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运宝 《决策》2012,(4):31-33
3月初春,皖北平原上的阵阵晚风仍然略带寒意.张亚洲站在土地流转后的麦地田埂上,把用标准A4纸打印的《十年以后谁来种地》拿给本刊记者.从这份材料上看,定稿时间是2012年2月19日. 宿州市埇桥区时村镇植保协会会长、濉河村村主任张亚洲说话声音洪亮,站在他的小麦地头,张亚洲把自己日思夜想的一个大问题一谁来种田、如何种田,重复了许多遍,并一再强调要把他写的材料看完. 这称得上是一位中国普通农民的"忧思录",他的背后是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业兼业化的严峻现实.因此,怎样找到一条农业经济发展的新道路,像张亚洲这样发自最基层的声音,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汪名旵 《决策》2001,(8):24-26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农民最根本的生产资料,是农民的生活之源与致富之源.可如今,有不少的农民对土地已不再重视.梅雨时节,江淮之间绿油油的稻田之间夹杂的片片杂草丛生的农田明示着农村土地抛荒现象的大量出现.是什么原因使农民抛弃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土地抛荒的出现给农民带来的是福音或是噩梦?应如何正确看待这一现象?记者近日分别走访了安徽省有关部门及地区,针对农村土地抛荒现象进行了调查,试图廊清笼罩在这一现象上的层层迷雾.  相似文献   

3.
今年江西免征农业税,延续了几千年的“皇粮国税”没有了,农民想都不敢想的事终于实现了。没有税费的土地成了农民的聚财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出现了争田种、抢地耕的现象。前几年被外出务工者抛荒的田地,如今已成了农民争抢的香饽饽,可谓“四海无闲田”,有力地保障了粮食安全。但是欣喜之余,笔者认为有两种现象值得我们关注:一是外出务工者纷纷回乡种田,二是农民高价向外出务工者买田种。仔细分析一下,这种抢地种现象从根本上讲并不利于农民增收,不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首先,从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转移农民、减少农民是解决“三…  相似文献   

4.
孙奇胜 《决策》2016,(4):60-61
山东"3公里土地托管圈"的土地托管服务模式,开辟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新路径。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如今,这已成为一道亟待破解的新"三农"问题。作为农业和人口大省,山东58%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农业从业人员中50岁以上的比重超过40%,面临的种地困局更加突出。在这种背景下,近年来,山东省探索"3公里土地托管圈"的土地托管服务模式,把分散的土地经营主体通过服务联结起来,对一些外出务工或劳力不足的农户,实施"保姆式"、"菜单  相似文献   

5.
《领导决策信息》2013,(47):13-13
21世纪谁来种地是困扰中国农业的最大问题。《农民日报》11月11日头版头条刊发调查发现,四川崇州市的“1+4”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让农村精壮劳动力对种地展现出巨大热情。  相似文献   

6.
贺雪峰 《决策》2013,(7):18
当前农村出现了季节性抛荒,即部分可以种双季的耕地只种了单季作物。这正说明中国农业的潜力很大,是好事。农地抛荒,本不是一个新话题。2000年前后,因农业税负担很重,各地相继出现大面积的抛荒。到了农村税费改革并最终取消农业税以后,因为不再有农民负担,而且国家还给农民以各种补贴,之前因为负担太重而抛荒的农民陆续回村,以要回自己的承包地。由此,  相似文献   

7.
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农民转户进城的最大阻力依然是土地问题.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现行城乡土地制度的二元模式成为横亘在城乡统筹发展和重庆户籍制度改革进程中的障碍.作为农村最主要的财产--土地,其产权主体模糊.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保留"三件衣裳",实行有偿退地等"新政"是对我国现行土地制度的一次创新和突破.农户不愿放弃土地的最大担心是社会保障和土地退出机制的不完善.加快立法,明晰农村土地产权界限,完善农村土地的市场化配置机制,显化农村土地资产价值,完善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地权的困境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中国农民对土地的爱恋是怎么说也不过分的 ,他们把土地当作命根子。但现在的问题似乎是农民想离开土地 ,他们对土地的感情越来越疏远。他们对土地粗放耕作 ,甚至造成大量良田荒芜。湖北省广水市杨寨镇刘畈村的个别村民小组有一半以上农户举家离开农村 ,数年不归。他们的责任田有的被其他农户以低价承包 ,有的干脆抛荒。[1]从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把土地承包给农民耕种 ,这是共产党最为自豪的仁政。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陈锡文把家庭承包经营看作是农村改革“伟大成就”之一。[2]原中央政研…  相似文献   

9.
《领导决策信息》2014,(26):11-11
时下最流行的电子商务进驻了安徽湖村,当地农民要做的是通过网络,将村里的土地经营权出租给来自全国各地的“土豪”。虽然负责耕作的一些村民并不知道什么是电子商务,甚至不知道网络是什么,但他们可以确定,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城里人不但给了租金,还雇佣他们种地。从目前来看,村民与土地“买家”能双赢,而电商受困于冷链运输预计小亏。  相似文献   

