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郭楚江  周健 《广西社会科学》2005,(6):167-168,178
类推造词法是新词语产生的重要方式之一,对现代汉语词义的变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从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情感色彩三个角度分析了类推法对词义变化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方言词语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它的色彩意义上,即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鲜明的形象色彩、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和亲切自然的口语语体色彩。这些色彩意义赋予了黑龙江方言词汇更为丰富、生动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词义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作为研究古汉语词义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古代汉语中的词义感染是指两个词原本各有其义,由于经常连用而发生感染,一个词获得另一个词的意义,同时自身意义弱化、消失。分析《现代汉语词典》(2008年第五版)中收集的语料,现代汉语词素义的"感染",是指一个词素有了整个组合体(词)的意义,实际上是一种简称替代。分析词素义感染和造词、双音化以及词义存在着的隐藏的关系,可以梳理现代汉语词素义的感染形成。  相似文献   

4.
当代汉语新义词的词义演变模式在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三个方面都有不同表现.词汇意义方面,转移和扩大所占比重很大,缩小和虚化的情形很少;语法意义方面,转类情形最多,实义词素副词化、虚词新义现象较少但值得关注;色彩意义方面,色彩转移数量可观,种类也最多,弱化只显现在部分词语身上.  相似文献   

5.
B0T作为语气词在俄语口语、笔语中是非常活跃的,而且是一个多义型的语气词.它赋予词和句子复杂的语气和丰富的感情色彩,使语言更加简洁生动、活泼自然.本文从12个方面对语气词B0T的词汇意义、使用场合和翻译方法等进行分析,对每一种用法尽量做到全面准确的描述,并力求给予贴切适用的释义.  相似文献   

6.
词义的变化过程实质上就是依赖词汇的基本意义向其它意义游动的过程。从主观语用的角度分析制约词义变化的语言外机制。在主观语用因素的作用下词汇单位的内隐意义被激活,实现了由词语的静态基本意义向动态的主观语用意义的游动,完成了词义的转换。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汉语文化语境中,"奢侈"是一个感情色彩鲜明的贬义词.但近年来,"奢侈"一词在交际或传播场合出现了一些褒义用法,其"变性"是自身词义扩展的结果.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消费心理作用下,"奢侈"的贬义色彩不会消失,而是会成为一个集褒贬两种感情色彩于一身的"两性词".  相似文献   

8.
语词意义的本质和逻辑结构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词的意义 (“词义”)是语词符号所承载的语言共同体关于对象的观念信息 ,包括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物性词义和物性照应性词义。语词 ,既有客观意义又有主观意义 ,既有形式意义又有内容意义 ;本质上 ,词义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西方语言哲学关于词义本质的理解往往失之片面。词义由概念义、意象义、色彩义三部分构成。概念义不等于“科学概念”或所谓的“概念 (词项 )的内涵”。意象义是一种基本义、理性义。在语用世界 ,概念义、意象义、色彩义在整个词义结构中的地位 (比重 )会因语词使用者、解释者的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9.
色彩意义演变发展的语言诱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振兰 《文史哲》2003,(5):109-113
色彩意义是包含了诸多色彩类聚的词义内容 ,致使其演变发展的语言内部原因也因此呈现复杂化、多元性特点。语言系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词义系统的发展、不同色彩意义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造词法、构词法、构形法的逐渐丰富等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语言要素都程度不同地构成色彩意义历史发展的致变因素。  相似文献   

10.
词义的演变从语言产生之日起从未停止,但词义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文章从英语词汇学的角度探讨了当代流行词语词义的演变模式及其发展趋势.当代流行词语词义演变主要遵循了辐射型和连锁型两种模式,从词的词汇意义看,主要有词义的扩大与缩小、词义的上升与下降、词义的重构等几种变化趋势.从词的语法意义看,当代流行词语词义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词性变化多,语法功能增强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由20世纪进入21世纪,随着商品经济潮的日趋汹涌高涨,诗歌中存在着的意义危机也日趋严重。可以说,新世纪诗歌中表现出的种种困惑、焦虑、孤独、痛苦和不安,都与意义危机的  相似文献   

12.
意义与实在     
杨国荣 《社会科学》2008,1(4):125-132
以世界的敞开与变革为前提,对象的自在性逐渐被扬弃,本然之在开始获得现实性的品格;与之相联系的是从"天之天"(本然之在)到"人之天"(人化之在)的转换,后者以价值意义的生成为其深沉的内涵.通过赋予"天之天"以现实的品格与价值的形态,本然世界体同时展现为意义世界.在知、行活动的历史展开中,这一过程既表现为以心、物、理的彼此互动为内涵,又以"自在"之维与"为我"之维的统一为指向.  相似文献   

