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菁 《百姓生活》2013,(3):16-16
俗话说,水火不相容。可“淡”,拆字却是“一水傍二火”,自然天成、相依相偎。这是何种意境,何等气度,寓意深刻.意蕴悠长。自古文人似乎对“淡”,向来情有独钟。菊,便是绝佳的寄予。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典雅》中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菊之淡,与人之淡,相喻相通。这样的淡,淡在荣辱之外,淡在名利之外,淡在诱惑之外,却淡在骨气之内。这样的淡,能够让我们在物欲横流的滚滚红尘中击破纷扰.洞察世事,淡泊明志,活出真我。  相似文献   

2.
姜夔以江西诗派清劲瘦硬之健笔,来改造晚唐以来温、韦、柳、周靡曼婉媚之柔情,变香软为骚雅,洗丽为淡远。创造出一种峭拔、隽淡、清空、旷远的境界。宋词的雅化达到顶峰,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具有颇高的美学“范式”意义  相似文献   

3.
林回曰:“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醒。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相似文献   

4.
鲁石 《中华魂》2014,(12):51-53
正中国文化对"淡"之味情有独钟,崇尚淡味养生、以淡潜情、淡以明德、淡雅为美、淡定智慧。在社会日趋急功近利及豪奢浮华的当下,"淡"字犹如暮鼓晨钟,提醒我们静心品味生活的本真,寻求心灵的安宁与自在。淡味养生在味觉上,淡与咸相对。淡味以水为代表,咸味以盐为代表。在  相似文献   

5.
我们民族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常常以“淡远”为极致,而散文意境所显现出来的审美功能,也就在“淡远”之趣中所作的最高灵境的启示上。这种意境的层深创构就在于它“能于浓重之中作淡远之想”(孙犁语)的民族审美趣味的积淀之中。综观中  相似文献   

6.
"淡雅"范畴追求平淡自然、韵味淡远的审美意境。"淡雅"意味着超凡脱俗、飘逸淡远、雅洁冲淡,自然高妙。"淡雅"之境的创构则是无心偶合、自然天成;其审美特色是平淡而不流于浅俗,澄淡雅洁。故而,"淡雅",又称"平和淡雅"、"和雅冲淡"与"雅洁淡远"。"淡雅"之境域所表现出的"淡远"、审美风貌中的"冲淡",意指冲和、宁静、闲适、雅淡,是淡而意韵幽长、渐远而至无穷;是平淡萧疏、冰痕雪影、乌迹山廓,渐远渐无的清澄平淡之境;是淡中见浓、淡中见深;是浮云卷舒、孤鸿轻逝、空灵淡远。体现了中国美学重生生、重体验的审美特色。  相似文献   

7.
品茶之美,美在意境。闲来独坐,沏上一杯茶,观杯中汤色之美,亦浓亦淡;看盏中嫩芽展绿,饱满挺直,上下沉浮,生机勃勃。举杯则竹影婆娑,凝神似清风拂面。  相似文献   

8.
南唐画家董源善画山水,其水墨山水画呈现一副淡、墨轻岚,文雅柔润,平淡天真,缥缈轻逸的独特风格,为后世文人所推崇。文章就董源山水画平淡之美的风格形成原因、特征及影响作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9.
沈剑知山水深具传统根基,其取法明董其昌,上追黄公望,有宋元遗韵,其远淡清逸、温润透明风格之画境尤为感人。  相似文献   

10.
在儒道思想的共同影响下,十分讲究交友之道的中国古代作家将君子之淡交作为理想的主友模式,把交友的需求聚焦于精神世界,论志交友,因道取人,在逆义共振与心灵和鸣的基础上建立朋友关系。  相似文献   

11.
论两宋婉约词之异陈忻宋词这一有宋一代最具特色的文学样式,就其内部的性状看,大致可粗分为婉娈优美与超旷豪放两大派别。而婉约词的发展变化,大体以靖康之难为界,北宋与南宋各具特色,分别以华艳丰腴与隽淡瘦硬的面目辉映词坛。本文为进一步深入认识两宋婉约词不同的...  相似文献   

