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四库全书总目》对本朝80年间的诗作进行了有所限定的批评。回到清代诗歌创作的历史事实中可以发现,尽管《四库全书总目》所倡导的批评理念是公正的,然而,它对本朝的诗歌批评并没有完全做到开明与通达。它批评本朝诗歌所反映出来的批评标准、批评形态和诗学观,对于建设当代诗学的理论构架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
《四库全书总目》的诗学批评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自问世以来,一直为诗歌史研究者所重视。作为《四库全书总目》的总编纂,纪昀的诗学思想在《总目》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总目》诗学批评的思想内涵及其倾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四库全书》所收明代翰林别集经过多次筛选,比较《翁方纲编纂四库提要稿》《四库全书初次进呈存目》《四库全书总目》等三个编纂阶段的提要内容,会发现《总目》在编纂进程中,对明代翰林忠节之气的批评逐步加强,并试图将明代翰林的政治、道德、文章统合在中正平和为代表的圆融的文学观念之中,从而确立《总目》的正统批评观.  相似文献   

4.
《四库全书总目》虽然不是一部诗文批评著作,但书中许多集部著作的提要,却处处闪烁着文学批评的真知灼见。在我国学者编纂的《续四库全书》出版、发行之际,探讨《四库全书总目》的文学批评观念,温故知新,对我们今天的文学研究无疑具有启发、借鉴意义。《四库全书总目》对集部著作的批评体现出兼容并蓄、辩证通达的文学批评观念。这种文学批评观念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既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又兼顾文学的抒情审美功能;二、立足作品,全面客观;三、知人论世,辩证通达。它比前代的文学批评更公允,更富有总结性,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5.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三八《卓氏藻林提要》曰:明卓明卿撰,明卿字征甫,钱塘人。万历中由国子监生官光禄寺署正。是编采撷类书,分门辑录,颇有简择,而取材未富。谈迁《枣林艺篑》谓是吴兴王氏之本,明卿窃取之。考明卿尝攘张之象《唐诗类苑》刊行,则是说似亦有据矣。(《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三八,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73页)  相似文献   

6.
《书目答问》与《四库全书总目》在体例、书目的选择与分类、著述思想等方面都存在很大不同,这些不同反映了同光时期的学术体系相对于乾嘉时期而言已经出现了某种突破和创新,具有十分明显的学术转型意义。透过《书目答问》与《四库全书总目》的比较,能够清晰把握中国传统学术现代转型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7.
《四库全书总目》中的各书提要与《四库全书》相应各书的书前提要并非完全一致,其差异表现在同书异名、卷数不同、作者情况不同、版本差异、内容不同、评价不同等方面。产生差异的原因在于:七阁《四库全书》与总目的成书时间有先后之分,分纂官与总纂官的学术观点存在差异,《总目》提要与书前提要频繁修改导致失误增多。  相似文献   

8.
90年代对《四库全书总目》(下称《总目》)的研究不仅承继了传统的研究模式 ,即对《总目》的编纂、分类、著录进行了考证、辨析、纠谬、补缺等研究 ,而且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与创新 ,对总目的价值及其深层的内涵进行了全新的探讨与研究 ,诸如对《总目》的经世价值取向、文化价值重估、史学批评特点、经学观、西学观、文风观乃至研究方法等的研究 ,使人耳目一新 ,将《总目》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90年代《总目》研究论文的内容分析。据《全国报刊索引》统计 ,自 1990— 1999年 ,研究《总目》的论文共计 82篇 ,其内容大体分以下四…  相似文献   

9.
中华书局影印本《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七集部总集类二《文章轨范》 :“是集所录汉、晋、唐、宋之文凡六十九篇。而韩愈之文居三十一 ,柳宗元、欧阳修之文各五 ,苏洵之文四 ,苏轼之文十二。其余诸葛亮、陶潜、杜牧、范仲淹、王安石、李觏、李格非、辛弃疾人各一篇而已。”《总目》所称六十九篇 ,是袭自王守仁序 ,今计所举韩愈以下各家文 ,才得六十五篇。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文章轨范》校之 ,实则韩愈文三十二篇。范仲淹有《严先生祠堂记》、《岳阳楼记》二篇 ,均收在卷六。还有元结《大唐中兴颂序》 ,收在卷六。胡诠《上高宗封事》 ,收…  相似文献   