10.
征地补偿费该给谁?或者是谁有资格获得征地补偿费?这似乎不是一个问题。是的,国家征收了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理应对农民进行补偿。这是失地农民的想法,同时也是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但这是不是意味着农民就是唯一的征收补偿对象呢?事实上并不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11.
征地补偿费该给谁?或者是谁有资格获得征地补偿费?这似乎不是一个问题。是的,国家征收了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理应对农民进行补偿。这是失地农民的想法,同时也是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  相似文献   

12.
从耕地抛荒谈农业土地证券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从分析导致农村土地抛荒因素以及我国土地所有制度的局限性,并结合新型的金融投融资模式--证券化入手,探讨了如何整治土地资源浪费这一顽疾,寻求新形势下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正推荐度指数把土地交给爱种地、能种好地的农民,这不光是黑龙江的选择。在上海松江,眼看着土地成为新的摇钱树,农民都铆足了劲要抢着种。不是本村村民的不行,没一点务农经验的不行;工作不辞、三心二意的不行;品行不好,好吃懒做得不行……就在这些苛刻的条  相似文献   

14.
城市倾向制度下的农村社保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不平衡的城乡社会保障 收入差距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讨论谁 的收入高了,谁的收入低了;讨论如果收入差距太大会带 来什么后果;等等。但我以为,一种最应该引起关注的差 距,却似乎被忽视了,这就是城乡之间在社会保障方面的 差距。 前些年,我到过东北的一个村子。在一户农民家里,农 民说村里让交了养老保险费,说老了后给返还,或者说给养 老。前些日子村里来人,我问起这事。村里来的人告诉我,这 钱还没影呢,交的钱也不知哪去了。我问养老怎么办,村里 来的人说,靠儿子呗,谁还指着什么养老保险呀。 我心里颇不是滋味。我知道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取得了不小的进展。用官方的话说,我们已初步建立起了新 型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社会保险制度的整体框架。但我觉  相似文献   

15.
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妥善解决甘肃失地农民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对农民而言具有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的双重功能,农民一旦失地,有的会立即变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人群。随着土地保障功能的弱化和消失,他们的生产、生活和就业等方面面临着许多难题。本文把农村社会保障当成系统的整体来讨论如何对它进行改革,提出农村改革的只能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分类保障,循序渐进,逐步完善,走城乡整合之路,最终实现"国民皆保障"。  相似文献   

16.
《领导文萃》2009,(16):7-7
北京宣布新的规定,向农民作出有效保证,将会按照“标准化”的仲裁程序使他们的土地权得到尊重。这就等于明确指出.农村骚动仍然是一个严重问题。中国农村的这个问题并不是没有好的立法造成的.而是执行不力造成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起草的研究报告保守估计,在过去十年间,地方官员非法没收土地的案例超过了4000万起,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周边大量农民的土地被征用,农民失去了土地保障;进而传统的以"家庭养老、土地养老"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模式受到冲击,其结果必然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因此,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成为农村社会保障所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8.
谁来当农民     
策划人语"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后,将来这个地谁来种,怎么种好?""你提出了一个大问题。不少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了,分散的土地必然要有人进行规模经。农业机械化是必然趋势。……这两条都需要提高农村的公共服务能力。农民少了,恰恰需加强公共服务。要办好农业技术学校,让有文化的年轻一代来补充农业劳动力,做新一代农。这是值得各级领导深思的一件大事"。问者是一位普通农技师,答者为国务院总理。这是3月18日,全国"两会"后的第一个周人民图片  相似文献   

19.
通过从分析导致农村土地抛荒因素以及我国土地所有制度的局限性,并结合新型的金融投融资模式——证券化入手,探讨了如何整治土地资源浪费这一顽疾,寻求新形势下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人去楼空”,这是目前广大农村呈现出来的一个不争事实。一方面,大量的青壮年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留下来的大多是妇女、儿童、老人,种地便多数由留守的妇女和老年人来承担,也有一部分人家的土地流转出去,自己不再种地;另一方面,外出打工者挣到钱后,首要的任务就是翻新旧房,大部分是在旧宅外再新建住房,而且装修豪华上档次,但因为常年在外打工不居住,致使“空楼”四处可见。这两年,新型农村社区一个个拔地而起,但因缺少规划,加之没有产业支撑,入住率也不是很乐观。
  未来,谁来种地?未来,谁还住在农村?对此,有人说这是城镇化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尤其是随着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这些问题都将不是问题,大可不必杞人忧天。
  诚然,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些地方确实也在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方面做得比较好。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不能脱离实际,片面追求超大规模经营,盲目崇拜国外的大规模农场,要充分认识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因此,必须面对现实,认真审视当前“人去楼空”的现象,以一种与时俱进的规划理念和发展手段来应对,至少可以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
  无疑,城镇化将是最有效、最全面,也是最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方向的途径。但在具体的执行上,一定要统筹规划,努力把城镇化与二产、三产相容共生,一体化推进,尤其是要与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起来。唯此,才能真正让农村不再大唱“空城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