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陌生化"表现手法广泛地运用于诗歌创作和翻译活动,往往造成读者欣赏诗歌时的认知困惑。"陌生化"手法在诗歌的语言、形式、意象和思维等各层面的具有多元表现。在关联顺应模式关照下来进行陌生化翻译,能在把握好"陌生化"翻译的"度"和协调译文的"陌生化"的可接受性平衡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文学语言是不同于日常语言的语符和语符链,文学语言或诗歌语言是原生性的、充满隐喻特性的语言,这就决定了文学语言的特殊表现手段:陌生化。陌生化是通过对普通语言的"扭曲"即"有组织的违反",造成对事物感觉的"惊奇感",从而达到"更新我们对生活和经验的感觉"。在这样的理论支持下,"陌生化"在对文学的阐释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3.
使用认知诗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意象图式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对玄学派诗人邓恩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进行研究。邓恩对意象和隐喻娴熟的运用导致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须进行反复思考和推理,这是诗歌语言"陌生化"的来源。意象和隐喻的"陌生化"制造出独特的玄学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4.
英语诗歌中的陌生化手法增加了诗歌的阅读难度,延长了读者的审美时间和审美体验。在翻译英语诗歌时,译者可采用类比翻译,模仿原文的语言特点和形式特点,再现原文中的陌生化手法。  相似文献   

5.
陌生化手段的运用增加了诗歌《荒原》的美感,同时也增加了读者理解该诗歌的难度。托马斯·艾略特在《荒原》中主要采用了两种陌生化手段,一种是语言技巧,另一种是非语言技巧。语言技巧包括在诗歌中插入异国语言、运用童谣和打油诗以及设置人物提问。非语言技巧包括引用典故和对照。探究这些语言技巧和非语言技巧,可以突破陌生化手法给该诗歌设置的理解障碍,更好地欣赏陌生化给诗歌带来的美感。  相似文献   

6.
陌生化手段的运用增加了诗歌《荒原》的美感,同时也增加了读者理解该诗歌的难度。艾略特在《荒原》中主要采用了两种陌生化手段,一是寓其意于神话故事,二是寓其意于宗教故事。艾略特借助神话故事和宗教故事中描述的世界生动描述了一战后濒临崩溃的荒原式的西方文明,表达了他对西方现代文明发展的忧虑。探究诗人在《荒原》中引用神话故事和宗教故事的真意,可以突破陌生化手法给该诗歌设置的理解障碍,让读者在欣赏该诗歌形式美的同时准确把握该诗歌的真实内涵。  相似文献   

7.
认知、审美与诗歌文本的陌生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诗歌文本的“陌生化”研究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陌生化”手法旨在恢复对生活的感觉,达到审美愉悦。从认知角度讲,感觉的获取过程与认知结构关系密切。一方面,“陌生化”手法破坏了思维的惯性,使已有的认知结构受到冲击;另一方面,认知结构所具有的建构性质又使其被破坏的部分在动态中得以重构。在诗歌文本中,“陌生化”既借助直觉的神秘得以实现,又在意义与所指的关系中展现其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8.
艾略特在诗歌中通过运用异国语、构建独特的意象、引用典故等陌生化手法,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独特感受,并激发读者思考,让读者更充分地理解诗人写作的真正意图,感受诗歌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9.
陌生化美学是运用语言产生的意象、节奏、句法等技巧,有计划的破坏惯常的语言表达形式,使语言萌发新意,从而使读者感受到作品的文学性。作为玄学派诗歌创始人约翰.多恩,正是以其特立独行的意象,通过其标新立异的叙述技巧,使其诗歌与同时代的诗歌相比,蕴含一种陌生化的艺术气韵,让读者体会到其哲理性的思辩。  相似文献   

10.
隐喻是一种由此及彼的间接性的语言描述方式,是"以其所知而喻其所不知",是一种语言行为。而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华,诗歌中大量隐喻的使用与节奏、韵律、意象、句法等其他诗歌语言成分共同使诗歌语言产生"陌生化"的效果,创造出诗歌特有的审美价值。隐喻是诗歌丰富意蕴的表现手段,是诗歌含混美的创造手段,隐喻是诗歌的实质。隐喻所指的含混性和开放性,为读者的解读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相似文献   

