率低下及产业竞争力下降做了 分析,指出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是强化产业竞争力、促 进经济增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求是学刊》2017,(3):45-52
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心是以推进全要素生产率来寻求新的增长动力。经济增长动力既可在需求端发力,亦可在供给端发力,二者的区别在于需求侧增长动力更注重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而供给侧增长动力更注重于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相应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源于技术效率的改善和技术创新,并配以资本的协同互动,这符合于供给侧增长动力特征。对于后发追赶型经济体而言,供给侧增长无非是资本与技术二者协同转换的结果,亟待将供给侧增长与后发理论相结合,强调资本与技术在供给侧的后发动力效应和路径机理,以期对中国的后发增长和供给侧动力转换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6.
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新时代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举措,为促进民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提供了重要契机。本文利用2007—2019年中国微观企业数据考察了中国自贸试验区设立与民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研究发现:自贸试验区设立显著促进了中国民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且影响效应呈动态递增特征。进一步分析发现,这种政策效果因企业高管团队稳定性、企业所处区位而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而言,高管团队较稳定、处于沿海地区的民营企业从自贸试验区设立中获益更明显。从影响机制看,政府职能转变带来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下降是自贸试验区设立促进民营企业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渠道。接下来,我国应更加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全面参与国际经贸规则调整,结合我国各地区的区域优势来推动制度创新,强化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引领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外商直接投资与北京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结近二十年来北京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特点的基础上,运用1987~2004年相关数据资料,定量分析FDI对北京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研究FDI与国内投资和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揭示FDI影响北京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从总体上看,FDI促进了北京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8.
增长计量 :粗放型抑或集约型 ?经济增长从投入要素的集约程度可以划分为粗放型增长和集约型增长。尽管对这两个概念的界定目前仍处于混乱状态 ,然而西方增长经济学家的增长会计分析方法 ,已经成为区别两种不同增长方式的重要依据。在 50年代 ,美国经济学家索洛计算了经济增长的原因 ,他把带来增长的因素分为两大类 :一是劳动、资本和土地等要素投入的增加 ;二是要素投入生产率提高 ,后人称之为总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实质上如今粗放型增长指增长主要依赖于前者 ,集约型增长指增长主要依赖于后者。 1 994年斯坦福大学教授克鲁格曼在《外交》冬…  相似文献   

9.
为回应有关中国国民幸福感的争论,并评估过去10年宏观经济和政策变化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本文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分析了近10年国民幸福感的变化趋势。研究基于5个时点、44,166个样本,发现中国国民幸福感在过去10年内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不同政治身份、户口类型、年龄、收入、婚姻状况、民族等群体的幸福感在过去10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经济增长可能是幸福感提升的动力;如果经济收缩,那么幸福感也可能随之下降。要确保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尚需对幸福感进行更多、更细致的追踪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近年来关于东亚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奇迹”和“神话”的争论,总结了它们的分歧所在,分析了测算要素投入与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方法论,指出产生“神话”观点的新古典模型的一些问题。通过描述投入、生产率变化的规律和比较,反映了东亚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增长来源上的差别。对韩国、台湾和新加坡三个样本国家和地区详细的政策分类与总结,发现它们生产率提高的基本经验是外向型战略、市场主导的产业政策或较小信贷直接分配的政府主导产业政策,稳定的宏观政策及更平等的分配政策,揭示了面对同样的外部技术而东亚却获得了成功的“秘密”。最后也提出当与发达国家“内生”的技术相比,东亚在向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过渡中面临着新的技术、知识和管理瓶颈,这也是“神话”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政府治理结构和中国经济增长关联性检验:1978-2006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学术界往往从要素贡献视角分析单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影响,忽视在特定环境和制度约束下,宏观经济体自适应性和内生性政府治理结构的作用效应.为了深化政府主导型经济治理结构绩效认识,根据中国1978-2006年经济时序数据检验政府治理和经济产出关联性的结果显示,政府主导型治理能够实现经济增长,政府治理与经济产出呈现倒U形关系,即中国宏观经济存在最优治理结构和制度安排,政府和市场相机治理能够实现经济增长效率.  相似文献   

