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焦点:随着时代变迁,弘扬科学精神将不断展现其新的意义,但违背科学精神的社会现象依然存在并不断演变出新的形态。化解新时代弘扬科学精神面临的新问题,需要合理评估和调整科研活动中功利因素的作用,充分考虑在对"科学精神"的理解中价值和伦理的因素,增加"科学向善"的要求,注重从整体上对科技发展进行伦理规约,并通过完善科技教育体系,促进科学精神的养成。  相似文献   

2.
2021年4月23日-25日,第八届全国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在福建厦门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福建省生活哲学研究中心、《科学与社会》编辑部、《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联合主办,由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承办.会议以"科学社会学理论与科技治理"为主题,围绕"科学社会学的基础与前沿理论""科学与生活""科学共同体治理与跨学科融合""新兴科技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及治理机制研究""科学传播与文化传承"等议题展开研讨.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单位的1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期间,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社会学专业委员会还举行了换届选举工作.  相似文献   

3.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技术伦理研究的发展,科学客观地了解西方技术伦理研究的知识结构与研究前沿,本研究通过在Web of Science和CNKI文献检索平台中分别检索并下载西方和我国技术伦理研究的相关文献,运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对下载的文献进行信息可视化分析,绘制关键词共现和文献共被引网络知识图谱。通过对技术伦理领域研究文献的计量与可视化分析,对比中西方技术伦理研究主题的知识结构与研究前沿之间的异同,可以看出我国技术伦理领域的研究主题、研究前沿与西方研究主题、研究前沿保持一致,又独具特色,形成了特色研究。  相似文献   

4.
"科技"一词模糊了"科学"与"技术"的界限,有着诸多弊端:或因过于彰显"技术"而不利科学精神的萌生发展,或因技术隐藏在"科技"概念之下而不利技术产业化并遮蔽其可能存在的伦理风险,或因"科技"概念过于含混而难以制定和落实相关政策。而从知识发展的角度分析,以后现代视角审视,"科技"一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代科学知识的发展趋势,暗合了后现代科学的诸多特质:有机、生态、整体、非线性、价值相关、地方性等。因而对"科技"概念的认知和使用要建立在对科学和技术关系的自觉辩证之上,要树立真正具有科学理性的观念,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以确保科学、技术和社会良序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自2011年起,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每年围绕相关领域的科技伦理问题,组织召开"科技伦理研讨会"。迄今已围绕"转基因技术、纳米技术中的伦理问题及科学家社会责任"、"干细胞研究与应用中的伦理问题及科学家社会责任"等多个主题举办了六届研讨会,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反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不断广泛,人工智能技术所引发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人工智能是一项前瞻性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运用科学计量学的最新可视化技术(CiteSpace软件)对与工程伦理相关的数据进行处理之后,可以形成工程伦理前沿领域的知识图谱。通过分析所形成的知识图谱,可以看出工程伦理研究所形成的不同的前沿知识聚类,了解工程伦理不同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前沿,并描绘出工程伦理所经历的学科基础形成、学科领域拓展、学科拓展与纵深发展并存三个不同的演进阶段。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把握,可以对我国工程伦理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2017年4月13日,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和腾讯研究院共同主办的"2017′人工智能:技术、伦理与法律"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围绕人机关系、机器权利、AI优雅、AI治理等四个议题展开研讨,着重解读了当前国内外人工智能领域前沿的技术水平、伦理问题和法律现状,剖析了人工智能领域面对的技术、伦理和法律挑战,探讨了解决技术瓶颈、伦理困境和法  相似文献   

8.
关于近年来的科技伦理之争,学界的观点大体可以分为三类:(1)主张将科学与技术分界,是技术而非科学才应受到伦理的规范。这种观点把实践理解为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从而将科学性质的认识活动排除于实践的有机图景之外,它无视科学与技术的有机联系,必然导致"客观自然主义"或"自然功利主义";(2)认为科学和技术都应该关注伦理问题。这种观点混淆了科技工作者个体主体与社会主体甚至类主体之间的区别,把只能由社会主体甚至类主体所承担的社会伦理责任强加在科技工作者个体主体身上,实质是变相的"科技决定论"或"科技万能论";(3)科学技术都不应关注伦理问题。这种观点把科学和技术当作与实践无关的纯粹的认识活动,忽视了"主体际性"或"交往"对于科技主体的引导和制约作用,实质是割裂了"人—自然"(科学技术)与"人—社会"(主体际关系)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当前数据驱动的算法认知的观念源于科学革命以来现代性建构进程中对“计算理性”和“量化社会”的追寻,它正在从根本上决定着深度智能化时代的伦理与政治结构。在基于世界的数据化的认知生态系统中,算法认知是一种生成性的力量,发挥着预测机器和现实制造的功能,同时基于算法认知的人机认知组合也导致了智能折叠。算法治理之道不能仅仅关注透明度和问责等一般性的科技伦理和法律治理框架,而应该从算法认知对伦理与政治的重新安排入手,探寻如何恰当运用技术赋予的权力构造一种可以让人们能够共处的生活方式,进而走出机器役使和社会驯化的困境,获得超越技术解决主义的足够智慧。  相似文献   

