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人的美意识与无常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人感受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的视角或逻辑常常与我们所习惯的审美经验颇不吻合,并且,日本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美意识又常常与佛教的无常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了解日本人的美意识,直接涉及日本人的价值观及其文化背景,对我们理解现代日本人的精神结构、行为准则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从"'飞花落叶'之美"、"不圆满的美"、"'侘'与'寂'之美"三个方面讨论了日本人的美意识与无常思想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现代中国的不少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怀着对中国负责的责任感,探索中国的变法、革命、富强之路,由此累积起现代中国思想谱系.许多思想家把拯救中国危机和开拓现代思想的责任放在"少数人"身上,他们作为责任主体既要负责地思想,也要对思想负责,既要有责任心,也要有责任能力.如果我们把现代中国思想看作是一个探索中国道路的思想过程,那么,我们可以假设,这个探索过程的背后有一种支撑力,即对现代中国及其思想的责任承担.正是这种责任构成了现代中国思想的背景性前提之一.  相似文献   

3.
春阳 《今日辽宁》2013,(1):76-77
去过义县的朋友肯定都去过奉国寺,奉国寺可以说是一座百科全书式的寺庙.佛教、绘画、雕塑、考古、建筑等众多科学艺术门类在奉国寺融为一体,浑然天成,让不同的游客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这部百科全书其实还藏着一个千古之谜,那就是大雄宝殿的"七佛之谜". 奉国寺又叫"大佛寺"或"七佛寺",之所以获得这两个别称,是因为在奉国寺的大雄宝殿里有七尊巨大的佛像.当地人有一句顺口溜形容这七尊佛像之大:"手掌一摊像盘磨,四个人坐上打扑克".一般来说,大雄宝殿都供奉三世佛或三身佛.三世佛指的是左边的药师佛,中间的释迦牟尼佛,右边的阿弥陀佛.  相似文献   

4.
社会-文化-历史的职业倦怠观认为,职业倦怠并不是某一阶段单一个体的突发状况,而是社会结构在个体身上的投影.现代社会结构的建立和形成,与我们中的每一个体息息相关,影响着现代人的生产、生活.世俗化与精神危机、社会分层及流动与职业追求、转型期的职业声望、科层制与现代企业组织理性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等这些现代性的具体表征都对现代人...  相似文献   

5.
丁丽燕 《浙江学刊》2005,(1):135-138
将适度的物质享受与注重审美的高雅情调相结合而创造一种闲适的艺术的生活是林语堂的人生理想,这是一种具有实践意义的符合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它强调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协调发展,不是通过消费量的无限增长来企求幸福,而是通过提高精神生活水平来获得幸福感.这种诗意的生活方式,即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地栖居".在探求人的生命本体和寻求诗意的栖居成为时代精神指向的21世纪,林语堂的闲适生活哲学给当代陷入精神危机的人们亮出了一种价值尺度,为重构生态平衡提供了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6.
首先应该谈谈政治文化这一概念.政治文化是一般文化的特定形态,而对什么是文化这个问题,历来存在着不同观点,达使我们难以弄清政治文化的特点.某些学者认为,社会上只存在着3种文化:科学文化、艺术文化和道德文化.按照这种观点就没有政治文化的一席之地.另一些学者认为文化就是社会的精神生活.按照这种说法,属于政治文化的就只有政治学说、思想、观点、知识、利益、信念等,而没有政治设置、政治关系以及阶  相似文献   

7.
王林  唐子奕  郭之 《学术交流》2004,(5):161-165
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并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是由人们按照对"现代化"的认识来打造的,为什么近代中国人未能合理地认识"现代化"?近代中国现代化思想资源的贫困是重要原因.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不能产生异质的社会组织和文化形态.我们民族更侧重的是体悟的思维方式,而非理性逻辑的求证方式.这种以伦理为基础的思维方式重主体修行和体悟,这与现代化所要求的理性精神相悖.思想资源的贫困使我们一无所有,错过历史的机遇.  相似文献   

8.
佛教界最初就具有不墨守成规的精神,佛教的最终目的是破苦求乐,这种“破”的精神后来渗透到佛教的各个方面.至六祖慧能,更是高举禅宗革命的大旗,为禅宗注入了强大的生命活力.也为禅修的“利根”之人注入了开拓的精髓.禅宗摒弃执著,破除拘执,在此基础上进行活用,这是一种玄心颖悟,是妙悟之后的活泼创新.王维自小虽深受佛教影响,但中青年时期一直以儒家济世理想为圭臬而苦苦挣扎,中老年以后则是在倾心侍佛中逐渐抛却以前难以摆脱的执著心理,潜心静虑,从事艺文创作,并且在创作中发挥这种灵动思想自由创造,富于开拓精神.  相似文献   

9.
本文打算讨论一下,从现代精神和现代社会转变为后现代精神和后现代社会将是一种怎样的变化。精神这个字是有点宗教意义的。它指的是人生活中所必然赖以寄托的终极价值和意义。每个人都拥有一种精神,并从这一精神出发来评价生活;有些精神是假的精神,如有人提倡虚无主义精神或享乐主义精神。个人的精神,一方面,由于个人不得不接受社会习惯和法律的制约和影响,因而它的形成大都(当然不是完全)取决于社会的本性;但另一方面,由于人总是根据自己的精神来安  相似文献   

