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读书,是人们取得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要读书,即须了解书的情况,掌握读书的要领。在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书刊资料中,一个治学者欲能抓住要领,以有限的时间取得较好的读书效果,就必须懂得一点目录学知识和依靠图书目录的指引。清代学者张之洞说:“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①著名史学家、教育家陈垣,在谈到自己的治学经验时也曾指出,读书要“从目录学入手”。他说:“肖何入关,先收秦图籍,为的是可以了解其关梁阨塞,户口钱粮等。我们作学问也应如此,先要知道这  相似文献   

2.
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在80余年的读书生涯中,把自己的读书经验归纳为12个字,即: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精其选:书海无涯,人生却有限。冯友兰把该读的书分为精读、泛读、翻阅三类。既有反复阅读“一一寻究,得其要领”的精读书作为学业的基础,又有“观其大略”的略读书作为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的材料,还有随手翻阅撷取营养的翻阅书。精其选,就意味着讲求效益。解其言:就是要读懂文字,扫清入门字词障碍。文字是桥梁,要达知识的彼岸,非过这一关不可。知其意:就是要深入钻研,领会书中的意味。“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书要探求“弦外…  相似文献   

3.
从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做到“知、精、活、实”四个字。所谓“知”,即教师要知“大纲”,知教材,知学生,这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所谓“精”,即精心钻研课文,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确定教学目的,讲授内容要精确;所谓“活”,即课堂教学方法要灵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思维,  相似文献   

4.
张之洞在《书目答问》的开篇道就说:“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古籍由于传世久远,常常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误,如脱文、上下文颠倒、注疏混入正文、人地名讹误等等,这就要求我们阅读古书时要格外细心,以免被古人所骗,另外还要善于选择好的版本,仔细校勘,方不致以讹传讹,白费力气.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著述甚富,所作《老学庵笔记》,多记作者亲历、亲见、亲闻之事,内容丰富,很有参考价值,由于流传日久,版本众多,难免鱼鲁亥豕、莫知所从.中华书局标点本是参校各本而整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荀子思维方式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思维直觉性是其思维方式中的重要特征,现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直观体验:“天官意物” 世界是否可以认识?这是任何哲学必须首先问答的问题。荀子明确地回答:“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承认并肯定人具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客观事物也有被认识的“理”,即规律。人之所以能够认识客观事物,就在于“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所以能之在人者谓之能。能有所合谓之能。”指人的主观认识能力与客观对象相接触就出现认识与智慧,形成了人的主  相似文献   

6.
投石 《全唐诗外编》载李郢《试日上主司侍郎》诗:“线不因针何处入,水难投石古来知。” 其中“投石”甚难解。照字面义,“投石”即扔石头,“水难投石”可理解为两种意思:一是水中难扔石头。可是水中扔石甚易,不可谓“难”。二是水难朝石扔。可是水朝任何东西扔都难,何以偏言朝石头扔?由此,知“投石”必别有义解。今按,  相似文献   

7.
晚唐司空图论诗名著《诗品》对后世影响颇大。清代乾嘉诗坛泰斗袁枚(1716—1797)甚赞赏之,“而惜其只标妙境,未写苦心”(《续诗品》小序),故又写《续诗品》;采用其四言十二句之形式,变体貌诗之风格意境二十四品为揭示诗歌创作论旨三十二品,同样具有较高的价值。《续诗品》所论范围甚广。这里选其论及诗人创作态度的《知难》《藏拙》《勇改》《求友》之四品,分别试作评说,以求教于读者。一《知难》评说《知难》强调诗人应充分认识创作之艰难而采取严肃、慎重的态度并付出苦功。此诗与《情思》篇相关。“精思”是“知难”的体现之一,而“知难”是“精思”的前提。常言道:骄兵必败。诗歌创作者亦然。“赵括小儿,兵乃易用”二句,即以《史记·廉颇蔺相如传》所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以轻率态度对待用兵之危事,而终在长平之战  相似文献   

8.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何句读,如何释解,古之先哲多从义理出发,其语焉不详,今学者又多不得其要领,或望文生义、为己所用;或断章取义、任意发挥。“四人帮”时期,更是简单理解为孔子专制政治的愚民政策,大加批判。我们吸纳先哲义理之说,加之现代语法指示,又证以郭店楚简,求得真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译文:“(治民之道就是治民者)应使百姓遵从正道(而行),不应使百姓知道天道(是什么)。”进而引迪我们对其哲理内涵、心理内涵、教育教学方法思考。  相似文献   

9.
太阳之子     
流沙河 《社区》2013,(23):7-7
今称太阳古称日。古人说日是“太阳之精”。甲骨文日字不圆,弧线不好刻,多作方形、菱形甚至五角形。到金文始有圆日。日中有圆点,太阳黑子也,风沙天肉眼能看见,所以《汉书》记载日中“有黑气大如钱”。太阳与地平线结合,孳生出旦。金文旦字日下有大气折射形成的虚像,知先民观察之精细。  相似文献   