10.
法律问题是人与社会管理的纽带,法律伦理是法律存在的基础。因此,要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充分地理解法律伦理问题,才能实现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文章从法律伦理的角度对其与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进行深入探索,以求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1.
科学共同体作为科学研究和发展的主体,在科学认知过程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显示出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共同体通过实体“义务”的伦理诉求、“德-得相通”的道德机制、“手段-目的同一”的价值逻辑、“义利合一”的道德取向,建立伦理冲动一科技冲动的合理体系,使伦理冲动、科技冲动由差别达致契合,在科学共同体实体的伦理意志与伦理行为中实现科技与伦理的良性互动,推动现代科技的进步,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干细胞研究在体细胞克隆研究之后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因为它是又一个祸福相依的前沿领域。本文概述了干细胞的应用前景以及与干细胞生物学相关的伦理问题,从“人”的伦理概念的重新界定入手,讨论了当今科技伦理的应用特色。就实现科学技术与社会良性互动的伦理对策问题提出了试探性的个人观点。主张以原则性的伦理规范针对开放的基础研究,而以严格的应用伦理规范和法律条文约束应用研究和实际的社会化应用,实现科学技术作为积极建设力量的效能最大化及其与法律和伦理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12月4-5日,中国科学院学部在云南省临沧市组织召开了2014’科技伦理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以"生态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由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地学部常委会主办,学部工作局、学部道德与科技伦理研究中心承办。会议旨在分析科技发展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讨论不同维度的环境治理机制,探讨科学家在构建良好生态环境中的责任,以进一步增进科技界和社会对科学技术发展后果的关注,构筑科学与社会沟通的平台,推进规范化、负责任的科学技术研究。围绕生态环境伦理与  相似文献   

14.
高科技的伦理问题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技术进步在本质上是一种革命力量。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科学技术进步。在当代科学前沿和社会需要的结合点上 ,高科技通过创新不断发展 ,我们要关注和研究它所提出的伦理问题 ,关注科学技术进步可能对传统伦理带来冲击的方方面面 ,以避免或减少这种冲击造成的社会混乱  相似文献   

15.
关注高科技发展的伦理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技术进步在本质上是一种革命力量.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科学技术进步.在当代科学前沿和社会需要的结合点上,高科技通过创新不断发展,我们要关注和研究它所提出的伦理问题,预测科学技术进步可能对传统伦理带来冲击的方方面面,以避免或减少这种冲击造成社会混乱.  相似文献   

16.
科学技术进步在本质上是一种革命力量。没有任何力旦可以阻挡科学技术进步。在当代科学前沿和社会需要的结合点上,高科技通过创新不断发展,我们要关注和研究它所提出的伦理问题,关注科学技术进步可能对传统伦理带来冲击的方方面面,以避免或减少这种冲击造成的社会混乱。  相似文献   

17.
企业组织伦理氛围和企业组织伦理文化是组织伦理状况的形成、发展乃至影响机制发挥的两大重要内容.基于江苏省836名企业员工的样本调查发现:(1)法规氛围在企业组织中形成并对道德行为起"规范作用";(2)企业组织的"自利"氛围以及"功利"氛围仍在加重并呈"蔓延"趋势,导致企业人际关系淡漠;(3)企业组织的伦理文化界定模糊,没有对企业组织道德行为起到实质性的监督与引导作用.促进社会转型期企业组织伦理作用的有效发挥,须建立基于权利和社会责任的企业伦理氛围,重视法律、政治、习俗与传统共融的企业组织伦理文化,培育可持续性的社会责任型企业组织伦理体系.  相似文献   

18.
"契约"就是特殊意志与特殊意志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协商形成的"共同的意志",即"合意"。契约"共同意志"作用方向的非固定性和非对向性使得契约与"合同"相区分。契约与人类共始终。契约缺席而形成的社会"自然状态"与个体"自然状态"实际上是"战争状态",个体与整体面临着生存与发展危机,伦理状况堪忧。契约通过自身蕴涵的自由、平等、公平等价值使个体和社会过上一种合乎人类本性的德性生活,社会整体伦理境界的提高将充满希望,实现个体至善与社会至善的有机统一也将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代社会的急剧变迁,有关认同伦理问题研究越来越凸显,辨识伦理认同与道德认同之间的差异理解和内在逻辑,也就成为严肃迫切的学术任务。伦理认同与道德认同的辨析关键点在于"伦理"与"道德"之间的本质理解,它们构成认同伦理学的两大发展方向。伦理认同在生活世界中表现为主体对"伦"之共同体状态认同的"理"之自觉与确信,是建构主体归属感与家园感的存在根基;道德认同则偏重于个体自我的道德意向与道德行动、动机与效果、知与行、灵与肉等方面,将道德与自然之间的同一性问题视为全部。然而,在重视伦理道德认同分化方向的同时,也应看到二者之间内在的复杂景象。只有正确把握伦理认同与道德认同之间的辩证逻辑,才能真正理解它们在认同伦理学中的地位和真谛。  相似文献   

20.
自动驾驶作为一个动态发展的技术连续体,在具体应用场景中呈现出从人类主导过渡到人机协同再到机器主导等不同人机关系样态,其自主性与人类控制权之争引发了各种伦理、法律和社会等问题。人机互动关系演变背后折射的是人类控制形式的不断进化,从本质上看,自动驾驶汽车的责任鸿沟问题与不同技术嵌入层级下的人类控制密切相关。源于应对人工智能伦理困境的“有意义的人类控制”,可作为解决自动驾驶汽车责任鸿沟问题的一种全新技术治理理念。借助“追踪-回溯”双向路径设计,实现对多元责任主体的锚定。在“有意义的人类控制”框架下,将自动驾驶置于技术层级与人类控制的关系界面之上,坚持以科学的数据系统为支撑,以责任锚定为导向,以人类控制为中心,通过伦理与法律的整合进路,并结合完善的保险制度,破解自动驾驶主体悬置的困境。未来,应加强自动驾驶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尤其需要借助科技与人文的常态化对话机制,强化各利益相关方的伦理自觉和法律认知,摈弃简单的技术设计视角,实现“有意义的人类控制”转向,从而进一步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