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7 毫秒
1.
严复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杰出代表之一。他译述的《天演论》,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一次深刻的清理,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严复是批判中国封建传统旧观念的斗土。为了拯救祖国,唤起民心,他反复表示:对传统的政教、学术及旧文化心态,“吾宁负发狂之名”,决不“更蹈作无耻之故辙”,表现出执着的勇士气概。但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并不全盘否定,而是在衡比中西文化异同中,“去其旧染而择其善而存之。”严复对旧文化的“旧染”,抨击是激烈的、深刻的、有意义的。现试从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以及…  相似文献   

2.
主持人的话2004年1月8日是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的150周年诞辰,本刊在此发表一组论文,评述他在近代思想史上的杰出贡献,作为对先贤的诚挚纪念。近代中国是社会转型的大动荡时期,中西文化的冲突十分激烈。作为一位大思想家,严复在这个极其重要的历史时期发挥了什么样的积极作用呢?黄顺力先生把严复放到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长过程中去考察。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严复引进的西方进化论,以及自由、平等、民主思想,堪称思想史上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学习西方的进程,不仅从器物文化层次发展到了制度文化层次,而且已经临近思想文化的核心层次了。这一…  相似文献   

3.
老庄的“天道自然”观,在近代中国为严复宣传进化论提供了一种广阔的容摄中西文化的背景。严复不仅从老庄思想那里获得的是一种自然观的观念背景和物种变化的经验事实,而且他还吸取了可以对生物进化的“物竞天择”根本机制的最终根源作出哲学解释的深刻思想,为他大力宣传进化论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严复也对老庄“天道自然”思想进行了提炼、发挥和改造。  相似文献   

4.
近代文化研究的新成果———《中西文化之会通》评介□黄奇峰严复是十九世纪末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他在《天演论》中所介绍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给当时的中国人的震聋发聩的启蒙影响,风靡一时。对严...  相似文献   

5.
严复在他的《政治讲义》中提到,他治政治学用的是天演术、比较术、历史术和内籀术。实际上,讲究原则和方法,不仅体现在他治政治学上,在严复整个中西文化比较与结合思想中,处处可以感受到他对理论原则、方法的强调。笔者不揣谫陋,在此对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与结合理论方法作些整理和评述,以引起同行对这~问题的关注,并将这一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一中西文化比较与结合理论原卿中西文化能够比较结合的基础是什么?前提是什么?如何确定文化的价值7怎样选择。善”的文化?这些问题是中西文化比较与结合中不能回避的课题。使命感极强的严复对这些问题都作了初步探索,并提出了一系列独到见解,形成了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史上最早的理论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6.
严复对“自繇”思想的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方自由思想自传入中国,其命运多舛是众所周知的。从历史的纵轴线来看,有人以为,严复对“自繇”思想的独特理解,便预设了其命运。我们认为,这种代际相承的影响,并非“自繇”思想命运的致命因素。实质上,每一代思想家对“自繇”思想解读的中西文化传统参照系与现实处境,才是导致他们传播“自繇”思想成功与否的根本性要素。严复对“自繇”思想的解读,自然不能游离中西文化传统与现实处境的限制。明乎此,我们才会理解“自繇”思想为何在中国社会难以安身立命,而不轻易地对中国自由主义的布道者们进行情绪化批判。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中外学界对严复(1854—1921)一生的思想言行,论议甚多,而评价亦相当分歧。有认为严复思想缺乏一贯性,由先进而倒退,而其政治表现更每下愈况,由进步而堕落.亦有学者力证严复终生思想基本上是前后一致的,其政治的取态则近于保守主义和成权主义的系统。本文试图对严复一生的文化思想作一全面的考察,指出其以一贯的理性与持平的态度评价中西文化。严复既要肯定中西文化各自的长处,也要表明二者的缺陷与不足。严复这种对中西文化进行批判与反思的努力,旨在寻求中西文化的交融与会通,冀能开创出一套适合现代中国国情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8.
<正>严复,被鲁迅先生誉为“19世纪末中国感觉敏锐的人”。在新旧文化嬗变的年代,他“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在了解西方和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有辨识地吸取外来文化,以其译述和文化活动,冲击了我国封闭的文化思想意识;为新兴资产阶级提供了社会政治改革的思想武器,对近现代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想就严复的文化观及与其相关的文学批评论,谈一些看法。 一 在近代急遽的社会变革中,严复虽未直接参与现实的政治(或军事)斗争,但他以广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进步文化而成为近世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毛泽东同志誉之为和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等一样是“中国共产党未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一派人物”。早期的严复,是一位体察世事风云、关注国情的爱国主义者,甲午战争前后,严复怀着强烈的“自强保种”之心,奋笔直书,不仅撰写了《论世变之亟》、《原强》、《救亡决论》、《辟韩》等论析时局的论文。而且更以执着之情,译述了《天演论》、《原富》、《法意》、《穆勒名学》、《群己权界论》等西方名著,意想通过西方资产阶段文化的真切介绍,寻求  相似文献   