10.
北宋哲学家、思想家张载“俯而读,仰而思”,废寝忘食,精思力行,创立关学学派,在经典阅读方面形成了系统的方法论。张载强调读书要培养兴趣,也要立志,入门要打好基础,有疑而读、熟读精思、贵有心得、博而能精、融会贯通,也要保持心静,与朋友切磋,做到知而能行。正确看待张载经典阅读的正统性局限,吸取其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禅宗文化追求“物之精也”的直觉与意念性言说,蕴含“不立文字,直指本心”的禅意静思和悟化“无知之知”、“无言之言”的精神皈依。为此,禅宗哲学崇尚诗禅兼具的“悟”的思维范式、诗境营造和欣赏体征以及由此所带来的生命情韵。  相似文献   

12.
“精”中选“精”,“专”中有“味”,“资”中有“智”,“秀”中有“秀”。各项专题活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1号工程”和工业发展“12345”工程,进行了精心策划和组织,无疑是本届轻博会的鲜艳亮点。  相似文献   

13.
郭店儒简非常重视“命”,主张人们要知命。要知命首先就得“知天、知人、知道”,“知天、知人”就是要“明于天人之分”.“知道”主要是了解“人道”。其次要知命还得“知博”,“知博”就要博学于礼。最后知命要“无必”,即不固执。知命的目的是“知行”,要知行首先就得按礼的要求行事,其次还得明于天人之分,最后还要有智慧。知命的主要途径是“反己”,反己还要具备“闻道”、“知本”和“恒心、恒志”等条件。  相似文献   

14.
《中庸》所谓“道问学”乃是经典诠释学问题。“尊德性”是《中庸》经典诠释学思想的宗旨,即在经典诠释中“诚身”。因此,“尊德性而道问学”乃是《中庸》经典诠释学思想的总纲,即通过“道问学”来实现“尊德性”的目标。(一)“尊德性”宗旨的要领,是“隐恶扬善”并“择善固执”。(二)“道问学”就是在经典诠释中“致知”,具体展开为:1.“尽精微”(学、问、思、辨)以“道中庸”,意指经典本义的理解。2.“温故而知新”,意指经典新义的生成。不仅如此,这里还涉及诠释者的自我主体性的更新,因而具有前主体性的存在论意义。3.徵万事以证经义,意指经典意义的证明。(三)“敦厚以崇礼”则是《中庸》经典诠释学思想的旨归,意在“鉴往而知来”,指引未来的制度建构。作为诠释宗旨,“尊德性”是其“内圣”方面,“鉴往而知来”是其“外王”方面。  相似文献   

15.
卢卡奇早期提出的“自然”概念指出:在任何社会发展阶段,自然的形式,内容、范围和它的客观性都受相应的社会条件、人与自然的关系所制约,人们对任何时期自然的考察都是基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是一种社会现象,不能撇开人的主体性和社会活动去讲座自然界本身的运动发展规律.卢卡奇的“自然”要领一方面贴近马克思的“历史的自然”思想,蕴涵着抵制自然主义历史观的态度,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某种客观主义倾向有清醒认识,包含着一定的真知灼见:另一方面,又偏离了马克思的“自然的历史”思想,否定了自然的优先性,用历史观淹没了自然观,对自然辩证法的完全否定也失之片面,充满了许多发悖谬.我们必须以马克思的“自然——历史”思想为尺度,正确理解卢卡奇的“自然”概念.  相似文献   

16.
《史记·李将军列传》“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一句中,“知”的词义即是“知道”,这是“知”的古义,也是一直沿用至今的意义。那种认为“知”古义只是“深知、熟知”或“了解”,“知”的今义才是“知道”的认识,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17.
张景 《社区》2011,(2):55-55
这里所说的人类的“五知”。是指在人生旅途中“知欲、知进、知足、知止、知退”的五种境界或五个层次。一、知欲。想要或我要,这是人的本能,不仅婴儿、白痴有,甚至连动物都有,并且欲望是无限的,  相似文献   

18.
广州蚌湖话的止摄开口字,精庄组与知章组的声韵母皆存在对立,精庄组声母为[ts tshs],韵母为[ei];知章组声母为[t∫ t∫ h∫],韵母为[i]。蚌湖话止摄开口字"精庄:知章"的分立模式是一种存古现象。  相似文献   

19.
熊十力区分了哲学与科学,在此基础上,严辨哲学之知与科学之知。他认为两者分属不同的层次,哲学之知属于“性智”,科学之知属于“量智”。“性智”是对宇宙人生本体的认识,“量智”是对功用的认识。在为学上,熊十力认为思维的方法、建构与人的道德修养有密切关系,他强调思维与修养的交互作用与统合,也即所谓“思修交尽”。  相似文献   

20.
服用枸杞以延年益寿,可 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方法 之一。“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 一勺可延龄。”这是唐代诗人 刘禹锡歌咏枸杞功能的诗 句。枸杞,又名“却老子”,顾名 思义,它有延缓衰老的作用。 《太平圣惠方》书中载了一 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有一使者 去西河办事,路遇一青年妇女 正责打一个八九十岁的老人。 使者深感气愤,问女子:“这老 者是你何人?”女子说:“是我孙 子。”使者又问:“为何打他?”女 子道:“我家有良药,他不肯服 用,故而责打。”使者问:“你家 的药有几种,能否告诉我?”女 子答:“药有一种,春名天精,夏名长生草,秋名枸杞子,冬名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