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正> 郭沫若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他一生出版了十几本诗集。关于他的诗作在我国新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思想意义、对后世的影响,几十年来已有不少文章和专著论及,但从诗美的角度探讨其美学意义及艺术特征,却不多见,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做一尝试。郭沫若早期的诗,主要指他二十年代分别出版的《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复》等诗集,这一时期是他诗歌创作的顶峰  相似文献   

2.
<正> 继鲁迅之后,郭沫若是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他真象恩格斯所赞扬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一样,无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知识渊博方面”,以及“处在时代运动中,在实际斗争中生活着和活动着”方面,都是“巨人”。就以文学而论,他不仅在五四时期开创一代革命诗风,他在四十年代所写的历史剧,既是打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有力武器,又使渐趋衰落的崇高雄伟的悲剧艺术得以发扬光大。在中外悲剧文学的发展史上,郭沫若的历史悲剧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正>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悲剧作品。如王国维所说:乃“彻头彻尾之悲剧也”,“悲剧中之悲剧也”!①显然,《红楼梦》的艺术魅力,正是从它那感人的悲剧结构中产生的。因此,站在现实主义美学立场上,从悲剧角度探求《红楼梦》的思想、艺术价值,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 阿瑟·密勒(Arthur Miller,1915——)是当代犹太裔美国剧作家,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现实主义剧作家。他呼吁剧作家要写赋有时代特点的悲剧,他自己也创作了一批有充实的思想内容和鲜明艺术特色的作品,成为当代西方戏剧界里一位遐迩闻名的悲剧作家。从四十年代末期起,阿瑟·密勒接连撰文,闸述自己对悲剧的看法。他的悲剧观点跟传统观念有一些不同之处。首先,密勒主张悲剧要写普通人,要让小人物登上悲剧历  相似文献   

5.
<正> 本文无意于对中西悲剧作价值判断,事实上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这样做,因为中西文化各自有其特性和优缺点。本文意在比较中显示出我国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的特征,分析哪些因素可以哺育滋长我们的民族感情,哪些沉淀已成为包袱,阻滞着我们前进的步伐。 若问:为何从悲剧入手?答曰:因为悲剧比其他文学样式有更强烈的艺术效果,更容易激发人们的情绪,调动人们的审美经验,产生严肃而崇高的审美感受。因而,悲剧最集中地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 一 中西悲剧的产生为何相差近两千年? 西方的悲剧,远在公元前五世纪就繁荣了,那时,雅典每年举行戏剧竞赛,并  相似文献   

6.
<正> 王愿坚同志的短篇小说,除少数几篇稍差外,大都写得短小精练,凝重醇厚,读之如嚼橄榄,其味无穷。其所以如此,固然得力于他敏锐的艺术观察力和较强的艺术表现力,但我认为,他在结构艺术上的匠心独运,也为他的短篇小说增色不少。探讨一下他的短篇小说的结构艺术特色,将是很有意义的。为人物选取最佳表现角度,脉络线索条理而清晰王愿坚同志在谈构思时说过:“一个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上为他画相、拍照,但常常只有那么一个角度能够最鲜明地把人的内在精神和性格特征突现出来。短篇小说的构思,就是要找到那个最理想的角度。”(《写出感受的和相信的》)这话很有道理。短篇小说不象中长篇那样可以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也不宜  相似文献   

