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较早发掘以孤独感为创作主题的作家之一。她善于描写人与人之间在精神上的孤立和隔绝,尤其善于描写儿童处于孤独时的所思、所感。本文通过对曼斯菲尔德两篇小说的分析,来解读她笔下具有孤独感的儿童形象。  相似文献   

2.
作为人类处境之一的孤独话题,从来不乏探讨者与追问者。王安忆是其中对之进行持续真诚关注和全程深度表达的极少数作家之一。本文从“人与人的隔绝”、“人与城的对峙”、“溯源与寻根:孤独之因与彼岸之路”三个方面为王安忆对孤独主题的深度把握作勾勒式描述与具体剖析  相似文献   

3.
《心是孤独的猎手》中“孤独”的矛盾双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森.麦卡勒斯是美国文坛史上极具才华的女作家,她的长篇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是最具代表意义的一部作品.表达了人类的“精神隔绝”和“终极孤独”主题。本文通过对《心是孤独的猎手》中“孤独”主题的分析,突出“孤独”双重性本质的特点:孤独是残酷和决绝的,但最终所指并不是消极和阴郁的,而是充满积极色彩的爱和理解。  相似文献   

4.
托马斯·沃尔夫在其小说中运用隐喻的手段竭力展现了人物、美国社会和历史的深层意蕴。石雕天使喻指人类孤独的灵魂、主人公心中的梦幻和美好未来的精神寄托。各种各样的“网”代表了多种抽象事物和状态。随处可见的“岩石”既象征坚固和永生,又象征着基督和坚定的信仰以及现代社会的强大力量等。通过分析、解读这些象征和意象,既能助益深入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又益于发掘文字背后的深层隐义和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5.
《心是孤独的猎手》是美国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代表作之一。文章分析了小说中塑造的一组性格、年龄、职业、肤色各异但却都饱受孤独之苦的人物,指出他们深层次的孤独和哀伤的表现、核心、由来等,小说主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整体美国人的精神隔绝和信仰危机。  相似文献   

6.
同性恋作为社会的一种边缘人群,一直是作家所关注的对象,《孽子》、《斯普特尼克恋人》、《心是孤独的猎手》这三部小说则通过对这群游荡于社会边缘的人群的描写,表现了这群对归属感和认知感的追寻,然而越是追寻越是孤独。从而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写出了整个人类社会都存在的内心深处无法排遣的孤独。  相似文献   

7.
托马斯·沃尔夫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小说家。他的长篇小说《天使,望故乡》是一部自传性很强的作品。小说中贯穿始终的主题之一就是孤独。在《天使》中,每个人物都是绝对独立的,他们追逐梦想,独立选择,独立行事。正如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所言,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个体”,他生而孤独,孤独是生存的一部分。因此结合克尔凯郭尔的孤独个体理论从孤独个体、孤独与上帝的关系等方面入手,深入分析作品中“孤独”这一主题,将有助于了解作家的创作思想,进一步挖掘作品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曹禺对现实生活的深切体验和理性思考与一些作家和作品所谓“潜在灵感型的创作心理定势”以及《日出》与《雷雨》的对比分析中,揭示了《日出》创作心理定势的第一个特色——深层的理性自觉和社会使命感;通过对《日出》的艺术分析,论证了其创作心理定势的第二个特色——作家对戏剧审美理想的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9.
20世纪美国著名的南方文学代表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伤心咖啡店之歌》,借鉴“哥特式”风格,运用象征与表现主义的创作手法,叙述了一个“荒诞”的人间悲剧,并刻划出外表怪异、精神扭曲的女主人公,从而彰显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孤独与异化,以及人与人之间难以沟通、无法交流的悲惨现状。  相似文献   

10.
郁达夫创作中的生命苦质现象及其悲剧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篇:创作中的生命苦质现象笔者认为,郁达夫在有限的文学创作中将生命的种种苦质现象诸如“忧郁”、“悲苦”、“颓废”、“色情”、“感伤”、“自杀”、“孤独”等喧泄给人们,从而创造了一个充满主观病态的、富于生命终极意义的苦质艺术景观。文学创作中的生命苦质现象,主要反映在以下三方面:(1)作家自身对生命苦质具有独特的创伤经验;(2)作家在创作观上对生命苦质颇具美学偏爱与理性自觉;(3)作家在作品中对生命苦质情感显示主观泛情倾向。一般作家可能具备一、两个条  相似文献   