13.
贾可春 《中州学刊》2007,(5):151-154
与古典经验论哲学不同,罗素主要在语言—实在的二维框架内探讨词的意义问题。于此罗素严格区分了两个问题,即什么是意义及什么构成了意义。在罗素看来,词的意义是其所指,而构成意义的东西则是某种作为因果律的关系。罗素指出,词并不直接拥有意义,因为词意指意象,而意象才意指作为意义的外部实在。在罗素哲学中,语言与经验的关系极其重要,词的意义的理解的必要标准是亲知,而且意义本身及对意义的理解都以对象的存在为条件。从哲学史上看,罗素的指称论解决了观念论的困难,为语言哲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方向,但仍未摆脱心理主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意义与指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语言哲学的研究中,指称论是一种流传甚广的意义理论。意义与指称的关系相当复杂,它不仅涉及指称与实在的关系问题,而且还涉及意义与实在的关系问题。强调指称与意义一致性的人往往将指称理论等同于意义理论,主张所谓的意义指称论;强调指称与意义有区别的人则反对在名称与对象之间寻求——对应的关系,主张意义的非指称论。尽管如此,意义与指称关系的复杂性并不是指称论和非指称论所能完全概括的,应该加以综合性地思考,才有可能依照它们关系的本来面目认识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15.
刘泓 《东南学术》2006,(6):176-181
本文从我国广告的发展现状出发,总结了广告意义系统生产与传播的结构转型--从符号象征层面的"意义转移"向社会功能层面的"意义依附"的转向,分析了"意义依附"所蕴含的风险性,进而提出进行广告社会学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思考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形而上学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形而上学的含义出发 ,分析了几种形而上学的界说 ,从历史的角度说明了反对、拒斥形而上学的过程与意义。对近年来新的形而上学的复兴、一些人对形而上学的召唤作了剖析 ,指出了任何作为哲学含义的形而上学都必须从一定的假定出发进行建构  相似文献   

17.
儒学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果我们以儒家的"合天人"(天人合一)的观念来为解决"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提供某些思想资源,以"同人我"(人我合一)的观念来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那么我们可以用"一内外"(身心合一)来调节自我身心内外的矛盾.现代社会,由于种种内外的压力,特别是人们无止境地追求感官之享受,致使身心失调,人格分裂.由于心理的不平衡引起精神失常、酗酒、杀人、自杀等等,造成了自我身心的扭曲,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病,而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宁,其原因正在于道德沦丧,致使人失去了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对这样一种情况,许多有见识的学者都为此提出救治的理论和策略.从中国传统文化看,可以说儒家对人的身心道德修养和人格培育给以特别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是一个利益多元化和权利本位的社会 ,作为解决利益冲突的诉讼程序的理念必然要以权利作为前提 ,诉讼程序的制度架构应围绕社会主体的权利来设计。而利益多元化不仅表现为经济利益的多元化 ,而且也表现为政治利益的多元化。以权利为本位的诉讼程序也就必然是对利益多元化的现状作出的回应。因而诉讼程序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民主的色彩  相似文献   

19.
格赖斯构造了一个从说话者的意向到话语意义,再由话语意义到语句意义这样一种非循环的关于语句意义的理论说明。塞尔对格赖斯的观点做了两点修正,其一是把格赖斯关于意义的说明中的效果限制为以言行事的效果;其二是强调规则和惯例在意义说明中的作用。作者认为,塞尔对格赖斯观点的第一条修正是不成立的,第二条修正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并从总体上对意义的交流意向论作了简要的评论。  相似文献   

20.
杨国荣 《文史哲》2004,1(6):115-124
以理想的实现为指向,自由既涉及对象世界,也关联着人自身,对象世界的存在与人自身之"在"、人与世界关系的肯定性与否定性、实然与应然在走向自由的过程中相即而非相分。作为自由的主体,人更多地体现了整体的品格;自由与自因、作为整体的"我"与行为之因的重合,则使人的自由与因果制约扬弃了外在的紧张而呈现出内在的相容性。以"必需"和"外在目的"的扬弃为前提,人向自身的回归与人的自我实现、潜能的全面发展与人格之境的提升赋予自由的历程以价值的内容。作为人的历史走向与价值目标,自由体现了存在的多重维度和丰富意蕴,展示了存在与价值、世界之"在"与人之"在"的统一,并从实践的层面,彰显了存在的具体性、真实性。可以看到,正是在以上方面,自由展示了其形而上的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