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很高兴能跟这么多同学在一起交流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我是学西方哲学的,因此对西方精神的问题有自己长期的思考。今天要讲的,主要是西方伦理精神以及它对于我们今天的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辜鸿铭因政治观点保守,与时代格格不入而遭人遗忘.但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重新思考辜鸿铭的思想,我们可以发现他的独到贡献.辜鸿铭最早探究"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他主张采纳西方文化的拓展精神和进步理念,走出一条基于传统、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之路.在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上,他创造性地研究国学,使国学走出故道,进入世界性文化大背景之下.他创立"中国学"及述译中国典籍,使西方学者能真正理解中国文化的真精神.辜鸿铭是一位积极的文化建设者.  相似文献   

3.
德国学者马克思·韦伯(1864—1920年)是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是精神现象与社会经济的关系问题.华裔学者余英时先生说过:“韦伯在今天西方的社会科学界和史学界,显然是处于中心的地位.在近代西方哲学上,哲学家中有人向康德立异,也有人和他同调,但决没有人能完全不理会他的学说,今天韦伯的情况,和康德十分相似.”(转引自《学术生涯与政治生涯》,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8年版第131页)为了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1911年,韦伯开始撰写多卷本大部头著作《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试图从东西方文化比较的角度,探究近现代资本主义为什么只在西方诞生.由于当时人们通常都把市场体制看成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所以,韦伯在这里实际是试图从东西方文化比较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西方出现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东方却未能如此.在著述中,韦伯不仅仔细研究了西方宗教伦理与市场经济形成的关系,而且还仔细地比较了东方宗教伦理与西方的巨大差异,并用这种差异来说明东方未能形成市场经济的根源.其中,作为西方仔细研究中国儒家和道教文化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韦伯提出,中国近现代之所以未能像西方那样形成市场经济,根本原因在于缺乏西方加尔文教那样的禁欲主义经济伦理,据说,中国“儒教”根本没有艰苦勤劳的经  相似文献   

4.
近代个人主义的兴起及其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个人主义是西方自由主义理论的基础和逻辑出发点.个人主义不是个体的反思性主体意识,而是对个体与群体关系的反思.个人主义最早的思想渊源是斯多葛主义.基督教为西方近代个人主义提供了最充沛的精神和思想资源,宗教改革则是关键的一跃.西方近代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意义上的个人主义,是以权利观念为核心的制度化的政治个人主义,是在反对整体专断权力的意义上来给自己定位的.  相似文献   

5.
毛亦农 《云梦学刊》2002,23(6):76-77
在东西方文化交汇日趋频繁的今天,西洋水彩画和传统中国画,在艺术语言、艺术精神、审美意识等方面一定程度上互渗互融,形成了多元发展,共存互补的新局面。这是东西方绘画艺术上的进步。  相似文献   

6.
中国艺术精神的本质特征究竟是什么?中国艺术是不是一种完备的、足以和西方艺术比肩而立的表达方式?如果是,其最根本的特质何在?对这些问题,历来是有不同看法的.如果说,今天的大多数学者都已抛弃了西方中心论观点和以西方价值论与思维方式作为标准去比量、套用中国文化与艺术、从而认为中国文化一无足取的民族虚无主义立场和方法,都已承认中国文化是一种不同于西方文化的独特文化、中国艺术有其不同于西方艺术的独特魅力,那么,在中国艺术的根本特质与独特魅力究竟是什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知识转型与知识分子危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后现代知识境况与知识分子危机 知识分子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贫困、孱弱和尴尬。知识分子发现知识的疯狂增长使自己不再成为掌握知识的人,而日益成为被知识所拿握的人。他已经从博学之士成为一个狭窄领域内的“专”家,并因自己处身于物质增长而精神贫困的商品文化时代而饱尝失落感。 事实上,西方后现代哲人早在八十年代初期就已经注意到精神文化的崩溃和知识分子的漂泊无定感。法国思想家让一弗·利奥塔德指出,1968年“五月风暴”成为知识分子角色转型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快速发展并没有得到世界,尤其是西方大国的普遍认同,这固然有历史和现实的状况造成的西方国家的偏见,然而,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看,中国可以用自己的行为主动塑造国家形象,尤其在危机发生时.中国政府在此次"512"地震危机管理中,表现出的以人为本理念和快速反应,整个社会表现出的同心协力和爱国主义情怀,这些都有利于提升国家的对外形象.  相似文献   

9.
贵族精神是西方政治法律传统中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现代公民社会是现代社会发展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经历了古典时代的公民政治、中世纪的等级社会和转折时期的文明化之后,西方传统中的贵族精神已经内化为西方政治文化的主流传统之一.在现代政治条件下,作为贵族精神文化传统合理内核的公共精神、参与意识、道德担当等有助于公民社会的成长发育.  相似文献   