10.
李仅 《江淮论坛》2005,(4):157-160
《四库全书总目》为我国古代目录学集大成之作,其体系对后世影响很大。总序、小序、案语内容广泛,不但详述《总目》分类原则,是研究目录学的重要资料,而且涉及学术史等诸多方面,实为跋涉书海必不可少的工具。125条案语虽只是述总序、小序未尽之义,然于了解编者思想宗旨及“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亦不失为重要补充,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们今后题写案语的宝贵借鉴。目前对案语的研究还远不尽人意,本文试对《总目》案语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概括其内容特点,指出其局限不足,以期使读者对《总目》有更为深刻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四库全书总目》中的词籍批评涉及词体源流论、词谱词韵的研究、词籍史实的考辨和词家词作的审美评判等多重内容。审美批评和社会历史批评构成了词籍文学批评的主要范式。由此反映出的词学思想是恪守正统的词体观念;宗宋不分南北,且不分婉约与豪放;以雅为旨归;重视词的音律。《四库全书总目》中的词籍批评是一种极有价值的清代词学研究的文本资源。  相似文献   

12.
作为《四库全书》总纂,纪昀与《四库金书总目》的关系十分密切.在诗歌批评方面,不但许多评价得到他的认同,其中屡屡使用的“意境”“兴象”等词语也是纪昀惯用的概念,而贯穿在提要中的折衷观念更是纪昀学术思想和文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根据《总目》提要与纪昀诗论的比较,我们有理由相信《总目》充分反映了纪昀的诗学观念和对历代诗家的具体看法.我们可以通过《总目》提要来间接认识纪昀的诗学观念和批评,同时对其凭藉“钦定”身份施予清代中叶以降诗学的影响给予一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对于乾嘉学者来说,他们面临的工作委实艰巨。“盈箱积案,或汗漫而难寻”的史著等待他们品评,色彩斑驳、流向歧异的各种史学思潮等待他们评骘。更为重要的是,在史学经历了三千年发展后,他们必须对史学的传统和史家的职责有一个系统的总结,从而把当代的和后世的史学发展纳入一个完善化的传统史学体系。《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承担起了这一工程浩大的任务。  相似文献   

14.
胡春丽 《理论界》2009,(11):114-117
清乾隆时编纂的《四库全书》基本上包括了乾隆以前中国古代的重要著作。因此,《四库全书》及其《总目》大致可以反映出某一时代或某个学者的文化学术状况。本文通过《四库全书》对毛奇龄著作的著录情况以及《总目》提要中对毛奇龄的评论,得出如下结论:毛奇龄著述宏富、治学广博,学术观点颇具新见卓识。  相似文献   

15.
清朝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是动用全国人力、物力,按照封建政治标准,进行大规模古籍整理而成的一套标准本藏书。在这套标准本藏书的基础上,又由许多著名学者撰写了一部我国最大的目录学著作——《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及《总目》附入存目之书,大多来自民间。为了使读者知其书之来历,表彰藏书家“珍?资益之善”,清高宗命令在《总目》中注明各书的来源。凡是进书在  相似文献   

16.
《四库全书总目》站在诗歌史的高度,纵论千余年诗学之演变,继承中国传统"变"的哲学思想,以"变"来通论诗学发展,揭示出诗学演变的规律,以"变"来强调诗歌的创新,从而表现出独特的重变的诗史精神。  相似文献   

17.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作者的生平事迹、著作等论述中存在着某些疏误乖违。本文依据地方志、别集序跋、小传等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提要》所论及的作者,如陈轼、彭师度、姚菱、储掌文、汤斯祚等,从他们的科第、仕历,到作品的著录、版本、卷数、存佚等,均一一作了订正和考辨。  相似文献   

18.
张进德 《晋阳学刊》2012,(1):124-130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小说家类"序文虽然只有200余字,但涉及小说多个方面的问题,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四库馆臣在继承并理性辨析前人观点的基础上,追溯了小说的起源,表达了他们对小说虚构性质的认知理念,对小说流派的辨析,对小说价值功用的阐述,从中也可见出《四库全书》不收唐传奇与通俗小说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9.
《四库全书总目》经历了稿本、阁本、定本的发展过程,后世研究者常从阁本或定本系统入手分析《总目》思想,往往忽略稿本系统。对于明人别集提要而言,稿本系统中的明代文学观有着与定本《总目》不甚相同的观点,这些观念背后隐藏着清人对明代文学的态度问题。从学术史角度看,稿本系统内部出现的微妙变化,主要是官方思想不断修正、充实和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四库全书总目》由于卷帙浩繁,成于众手等原因,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问题。前辈学者对之已多所纠正,而针对存目部分的订补则较少。本文现就子部存目部分的疏漏和讹误,再补正十五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