10.
武砺兴 《社科纵横》2006,(11):175-177
本文通过对托马斯.艾略特《荒原》思想的逼真还原,比较系统地描述出蕴藏于诗歌语言深处的那些并不连贯的思想,从而揭示出在西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人性方面的空虚和绝望,以及作者对这种精神危机的诗性的理解方式。从而全面地呈现出在西方现代社会中走投无路的人的荒原感。  相似文献   

11.
今天我们采访的人物是C.列维-斯特劳斯。迄今为止在我们所采访的“思想家”中,C.列维-斯特劳斯以他一丝不苟的精神征服了我们。他对于我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沉思良久,然后再给予回答。从他房间的摆设看,他不象一位收藏家。只有两件东西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其中一件是一块画有佛像的丝织品,另一件是一个北美洲的图腾。作为一个探索者,列维-斯特劳斯探寻的不是什么稀世珍品,而是人的本性。  相似文献   

12.
佛教哲学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在世界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把研究它作为了解古代印度文化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印度,佛教并不是产生最早的宗教。先于佛教而产生的是婆罗门教,佛教则是释迦牟尼等人在婆罗门教文化的背景下创立的。佛教虽有着完全不同于婆罗门教思想的理论,但在其理论体系中亦有不少吸收借鉴婆罗门教思想的成分。因而,在探讨佛教理论体系中许多思想观念的形成时,就不能不追溯到印度早期婆罗门教哲学。  相似文献   

13.
"党内民主化论"是近年来一些政治学者为探索中国实现政治民主的具体途径而提出来的、在尊重执政党权威合法性与现行政治秩序的稳定性基础上的政治发展战略设想.它主张通过发展党内竞争性的民主机制,来引导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相对于民主问题上的西化论而言,它更具有温和性、渐进性与务实性.本文试图考察这种思想主张的基本观点、产生的背景、内部两种观点的区别与各自的可行性、知识分子与决策层对这一思想主张所作出的反映,并进而分析它对中国未来政治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黄向阳 《社科纵横》2008,23(5):134-135
佛教自传人中国以后,为了其在中国的发展和实现佛教的中国化,佛家从格义到自创,都对佛教的义理进行了中国化改造,用中国化的思维方式来表达佛教思想,在完成佛教义理中国化的同时,也为佛教在修行方式和政治上实现中国化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5.
《西游记》与道教:世俗性叙事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学钧 《学术交流》2006,9(11):164-168
《西游记》虽然主要由佛教、道教形象及其情节构成,但统摄全书的基本叙事观点却并非道教观点,而是世俗观点。它不但对道教毫无敬意,而且内含反讽。这表明作者不是以道教立场,而是以世俗立场,借用道教题材来编自己的通俗故事,表达自己的世俗观念。《西游记》对道教社会特性的见解和反讽说明《西游记》的作者不可能是道教中人。  相似文献   

16.
佛教与印度现代社会是什么关系呢?尽管今天印度的佛教徒只有五百多万,仅占总人口的0.7%,但是,佛教思想和文化对印度社会的影响却是不可低估的。这不仅因为印度佛教在其兴盛的一千多年中间对印度的思想和文化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且因为在其沉寂的数百年中,它的许多思想也被印度教所吸收和容纳,从而变成了印度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佛教的思想文化融汇于印度思想文化之中,是其不可缺少的组成因素。佛教对现代印度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只要阅读一下印度现代政治家和思想家们对佛教及其思想的评述,就可以清楚…  相似文献   

17.
方东美以学统而不是道统为研究思路,指出佛教从初传入中土时被称为"淫辞"到被中国知识分子所接受,主要与中国知识分子以道家哲学来理解佛学分不开。"六家七宗"中的本无宗最为根本,其开创者道安"完全是拿老子的道家精神去解释",他的"无在万化之前"实是《道德经》里面的根本思想。支道林即色宗之要义与庄子"空虚以不毁万物为实"观念是相通的,其生命精神来源于庄子。僧肇的三大玄旨可见庄子之影响。道生的佛性论达到"佛道融会之巅峰",他的"佛性自然"吸取了道家人性自然论,"佛性即理"吸收了庄子所谓的天理,"体法为佛"吸收了道家中对"自然"的体贴之法。华严宗则透过道家哲学领域的智慧阐释佛教。  相似文献   

18.
安徒生与克尔凯郭尔--安徒生童话的成人读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一禾 《浙江学刊》2001,(6):100-105
安徒生与他同时期的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分享着相似的哲学思绪,克尔凯郭尔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安徒生童话的成人意蕴.安徒生将童话作为一种现代主义表达方式来进行创作,借用童话的"儿童"视角观察情感的细微差别、言说难以言说的信仰和追求,深刻关注现代人的复杂生活.他的童话超越了民间文学范畴的传奇想象,是一种鲜明的个体写作和现代技巧探索.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与佛教:世俗性叙事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学钧 《学术交流》2007,(11):136-139
《西游记》虽然以取经故事为基本题材,但统摄全书的叙事观点并非佛教观点,而是世俗观点。它所呈现的佛教并非经典佛教,而是受经典佛教影响所形成的民间佛教图景,且毫无宗教敬意。其作者不可能是佛教中人。  相似文献   

20.
正在当代中国美术界,李象群是一位怀有坚定艺术理想、始终坚持研究探索并形成丰厚积累的雕塑名家。他秉承学院优秀学术传统,以宽阔的视野融汇中西艺术优长,自觉担当起时代赋予的艺术使命,在主题性雕塑创作任务中领衔担纲,出色地完成了许多史诗性大型作品;在大量历史和现代人物的雕塑创作中,更是可见他感怀时代风云、走向心灵深处的精神印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