12.
中国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计量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定量分析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对于探索教育规律、掌握教育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机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通过人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等主要因素计量,1995—2004年中国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3.93%。研究表明: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有一定条件的。当教育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应转向以结构调整和质量提高为重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种类、层次、专业应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做相应的调整,使教育与经济发展需求相一致。而要实现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必须选择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育适度发展模式,力求避免如教育失业、智力外流等形式的教育过度。一般而言,教育规模尤其是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速度在起飞阶段为弥补原来过大的缺口而应略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其余阶段应低于经济增长水平。从投资效益来看,投资于教育比投资于资产更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因此,加大教育投资,以迅速改善并提高人力资源的现状与层次,从而大大增强从业人员中人力资本总存量,是保持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3.
运用基于非参数DEA的Malmquist生产力指数,对中国钢铁产业在2002-2005年期间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的分析结果表明,该期间中国钢铁产业的生产效率总体上呈现提高之势,且效率的增长较大程度上得益于技术的进步或创新;与之相反的是,此期间因纯技术效率下降而导致的行业技术效率的变化对钢铁产业生产效率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这说明中国钢铁业在不断通过规模扩张或重组以提高规模效率、获取规模经济的同时还应该注重行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青 《学习与探索》2007,(2):168-171
我国目前的外贸增长方式总体表现为粗放型增长,由此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要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就应该通过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技术进步,进而不断降低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生产要素与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平稳增长。  相似文献   

15.
经济制度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们通常认为 ,经济增长是由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带来的 ,不考虑或很少考虑经济增长的制度因素 ,而只是把它作为研究经济增长的已知的、既定的前提或外生的变量。然而 ,制度创新却能在物质生产要素不变尤其是技术不变时提高生产率 ,促进经济增长。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起着客观的制约作用。因此 ,研究经济增长不能撇开制度因素  相似文献   

16.
劳动力要素与兵团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力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1985-2005年间,兵团农业总产值平均以每年8.4%的速度增长,而农业实际从业人员数却在不断减少。本文依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通过对近20年来劳动力要素对兵团农业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从1985年至今,劳动力数量的增长与素质的提高是兵团农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7.
日本完成工业化进程后,经济的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总需求不足、资本收益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等,导致了日本潜在生产率下降,阻碍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日本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促进创新、消除资源错配、改善产业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回顾日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历程,并实施时间序列分析,可验证日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对其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作用。中国可借鉴日本的经验,将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抓手和主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18.
在综合考虑多维要素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协同作用的基础上,构建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模型,利用1993.2009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和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实证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值合计约0.05.0.07,表明其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2)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非常显著,若不考虑空间溢出效应,会高估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3)外地交通基础设施对本地经济增长表现为以正的空间溢出效应为主,但是也有空间负溢出的证据。(4)在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多维要素中,劳动力与其他公共部门资本存量对中国区域经济弹性的贡献仍然较大,新经济增长因素与新经济地理因素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9.
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的路径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制约我国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有:资源分散利用导致规模效应缺乏,结构转换滞后导致协调发展困难,利益机制扭曲导致发展动力欠佳,制度安排缺失导致运行质量不高等问题。经济持续增长的路径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城乡统筹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根本途径。应通过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实现城乡统筹,从制度安排、统筹计划、结构调整、科技创新、要素流动等方面为实现效率型经济增长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0.
经济增长:内生增长理论与中国人力资本投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内生增长理论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的一个核心内容.从长期经济增长率所依赖的路径来看,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可以弥补因其他要素收益递减而带来经济增长停滞这一局面.技术进步是由人力资本投资所形成的有效机制而演化成增长动力的一种必然结果.中国技术进步贡献度低下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人力资本投入不足(人力资本积累不足)造成的.在国家财政政策干预下,以内生增长为动力,逐步形成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物质资本投资向人力资本投资转换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