10.
理性和自由是近代西方社会理论与时代的精神精华,康德作为一代哲人构筑了自己庞大的批判哲学体系,用理性的力量为人类的自由找到了根基.本文将着重从康德的道德哲学角度分析他对理性与自由的阐发,揭示他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初,西方精神界对主张和谐虚静、自然无为的道家思想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其文化背景源自西方文化危机的一种精神救赎.老庄哲学经典,特别是老子的<道德经>被西方大量译介,成为当时沟通东西方的精神桥梁.期间,西传的道家思想为不少思想家、文学家所接受,为西方提供了克服精神危机的文化甘泉.这种文化接受,可看作一种浪漫的误读.  相似文献   

12.
刘宝村 《天府新论》2005,(4):102-106
作为西方现代社会内在特征的工具理性,与西方传统的理性精神在实质上是一脉相承的.西方早期理性萌芽时期的自然社会环境确立了它最初的发展趋势,近代启蒙理性则让它重新焕发了生机.人类行为手段和最终目的的分离、生活知识和经验的数学化,这两者即是现代工具理性得以形成的基础,同时也成为其内在精神的最集中反映.这在西方传统文化精神中都可找到其端倪.  相似文献   

13.
赵林  周玄毅 《学术月刊》2015,(4):171-176
赵老师,您好!您早年是学西方哲学出身,但是近十多年来,您的学术研究方向主要定位在基督教思想史和西方文化方面,您能谈谈自己是如何从传统意义的西方哲学研究转向这些新领域的吗?我们这一代人,由于受青年时代的精神氛围的影响,很多人都对哲学感兴趣。在20世纪70、80年代,在较为浓郁的政治意识形态氛围中,年轻人谈论哲学是一件很时髦的事情,就像今天的年轻人喜欢谈论影视明星、网  相似文献   

14.
本世纪的西方美学经历了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然后再从形而下的经验描述到更高层次的哲学思辨的历程.它经受过今日科学思潮的洗礼,接受了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检验.今天,西方美学大有与带浓厚哲学气息的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融为一体的趋势,因此,这种美学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学,正如艺术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一样.它已经成为一种完全开放的领域,进入一种永恒的非完成态,充满否定、反叛和怀疑精神.本世纪西方美学大体可分为两个时期,即现代主义期和后现代主义期.前者约流行于本世纪初至本世纪六、七十年代,后者流行于七、八十年代.现代美学形成于西方工业化时期.这一时期,城市急剧扩大,乡村  相似文献   

15.
张荫桓是中国近代著名外交家,在担任驻外公使期间,他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认真考察西方文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识,他详细撰写的出使日记,是国人了解西方的宝贵资料.在晚清时期出使西方的官员中,张荫恒通过自己对西方文明的观察得出了自己的认识,这些认识对当时国人关于西方世界的认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所谓文化安全,其基本内涵是指作为国家主权组成部分的文化主权和文化尊严神圣不可侵犯,个性化的文化传统和文化选择应该而且必须得到尊重.全球化的进程中始终伴随着文化渗透、价值变迁、制度转移等现象,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对我国文化安全带来强烈的冲击和挑战.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需要强化自己的主体文化和国家精神,守望好自己的文化疆域,维护好自己的文化安全,才能在融入世界中不迷失自己.  相似文献   

17.
在漫长的历史行进中,中华民族逐步构建了自己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与文化传统共生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中华民族精神有很强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在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现代人格的铸建中,具有很大的扬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铁人精神常态化的观点,认为大庆作为一座城市有着自己的文化特色,铁人精神在大庆文化发展、城市文化形成以及促进大庆人文精神的养成都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指出铁人精神常态化的意义,以及铁人精神常态化在大庆城市文化中的作用、对于石油企业文化的影响力以及其在石油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并对铁人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和升华,实现其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突出铁人精神的精神本质,以铁人精神的精神内涵为主线,从东西方不同的视角挖掘铁人精神对大庆人文精神养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萨义德的《东方学》对文化霸权进行了批判.历史上的中国形象一直以来受到西方权力话语的支配,而在全球化的今天,隐伏的东方学依然对中国的国际形象产生着负面影响.中国应该掌握话语的主动权,书写自己的文化身份,但这并不意味着诉诸于民族主义、大中华主义等.中国应直面自己的现实问题,构建一套合适的话语体系,在文化多元并存的基础上,塑造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身份,达致“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20.
和谐教育:概念的流变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在西方的历史上还是在中国的历史上,和谐教育的理念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这并不是说,以今天的标准建构的和谐教育的思想体系在中西方古代的历史上就完整地出现了,而是说我们今天所标示的和谐教育思想体系中的许多主张都可以在中西方古代思想家们的相关表述中找到.这些中西方古代先贤的卓越表述以及与之相关的教育实践构成了我们今天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框架下构建和谐教育的基础、动力以及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