11.
在张爱玲和白先勇的创作中,读者经常可以感受到浓重的孤独意识。这些孤独意识,展现了其各自的人生态度和艺术特点。对两位作家的孤独意识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更加深刻地理解两位作家以及他们各自作品所反映的时代,也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港台文学这类特殊文学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有岛武郎是日本“白桦”派的代表作家,但他的视野已远远超出了“白桦”派的创作思想范畴,他倡导的新理想“一元生活论”和“本能生活论”猛烈地冲击了当时的注重理智、循规蹈矩、排除热情、禁忌欲望的基督教上层社会。作家通过小说《叶子》,对当时社会的腐朽与黑暗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批判,充分地体现了作家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目前学术界对于《叶子》(又名《一个女人》)这部作品的优美的语言技巧、“梦幻”的描写、“叶子之死”的评论较多,但是对于作家的新理想主义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对于他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评论也不多见,对此,文章试图通过对《叶子》这部作品的分析,从作家的新理想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精神来透视作家的思想及创作观。   相似文献   

13.
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反映了千百年来被人忽视的"中国式孤独",文章试图通过作家的创作个性以及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特点总结出刘震云笔下"中国式孤独"的基本内涵。结合小说文本分析"中国式孤独"的文本表现、形成原因和研究意义,以期对国民精神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40年代的沦陷区文坛上,梅娘作为一位著名的女作家,以其深蕴孤独的情绪塑造了一批蕴涵着孤独意识并向社会抗争的觉醒女性。这里以梅娘小说的创作文本为基础,分别从浅层的情感孤独和深层的思想孤独两个层面就其笔下的女性形象进行解析,以展示40年代社会女性特有的深沉孤独苦闷和她们与家庭及社会产生的激烈冲突,并试图通过对梅娘的童年经历以及中外文化心理建构、沦陷区特殊社会氛围三方面的剖析揭示梅娘孤独意识形成的社会基因,进而透视其作为关注女性命运的进步作家对知识女性群体命运特有的忧患意识以及独步女性社会心理前沿的思想超前和高瞻远瞩。  相似文献   

15.
梅娘小说创作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40年代的沦陷区文坛上,梅娘作为一位著名的女作家,以其深蕴孤独的情绪塑造了一批蕴涵着孤独意识并向社会抗争的觉醒女性.这里以梅娘小说的创作文本为基础,分别从浅层的情感孤独和深层的思想孤独两个层面就其笔下的女性形象进行解析,以展示40年代社会女性特有的深沉孤独苦闷和她们与家庭及社会产生的激烈冲突,并试图通过对梅娘的童年经历以及中外文化心理建构、沦陷区特殊社会氛围三方面的剖析揭示梅娘孤独意识形成的社会基因,进而透视其作为关注女性命运的进步作家对知识女性群体命运特有的忧患意识以及独步女性社会心理前沿的思想超前和高瞻远瞩.  相似文献   

16.
麦克尔·怀尔丁是澳大利亚著名的“新派”作家,也是澳大利亚“新左翼”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他主张重拾作品的社会政治意义;反对“新批评”将文学作品与社会政治语境隔绝的做法,主张文学与主流意识形态对话;摒弃“新批评”僵化而冷酷的形式主义,强调对“人”的关注;认为“新批评”学者撰写的文学史过于狭隘,主张重写激进文学史。  相似文献   

17.
作家的创作与特定的“气场”结构相关。将张爱玲早期创作“气场”分为家庭、战争、动荡社会、情感、文学生态环境,进而说明张爱玲创作发生的诸般复杂因素。文章运用“发生学”原理解密张爱玲早期创作的认识相关结构,指明“气场”对作家创作个性、风格特征的形成起了怎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作家许辉以独行者的姿态遨游于江淮大地之上,创作出五部“单独”系列散文随笔集。文章试从作家的文学个性和文学境界出发,通过分析其自然诗意的品性和精神生存的最终归属,探讨了其散文创作的情感脉动,以揭示其“单独”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19.
年轻作家苏童的小说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苏童生于江南古城苏州,有着孤独而寂寞的童年,对于祖辈生活过的扬中有着难以释怀的“故乡情结”,在体弱多病的日子里积聚了敏锐的观察力,同时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感受力,这一切都对其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其形成“说故事”的创作风格,并以多种方式在其作品中体现出来。他的童年经验对其“红粉系列”、“枫杨树系列”、“香椿树街系列”以及“宫廷系列”等四类小说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初叶,世界文坛涌现出了大量的具有荒诞审美特征的现代主义作家,使"孤独"和"荒诞"成为这一时期众多文学作品的代言词。意大利剧作家皮兰德娄和奥地利的小说家卡夫卡就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他们都对人生存在现代世界内心的空虚感和孤独感、自我与现实的格格不入做了很好的阐释,本文意在通过分析两位作家的一些代表作品,来比较他们创作风格的相似之处,从而进一步阐明孤独性和荒诞性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