9.
黄遵宪与中西文化论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文化撞击的起点是上个世纪中叶,由于两种文化体系的巨大差异,加上近代以来文化问题与探求民族出路紧密地相联系,因而百余年来围绕中西文化长期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根本性的分歧是三种意见:一,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毫无可取之处,应该“全盘西化”;二,认为传统文化依然十分精妙,主张“保存国粹”;三,认为传统文化中有优秀的东西值得发扬,同时主张大力吸收西方进步文化,并达到二者的融合。从实践上说,对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10.
水与火:中西哲学的核心隐喻和文化的基本精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与火分别构成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核心隐喻和基本精神。水是中国文化“天人合一” 的基础,火是西方文化“天人对立”的标志。两者分别是中西文化真善美的统一。在这两个核心隐喻的基础上,分别形成了中西文化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行为模式。理解这两种不同的隐喻,有助于增进中西文化在世界上的彼此理解。  相似文献   

11.
陈璐 《学术探索》2013,(1):114-118
在“中西古今之争”的问题上,梁漱溟在很大程度上是反对当时的西化派的。当然,梁漱溟在某种意义上也承认中西文化之同,并以此为立论的出发。他阐述了中西之同两方面:共时方面的文化三层说和历时方面的文化三期说。实际上,梁漱溟所认可的,只是中西不能相提并论,一古一今不能等量齐观。其实,在中西之别和古今之异中,梁漱溟更强调的是中西之别,古今之异根于中西之别。因此,有些中西之别是古今之异,有些则不是,关键要看它在哪一个层面上来说。所以,中西古今不能一概而观,文化的不同既有中西之异,又有古今之别;中西之异比古今之别更为根本。或许正如梁漱溟所言,我们所需要的思想,首先是一种态度、一种情感、一种意志。  相似文献   

12.
严复提出“信达雅”翻译理论的目的是为其翻译找根据 ,寻基础 ,是为了让国人更容易接受他的译文。鲁迅坚持“忠实”、“通顺”的翻译标准 ,大呼“拿来主义” ,其目的在于把外来思想和表达方式“据为己有” ,使之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实质上 ,鲁迅的翻译理论承接了严复的翻译思想 ,他们二人的翻译观点始终由“和”这个中庸思想牵引着  相似文献   