11.
元好问的题画七绝是其题画诗的主体。这些诗,一类从艺术的角度展现画作之美,兼评画家、画艺,给读者以丰富多彩的审美愉悦。另一类则"意在画外",借题发挥,抒写亡国之痛、遗民之悲,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和感染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元好问拓宽了题画绝句的抒写空间,增强了题画绝句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鸟兽鱼虫等动物以其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与古诗词曲融为一体,用来表达诗人乐愁等情愫。而动物意象的翻译需要译者匠心独运,以向译语读者再现中国文化中鸟兽鱼虫意象诗歌所蕴含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3.
李冶和薛涛是唐代女诗人中的佼佼者。二人都大量写作酬赠诗,但面貌各异。李冶擅长融己情于诗句,故往往语深情浓,真切动人,且诗格品格清迥出尘,自抒怀抱而思致深刻。薛涛则语工辞巧而多客观观照,多取巧讨好成分,故显才情有余而真情不足。  相似文献   

14.
南朝文人乐府诗的主题取向主要集中在怀人思乡、感伤衰亡及杀身卫国、孤高愤世等几个方面 ,虽大致没有超出前代乐府诗设定的范围 ,但表现形式更丰富多样 ,表现手法更细腻生动。南朝文人乐府诗对上述主题的表达 ,或情思哀伤 ,或意气风发 ,或感慨深沉 ,或语辞愤激 ,显示出极高的情感价值。相对来讲 ,同期文人徒诗则普遍缺乏激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二者恰成鲜明对照。这足以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王国雏提出的"隔"与"不隔"的问题,其实就是对文学作品欣赏的最初层次上的问题,属于直觉审美的范畴.在欣赏之初,作品能否唤起欣赏主体的审美快感,是隔与不隔的关键所在.而要迅速唤起欣赏主体的审美快感,就须使作品所传达的情绪与欣赏者的情绪快速产生对应交流,故语言易晓、意境空灵、韵律明快流畅的作品能获得这一效果,而艰深晦涩的作品就难有这样的效果.据此,检讨少游美成词风格的差异,正是在此点上见出了优劣之分.  相似文献   

16.
诠释者历来对杜诗情有独钟,其诠释理想多在得作者本意,以便启后学于迷惘,成杜氏之功臣。在此诠释理想的指引下,诠释方法也得以丰富和发展。在对杜诗的“意诠”中,大体上以“以意逆志”、“以意捉志”、“以意遇志”等诠释方法为主。而在这些方法的运用中,又因诠释者对诠释距离把控的微妙差别,而带来不同的诠释体验:诠释者或幻想化身为杜甫,身临其境地去体察其创作时的种种情形;或借对杜甫诗句的阐释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意绪;也有的完全凭借自己的才情高下去直观地感受文本意义,以求得与作者心灵的契合。  相似文献   

17.
在词史上,李清照和李煜都是婉约派词人,由于不少词的创作上有相近的心理感受,相近的抒情手法和语言特色,所以,同样令人心动。但是,又由于性别的不同,所处时代的不同,创作理论的差异,他们词的风格又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台湾女诗人席慕蓉以诗名享誉海峡两岸,引发了诗坛上的"席慕蓉现象"。她从自我生命出发,挖掘共同的人性和共同的情感,营造了爱与美的诗歌世界,以婉约清丽的抒情风格,感动了众多读者的心灵。今天她的诗歌仍具有再解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盛唐王维孟浩然的田园诗追求明丽清新、超拔脱俗、空灵静谧的意境 ,主要缘于他们隐士的心态 ,他们田园诗中的抒情主人翁是彻底完全的隐士。储光羲的田园诗开始用田父野老代替隐士幽人 ,但还未完全脱掉隐士的气息。在杜甫的田园诗中 ,则完全用野老身分观物抒情 ,对王孟隐士田园诗的抒情方式作了一次较大的改造。  相似文献   

20.
陈寅恪与吴宓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陈、吴二人的诗作 ,反映了他们人生哲学、文化观念、思想感情。武汉大学中文系已故教授刘永济的诗、词遗作中 ,留存了一批与陈、吴交往的作品 ,这对于深入认识陈、吴的诗作有重要意义。此文首次对这些交往诗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爬梳与考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