7.
<正> 约翰·霍华德·劳逊认为:"戏剧的基本特征是社会性冲突——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个人或集体与社会或自然力量之间的冲突."这种社会性冲突在悲剧作品中则集中表现为悲剧人物的自觉意志同社会必然性的冲突.郭沫若的历史悲剧,不仅具有这一基本特征,而且在表现悲剧人物的自觉意志同社会必然性的冲突的形式上,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悲剧的传统特点.这特点,用作者的话来概括,便是:"除……心理描写的深化之外,'情节曲折'而近情近理,'刺激猛烈'而有根有源."换句话说,郭沫若历史悲剧的戏剧冲突是通过人物心理描写的深化、曲折的情节和强烈的刺激来表现的,即通过心理描写的深化,表现悲剧人物的自觉意志及其形成的基础;以情节的曲折,显示冲突的酝酿发展;用刺激的强烈,达到戏剧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正> 五四时期,茅盾一步入文坛,就同“为艺术而艺术”的“超功利”观点划清界限,他抱着改造社会、振兴中华的崇高目的,积极提倡“为人生而艺术”——为革新思想而艺术,为滋养中华民族精神而艺术,为激励民气唤醒民众而艺术。他带着广阔而伟大的功利目的投入了新文学运动,起步便是一个进步的功利主义者。尽管他当时尚未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但对新文学功利的看法,颇有独到之处,而且有较完整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正> (一) 作为文学的一种方法,意识流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就被越来越多的作家所采用,虽然主要流行于西方各国,但在我们中国也依稀可见其踪影,它绝不是今天才“流”进来的。杨江柱同志在《意识流小说在中国的两次崛起——从〈狂人日记〉到〈春之声〉》(载《武汉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一年第一期)一文中,探讨了意识流小说在中国兴起的社会历史条件,指出“我国的意识流小说有自己特殊的艺术渊源”,不应当“和西方的意识流小说等量齐观、混为一谈”,这些看法颇有见地。但他又说我国意识流小说的诞生,“与西方现代派的意识流作品并无瓜葛,因为它们当时还没有产生”,这却不符合事实。  相似文献   

10.
<正>从取向上看,哲学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近于科学,一种近于政治,一种近于艺术。当然,这种分法也不是绝对的,只是就哲学的倾向性而言。如果这种区分有一定道理的话,那么我认为叔本华的哲学颇近于艺术,他对宇宙和人生的观察和领悟含摄了他个人痛苦的人生覆历,这一点突出地表现在他的悲剧思想中。本文就是要通过研究叔本华的悲剧思想以期管中窥豹,从一个侧面深入理解叔本华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正> 根据西方正统的悲剧观念,也即亚里斯多德的悲剧观念,莎士比亚的伟大悲剧和中国的古典悲剧都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悲剧。但这同时被打入另册的悲剧,虽远隔重洋,又各属于东西方两大不同的悲剧范畴,却有着许多相通、相似和相异的特质,他们构成了世界悲剧艺术的一个重要部分。比较研究莎氏悲剧和中国古典悲剧,对于探寻世界悲剧的共性和个性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比较研究《赵氏孤儿》和《麦克白》两部悲剧,对于突破这一重要环节来说,则是一个良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即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历史剧创作和社会主义时期的历史剧创作。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历史剧主要由悲剧组成,是郭沫若历史悲剧创作的发轫、成长和成熟期,其中包括了他五四时期的史剧创作和抗战时期的历史悲剧创作。特别是抗战时期的历史悲剧创作,可以说达到了空前的丰收和艺术的成熟。之所以称为丰收和成熟,主要是指郭沫若创作出一系列悲剧作品,同时还根据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思考,总结出较系统的历史悲剧理论,从而大大提高了历史悲剧创作的思想及艺术水准。这个贡献,是我们永远值得纪念和学习的。这不仅体现了郭沫若历史悲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而且也开创了我国历史悲剧创作和理论探索的新天地。正及于此,学术界对郭沫若史剧的探讨,已写出大量论文与专著,这是十分可喜的。但遗憾的是,对郭沫若社会主义时期的历史悲剧观的探讨,就显得不足或忽略了。本文就此想作一试笔,以求方家学者的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3.
谕《雷雨》     
<正> 《雷雨》的悲剧发生在“绅商”的大家庭内,在这用矿上埋死的苦工人换来的大厦里,到处显得阴沉沉鬼森森,充满了各种各样叫喊的声音。这里有凶残的活阎王的威武的断喝声,这里有在血腥镇压下激起的粗犷的反抗的呼喊,也有精神受了长期压抑而发出的绝望的呻吟,也有淤积着深远的痛苦已经嘶哑的哭声,也有少女被欺侮而走向死亡深渊的绝望的嚎叫。这些罪恶、痛苦和反抗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雷雨》悲剧的基本气氛。唯一显得不调和的声音是周冲的天真的快乐的欢笑,他在做美妙的梦,梦见天空……海……小帆船……和四凤一起向前飞啊飞……,  相似文献   

14.
<正> 近几年来,诗人孔林潜心致力于散文诗的创作,陆续在省内外一些文艺刊物和报纸上发表了近百篇散文诗.读了这些篇章,我被它那清新的芬芳,绮丽隐秀的美学特色,激人奋进的艺术力量所紧紧地吸引住了.因而就他已发表的散文诗作,从历史的美学的角度做点认真分析,看看他的创作走向了怎样的一个艺术新高度,也许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吧.新时代的传神写照  相似文献   