12.
沉香之醉     
读冒襄的《影梅庵忆语》,见二奇女子:一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的陈圆圆。其人淡而韵,如孤鸾之在烟雾。一是董白,冒襄初见,其薄醉未醒,神韵天成,懒慢不交一语……令人惊之爱之。陈圆圆虽名重一时,却正应了古人那句“红颜祸水”之说,被世间男子抢来掠去,终不知所归……倒是小宛,从良后,洗尽铅华,革面素心,过了几年踏实日子。虽早早辞世...  相似文献   

13.
论余一鳌词     
余一鳌是清代词人之一,一生体弱多病,淡于名利,感一生命途多舛,每发为词章。词的内容大为羁旅行驿之劳顿,天涯倦客之思乡,而且多表达身世愁怨之情。就其词创作特点看,受常州词派影响较大,在技法上常活用前人诗词句,尤其化用李清照词句较多。因一生苦难重重,晚年于佛道思想中求解脱。  相似文献   

14.
两晋150余年间,文艺美学风格、精神一方面承继汉魏遗产,另一方面创造出自己的风格、精神。西晋文艺以诗文为主形成集大成的“华美”风格,它在西晋文艺堕入卑俗的描写中起着消极作用,而又在西晋文艺回归凡俗的抒写中发挥积极作用。东晋文艺综合呈现出“清”“淡”“雅”之美,铸成“晋人的美”的同时开启唐宋文艺美学风格。西晋文艺“华美”到东晋文艺“清”“淡”“雅”之美其实是西晋世俗精神向东晋超越精神的转向的外在显现,两晋文艺美学风格及其精神的转变提示着晋人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15.
老子是春秋时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之文以简淡的形式蕴含了丰赡的情思,形成了萧简疏淡、隐秀深华的风格。具体表现为:一、透过对一些感性经验的直观描述,揭示出深邃玄远的哲学道理;二、将对现实人生的悲喜之情,淡化在哲理的光辉之中;三、以古朴典雅的语言直抒胸臆,舍因取果;四、篇章短小,跳跃性大。  相似文献   

16.
东晋玄言诗风衰歇的文化考察--以谢混、殷仲文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玄学清谈文化的盛行是东亚玄言诗风形成的主要原因,而时至东晋末。由于门阀政治趋于衰落,造成士族文人心态的微妙变化。从而导致其文化崇尚的改变。政治与文化的双重影响,致使“淡乎寡味”,“辞意夷泰”之玄言诗风呈现出衰歇之势,造就了谢混,殷仲文承先启后的诗坛地位。  相似文献   

17.
<正> 一、说“韦苏州之疏淡” 前人论韦应物,好称“韦苏州之疏淡(或闲淡)”。疏淡,似乎偏于谈形式,其实也兼及内容。也就是说,他们认为韦诗的特色,在于以疏淡的笔致来表现自己疏淡的个性。什么是疏淡的个性呢?大抵是指与世无争、随遇而安、淡泊名利、宠辱不惊之类。这里需要补充一句:笔致虽然疏淡,表现却十分有力,表现出来的个性是十分鲜明的,  相似文献   

18.
《山西老年》2013,(4):31-31
友谊和花香一样,还是淡一点的比较好,越淡的香气越使人依恋,也越能持久。  相似文献   

19.
说“淡”     
说“淡”李戎“淡”是一种美的境界,是一种品位极高的美。北京大学教授袁行需先生在台湾出版的《国文天地》杂志第六卷第八期的《荣趣》一文中说:“我喜欢淡:譬如淡蓝的天,淡绿的湖,淡泊的陶诗,淡如水的交往。记得弘一法师为广安法师写过一幅字日;‘世法唯恐不浓,...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诗具有意境。但为什么不少具有意境的诗没有象陶诗那样打动人们的心灵呢?陶诗的意境有些什么特点,使它表现出如此的魅力呢? 明人胡应麟指出:“元亮得步兵之淡,而以趣为宗。”是否得阮籍之“淡”,姑置不论,但“以趣为宗”却点出了关键所在。清人温汝能也说:“陶诗多有真趣。”“趣”——这就是陶诗给予人们的丰富而深刻的感受,它标志着陶诗意境的重要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