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采用多天线技术是对抗无线信道衰落的有效手段,但在无线通信系统的用户终端上实现多天线技术较为困难。在单天线的用户间通过协作,共享天线,可以实现虚拟的多天线。利用LDPC编码码字内码元间的相关性,通过在用户间进行协作,对编码码字的一部分进行空时编码,并由多个用户的天线进行发送,可以实现虚拟的MIMO系统,从而获得分集增益。仿真结果显示,在不增加系统带宽和发射功率的条件下,编码协作能显著地提高快衰落和慢衰落信道下系统的性能。  相似文献   

2.
在普通解码前传协同分集中,各协同用户之间的信道不对称性会对系统的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简单的重传信号并不是一种高效的利用协同分集的方式。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信号空间分集的解码前传协同方法,该方法的协同用户重传信号中包含自己的数据帧,并以信号空间分集的方法设计重传信号,这样既能够减小用户间信道的不对称性带来的影响,又提供了一种更为高效的信号分集方式。仿真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与非协同及普通解码前传协同方法相比能够获得更好的误码率性能。  相似文献   

3.
在多天线高斯信道最佳容量的基础上,推导出在Nakagami和Weibull衰落下,采用分集技术的最佳信道容量的数学表达式。数值模拟表明信道容量与衰落程度和分集的性能有关。对于相同的平均信噪比,两种衰落信道容量随衰落程度的增大而增大,衰落程度对Weibull衰落信道容量的影响较大。对于相同的衰落程度,在平均信噪比相同的情况下,采用选择性分集比未采用选择性分集得到信道的最佳容量大。并得到了采用切换合并分集技术Weibull衰落信道下的最佳切换门限。  相似文献   

4.
针对多天线正交频分复用系统空时频分组码,通过分析其成对错误概率的Chernoff边界,揭示了多径时延特征影响空时频分组码性能的根本原因,给出了在快衰落信道中空时频分组码设计方法。并在ITU-R M.1225建议的车载信道模型下,利用仿真评估了空时分组码、空频分组码和空时频分组码在快衰落信道中的性能。仿真结果表明,在快衰落信道中,空频分组码性能优于空时分组码;多径时延特征是设计适合快衰落信道中具有最大分集增益空时频分组码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天线分集OFDM系统的高速无线数据传输特点,通过计算信道冲击响应与参考信号的相关函数,提出了一种增强型的信道估计方法。理论分析与计算机仿真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降低加性噪声对信道估计的影响,提高信道估计精度。在采用QPSK调制的一发四收的接收分集OFDM系统中,该增强型的信道估计方法的性能明显好于最小二乘信道估计和基于DFT的信道估计。  相似文献   

6.
解码前传协同通信的断线率最小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一种自适应无校验解码前传(decode and forward)协同通信方案,方案利用有限比特的反馈,基于最小化断线率(outage probability)这一目标,进行自适应功率分配。给出了完整信道信息反馈条件下的功率分配方案,得出其断线率性能,并以此作为有限反馈比特条件下的性能限;提出了少量比特反馈条件下的自适应发射功率分配方案,并通过仿真证明只需要少数几个反馈比特,就可以达到很大的性能提升。提出的两用户共用反馈信息的方案,与以往的针对中继信道设计的每用户采用不同的反馈信息方案相比,在总反馈比特数相同的情况下具有较大的性能增益。  相似文献   

7.
推导出了高斯信道估计下,垂直分层空时码系统最大似然接收机成对差错概率的精确及高信噪比近似计算公式;并以高信噪比近似计算公式为基础,研究了信道估计误差对垂直分层空时码最大似然接收机分集增益及信噪比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当信道估计的方差等于信噪比倒数时,信道估计误差不改变垂直分层空时码最大似然接收机所获得的分集增益,而信道估计误差造成信噪比损失为3dB。计算机蒙特卡洛仿真试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在频率选择性信道下使用多天线分集接收的多载波码分多址(MC-CDMA)系统上行链路中基于遗传算法(GA)的多用户检测。针对三种不同的代价函数,研究了两种不同的个体选择机制对GA多用户检测的性能影响。代价函数分别为各个天线分支接收信号与估计信号的对数似然函数(LLF)、误差平方和相位误差平方。仿真分析表明:在相同代价函数下,基于Pareto优化准则的个体选择机制要优于按线性合并准则的个体选择机制;在相同个体选择机制下,基于相位误差平方的代价函数的误比特率性能和抗远近性能要优于基于LLF和误差平方的代价函数。  相似文献   