15.
曲彬 《理论界》2010,(11):148-149
本文分析了康拉德的小说《吉姆爷》中主人公吉姆悲剧的产生原因,指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推动着主人公命运的发展,最终导致悲剧的产生。吉姆在努力战胜自我,实现理想的过程中经历的心灵痛苦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有着普遍的意义,使得读者与之共鸣;而吉姆心灵的道德力量使他最终实现了理想,他的心灵折射的道德光芒给予读者无穷的力量。这就是吉姆悲剧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6.
如果我们把中国现代戏剧史里的悲剧艺术比作一个山系,那么,曹禺和郭沫若就是这山系里巍然对峙、竞险斗奇的双峰。他们在选材眼光、人物旨趣、艺术精神、审美风格等方面,都形成了颇为引人注目的区别对照。这类对照既饶有趣味,也极富意义,既泾渭分明,又经纬交错。 “现实中的小人物”和“历史上的英杰” 曹禺悲剧和郭沫若悲剧在表象层次的区别对照十分明显。曹禺悲剧题材无一例外地来自当代现实,它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现代中国社会,挨得紧密贴得着实,郭沫若悲剧却毫无二致地采自古代历史,它在遥远的历史生活领域里纵横驰骋。悲剧女神的锋利刻刀,在曹禺手中雕琢着背心旗袍、粗衣短褐的现代人物,在郭沫若手里则塑造出峨冠博带、佩剑陆离的古代英雄。郭沫若手中还多拿了一把历史女神的尖锐匕  相似文献   

17.
<正> 解放前的巴金是一位悲剧作家。在小说创作上,他以人类之悲为己之悲,将无数人们的受苦、挣扎描绘出来,把普通的百姓和有理想的热血青年之被黑暗势力所吞噬的情景表现出来,从而“将人生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鲁迅语)。激励并推动人们起来投身到变革社会的斗争中去。从美学的角度看,他的小说大都是属于悲剧范畴的,故谓之曰“悲剧小说”。对巴金的悲剧小说,我不想袭用传统美学的悲剧分类理论去评判,而拟从主人公形象系列的角度进行考察和分析。由此,我们从他这里可以明显地看到两类情况:一是取小资产阶级革命英雄人物为主角的悲剧,可以称为英雄悲剧;一是以普通小人物为主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悲剧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悲剧理论的诞生,理应是在有了悲剧这种文学样式之后.宋元时期,中国戏剧产生并兴盛了起来,中国悲剧也随之产生并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只是人们还没有明确地以“悲剧”一词冠之.“悲剧”是在本世纪初才由王国维等人从西方引进的.但并不能就此说,此前中国的古代就没有悲剧这种艺术形式.乾隆58年(1793年),英国使臣马嘎尔尼出使中国,曾与乾隆一起观看戏剧演出.他在他的《乾隆英使觐见记》中说:“戏场所演各戏,时时更变.有喜剧,有悲剧.虽属接演不停,而情节并不连贯…….”马嘎尔尼用tragedy一词,明确指出中国戏剧中是存在着悲剧的,这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的悲剧是符合当时一个普通西方人的悲剧观念的.中国悲剧发展到清代是承继了前代悲剧的传统的.面对这一文学形式的存在,中国的文学理论家,批评家不可能视而不见,只是他们对悲剧常冠以“怨谱”、“苦戏”、“哀弦”等名称,而且也没能形成蔚为大观的类似于西方那样的悲剧理论体系.我们只是在他们的戏剧理论著作、戏曲序跋和戏曲评点中窥见星星点点.  相似文献   

19.
余华通过<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两部小说鲜明地反映出了他以及他所要表现的"中国人"的生存哲学:也就是在强大压力和苦难的夹缝中竭尽所能求得"活着"的权利.无论是"以生拒死"还是"以死求生",我们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对"生"的渴望,并且,在这渴望中,我们又意识到生命自身强大的能量.  相似文献   

20.
曹禺在剧作中以变形的方式来思考宇宙间的“神秘力量”和人生困境 ,力求探寻、确认悲剧人生的意义。这有助于把中国现代悲剧意识和悲剧艺术发展到新的高度。本文从接受主体曹禺出发 ,分析他对奥尼尔悲剧观念的接受与变形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