13.
<华裔学志>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由西欧天主教人士在中国创办的面向西方的汉学杂志,至今这本杂志仍然位居当代国际汉学最重要的学术杂志之列.这份杂志发展的最初时期正值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阶段,在13年的前期历史中,尤其得益于辅仁大学一些著名学者如陈垣、沈兼士、张星烺、英千里等人的鼎力支持.<华裔学志>在其前期历史中为中西学术文化交流所做的一切,不仅具有时代意义,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华裔学志>试图继续利玛窦的传教策略,以其关注中国古老文化的"纯学术性"来获得中国知识分子的认同和支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上,严复是一个相当独特、甚至有点让人费解的人物。对他的政治思想,尤其是宪政思想重新进行梳理,将其划分为三个演变阶段,透析每个阶段他为近代中国宪政制度建立所作的努力及主要宪政观念,可以对其宪政思想进行重新审视,肯定其贡献。  相似文献   

15.
日本有相当多关于唐代杨贵妃东渡日本的传说。一些日人相信这些东渡日本的传说,而且还提供文献及遗迹作佐证。杨贵妃在日本是个千面佛,以日本神祇、观音、天仙、政治家、难民及女刺客等不同身份出现。日本的杨贵妃传说虽然流于荒诞,但背后有丰富的历史意义,有助我们了解中国文化如何在日本被本地化。在日本流传的诸多杨贵妃传说中,热田神宫版最具创意及影响力,在日本思想史及中日文化交流史都很有意义。将杨贵妃当作是日本天神的化身,以保护日本是集中古以来流行的本地垂迹说及护国思想。这种思想将中国传入的东西本地化,将中国的东西挪用,变成日本自己的东西。日本中世以至近世热田神宫的杨贵妃传说令中国人眼中的红颜祸水摇身一变成为护国神明。日人崇拜杨贵妃并非因为她是中国人或是基于中国崇拜的心理,而是因为她是日本神祇的化身,所以与民族认同不但没有冲突,反而强化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16.
李翔海 《河北学刊》2008,28(3):32-37
"以西释中"的诠释范式不仅不能充分凸显中国文化自身的特质,而且包含了贬抑乃至扭曲中国文化的可能性,因而是不合理的,其将西方现代文化看作是人类文化之"共法"的理论前提也是不能成立的。为适应"集中多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智慧以解决地球村所面临之共同困限"的时代要求,中国文化的基本诠释范式应当转向"以中释中"。为此,要在人类文化殊相之一的层面回归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二者均作为人类文化殊相之一而存在,并在人类文化之一般精神的统领下开展平等对话;要切实挺立民族文化精神的主体性;要继续以开放的心态对待西方文化;要凸显"双向互动,层级累进"的方法意识,逐渐推进"以中释中"诠释范式的不断生成。  相似文献   

17.
雁翼的十四行诗是他向世界诗歌宝库学习、拿来为己所用而又有所创新的一个范例。他对这种发源于西方的诗歌进行大胆改造,从内容风格、表现题材、艺术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为当代诗坛奉献出了一种具有中国气派和个人风格的十四行诗。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胡培兆《当辨〈原富〉与〈国富论〉》一文的观点提出了商榷。根据原著书名 ,说“严复翻译《国富论》”并不错 ,《原富》就是“论富”或“论国民财富” ,胡之“辨正”实不确 ;《原富》翻译于 1897至 190 1年 ,出版于 190 1-190 2年 ,胡之 190 2年说亦不确 ;《国富论》的三种译本应是严译本 ,郭、王译本和杨敬年译本 ,三译本各有所长 ,特别是严译本的首斧之功和巨大作用不能抹杀 ,胡文抑严扬郭、王而不知有杨译 ,是失之偏颇的。  相似文献   

19.
“气象”说和“兴趣”说在严羽的诗论中既是诗评概念 ,又是诗法概念。作为诗评概念 ,体现着严羽对汉魏盛唐诗的独特理解 ;作为诗法概念 ,体现着严羽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严羽从盛唐诗人审美感情的发动与表现中领受到了无穷的感染力 ,名之曰“兴趣”,把作为盛唐诗人审美感情之底蕴的进取情怀误解作胸怀境界的开拓 ,名之曰“气象”。将二者立为“诗之法”,体现了严羽审美文化取向中自我提升和自我超越的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