9.
针对双移动(MTM)系统的重叠衰落信道特性,给出了基于等增益合并(EGC)的协作实现方案,分析了该方案在双跳译码转发(DF)协议下的接收机性能。假定MTM信道服从重叠Nakagami-m衰落,通过帕德近似方法得到了输出信噪比对应矩母函数(MGF)的近似式,并进一步推导出M-PSK调制方式下系统的近似误符号率。仿真表明,不同信道参数下,理论和仿真曲线基本吻合,MGF且较性能最优的最大比合并,采用EGC性能损失约为1 dB。  相似文献   

10.
针对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下链路自适应技术的调制编码组合(MCS)选择问题,通过链路质量预测器分析相同数据传输率下采用不同MCS方案的多条链路质量,指出当信道的频率选择性衰落严重到某一门限值时,应优先提高调制方式保持较低码率以获得频率分集增益,并给出闭式判决条件。结论可为超三代多载波通信系统协议的MCS选择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对短波宽带信道的建模是研究短波宽带通信系统的关键和难点等问题。介绍了Volger决定性模型、子带并行—宽带窄带化模型、Watterson的两种改进模型和伪决定性模型4种典型的短波宽带信道模型,并进行比较和性能分析。经分析表明,作为决定性模型,Volger模型较为全面地反映了短波宽带信道的特性,但有不完善之处,同时也提出了进一步改进该模型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房屋预售合同就其性质而言是买卖合同的一种 ,但不是一般的买卖合同 ,而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房屋买卖合同。它也不同于一般的分期付款买卖合同。它虽然是预售合同 ,但不是预约 ,而是本约。预售合同以登记为生效要件 ,这种登记不同于产权登记 ,房屋预购人取得的权利不是房屋的所有权 ,仍然是一种债权。  相似文献   

13.
采用L条支路最大比合并分集接收的相关瑞利衰落信道容量,推导恒定发射功率自适应M进制正交幅度调制的频谱效率,并将它们与独立同分布瑞利衰落信道理论容量进行比较。数值结果阐明相关性和天线设置对瑞利衰落信道容量和自适应M进制正交幅度调制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商务在全球迅猛发展并掀起一场新的商业革命。与此同时,业界不断在探索新的电子商务模式,近年来O2O(online to offline/ offline to online)模式受到高度重视,并以爆棚式速度发展。O2O模式改变了原有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的结构和特征,使供应链成员间的竞合博弈关系变得更为复杂,供应链管理的难度进一步加大。鉴于此,采用系统综述的方法,结合O2O模式的不同表现形式,从线上到线下、线下到线上、线上线下融合等3个方面对O2O供应链管理领域的文献进行梳理,旨在丰富和充实有关O2O供应链管理的理论研究成果,为渠道融合背景下线上线下渠道合作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空间谱估汁测向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能,已得到理论分析和大量计算机模拟结果的支持。本文简要介绍一种空间谱估计测向实验系统的情况,包括测向原理、系统组成、关键技术问题分析和外场试验情况及试验结果等。实验表明,这种新型测向系统的确具有优异的性能和良好的工程实验前景。  相似文献   

16.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信用风险的度量模型有专家判断法、信用评分法、神经网络分析法以及现代违约概率模型等。通过比较分析LOGIT模型和KMV模型,选取了能够体现公司盈利能力、营运能力、资本结构、偿债能力、成长能力和现金流量的28个指标,运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LOGIT模型,发现该模型能够提前一年较好地预测出公司的违约情况。在分析KMV模型时,通过GARCH-M模型计算出企业股权价值波动率,并运用上市公司数据得出样本公司的股权价值和违约点,从而计算出样本公司的资产价值和资产价值波动率,最后得出KMV模型的判别结果。上述分析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应以LOGIT模型作为判别模型,以KMV模型作为追踪模型,将LOGIT模型与KMV模型相结合来判断贷款企业的信用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17.
阵列信号处理已广泛应用于许多电子系统中,如微波无源比幅测向系统等,但通道间的振幅和相位的不平衡常常引起较大的测向误差。为了匹配通道间的振幅和相位平衡,可利用卫星通信中的多址联接技术(如FDMA、TDMA或CDMA)构成单信道处理系统来代替多信道系统。文中详细地研究了CDMA单信道系统,建立了系统模型,分析了系统特性,模拟结果证明了这种单信道理论和技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针对非扩频系统很难实现多径分集接收的问题,通过判决反馈IIR(DF-IIR)均衡器得到对发送数据的估计,并根据该初始估计重构所有多径信号,再将接收信号中的主径和各多径分量区分开,最后将各分量按照最大比的方式合并以及解调判决,从而实现RAKE合并接收。DF-IIR均衡器可以完全消除噪声累积的现象,然而判决反馈同时会产生误差传播的问题,多径合并可以显著提高信噪比,从而抑制误差传播问题。仿真结果表明新算法可以取得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