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也谈虚概念     
围绕虚概念是不是概念、虚概念有无真假、虚概念是否有内涵和外延以及虚概念如何分类等问题展开讨论。在前人与时贤的成果之上 ,得出下列结论 :虚概念是概念 ;虚概念无所谓真假并且有内涵和外延 ;虚概念可以分为单独虚概念和普遍虚概念。  相似文献   

2.
北魏前期,诸王的封地为一种虚封。北魏国家对诸王的虚封地实行"以郡为国"。诸王的虚封郡可以是北魏实际设置的郡,也可以是统治区以外的郡以及西晋曾经设置的郡。北魏国家对诸王的虚封郡设太守进行治理。在封授诸王虚封地时,北魏国家有限制规定,诸王的虚封地不可以在京畿内,也不可以将诸王的出镇地作为虚封地,并且,对汉人诸王的虚封地实行籍贯回避。  相似文献   

3.
列子“贵虚”的人生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先圣先哲,中国哲学史上曾有过一种高度概括的说法,说,孔子贵仁、老子贵柔、墨子贵兼、列子贵虚等。魏晋时期注《列子》的张湛在《列子序》中也说,“列子其书大略明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我们该怎样理解列子的“虚”?“虚”同等于“无”吗?列子的“虚”与老庄的“虚无”有什么区别?据《列子·天瑞篇》记载:有人问列子,您干吗以虚为贵?列子说,既为虚,就无所谓贵贱;若心存贵贱,那就还不是虚。又说,要排除人为的名义,莫如保持清静,莫如保持虚默。因为恪守清静虚默,就掌握了道的所在;追求得失予取,就丧失了事物的本性。待事物的…  相似文献   

4.
论唐代物价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东升 《文史哲》2002,(5):134-138
虚估是以虚钱估物价 ,最初因乾元二年 (75 9)虚钱的初次产生而出现 ,又因宝应元年 (76 1)虚钱的消亡而不复存在 ;省估也是一种虚估 ,但它不是因虚钱而产生 ,而是由省估产生虚钱 ;省估因两税法实行后农民负担加重而在建中二年 (781)至贞元二年 (786 )间产生 ,因是各地征收虚估物的标准物价 ,也称中估 ,但不能称“省中估” ,现有文献中无此说法。省估虽然在减轻百姓负担方面的作用很有限 ,但因方便统治者做到“量出为入”而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5.
一《神思》是《文心雕龙》论创作的第一篇,该篇明显地受到当时流行的虚静说的影响。篇中说:“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①虚静对“文思”非常重要,要培养和酝酿文思,关键之一在于“虚静”。“文思”就是“神思”。因此,神思与虚静的关系非常密...  相似文献   

6.
虚气关系是张栽宇宙论哲学的核心命题,也是其整个哲学思想的基石。本文从张栽思想产生的文化背景出发,展现了北宋儒学面临的时代课题,揭示了张栽哲学的问题意识;由此深入文本分析了虚气关系的两个层面(即虚气之分与虚气之合);最后以张载哲学所解决的深层理论问题再次阐释了虚气关系的结构。  相似文献   

7.
虚概念与模糊思维的互补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虚概念的实质及有无内涵和外延的问题,在逻辑学界各抒己见,至今未有统一的认识。而能否对虚概念实质的正确理解,将会直接影响到对虚概念在逻辑学中的地位及其在模糊思维中的作用的正确认识。本着学术探讨的精神,本文试对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实质、特点及其在模糊思维中的作用等问题,提出个人肤浅的看法,以求教于诸位专家、学者。一、有悖于概念含义的一个逻辑误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逻辑特征,对这个特征能否正确理解,是我们正确认识虚概念的实质和作用等问题的逻辑前提。所以,要探索虚概念的实质和作用问题,首先就要从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入手。在逻辑学界对虚概念内涵和外延的争论主要有四种意见:一是认为虚概念只有内涵没有外延;二是相反的主张,认为虚概念只有外延,没有内涵;三是对上述两种意见持否定态度,认为虚概念既没有内涵也没  相似文献   

8.
简论虚概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所谓虚概念的问题,包括着一系列问题:什么是虚概念?鉴别一个概念是否为虚概念的标准是什么?虚概念是不是就是假概念?虚概念有没有外延、内涵?对于这样一些问题。目前在哲学界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正确地理解和说明这些问题,对于科学地揭示概念的实质,对于指导人们的实际思维,提高逻辑科学本身的研究水平,都是有一定意义的。一、从一种流行的看法说起所谓虚概念,一般逻辑书上也称之为零类概念,即外  相似文献   

9.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虚静"的含义及渊源问题,自古便颇多争议。很多人认为刘勰所讲"虚静"与《庄子》中的"虚静"在含义上有很大的差异。事实上,刘勰中的"虚静"与《庄子》中的"虚静"有很大的关系。首先,只有《庄子》中出现了"虚"和"静"连在一起"虚静"的情况。其次,用来说明刘勰"虚静"的"疏瀹五藏,澡雪精神"来自《庄子》。第三,庄子中的"虚静"有两种状态: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之时"形同槁木,心若死灰"的状态及庖丁解牛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的状态。这两种状态分别与刘勰"神思"的两个过程互相对应:搦翰之前"神思"的过程,搦翰时"神思"的过程。第四,《庄子》中达到"虚静"的一个重要条件是"顺物自然",这与刘勰对于为文时须遵循"自然之道"的要求是相合的。  相似文献   

10.
徐强 《山东社会科学》2023,(11):113-119+144
从实体到虚体的转换,是人从现实空间进入赛博空间的前提。然而,虚体指称的不是真正的主体,而是生命实体的新身份。它是身份虚体,而不是数字主体。对虚体身份特性而非主体特性的指认,恰恰是理解数字化生存的关键。由于数字技术的中介,人类借助虚体制造了新的身份景观,实现了数字化生存。同样,只有从虚体自反性地回归生命实体,在虚实相生的基础上完成人的新身份认同和生命主体的人文重构,个体才能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数字生活,塑造有责任的“数字人”。  相似文献   

11.
一对对恋人在喜结良缘之后,往往容易忽视一个重要的问题,这就是——新婚多虚,需要进补。 新婚多虚的“虚”,并非因病而生,而是由于蜜月伊始,性生活  相似文献   

12.
老子的道德哲学具有内敛性的一面,而“虚”德正是这种特性的集中体现。本文从形上本体之“道”与精神生命的角度契入,论述老子对道德之“虚”的界定、展现和修证。“虚”是对“道”状态的本体描述,是人的道德生活的应然状态,也是生命理想境界的超越追求。老子通过“盅”、“谷”、“海”等形象化象征来展现道德之“虚”的本质内涵;并通过“虚其心,实其腹”、“致虚极,守静笃”、“上德若谷”等修养功夫来涵养道德精神、通达大道。  相似文献   

13.
李渔所谓"实则实到底",是基于剧本写什么而提出的所谓"虚则虚到底",强调的是剧本选材如果是无所依凭即可发挥作家的创造性,大胆虚构。吴梅深得李渔作剧法之精义,沿用李渔"实则实到底,虚则虚到底"之说本身已说明他的见解与李渔此句之含义并无出入,所谓"揆情度理"之补充其实已在李渔精义包涵之中了。  相似文献   

14.
评虚静说     
在我国古代文论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创作观,即虚静说和发愤著书说。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理论,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作为对立面的虚静说,在某种意义上,又给发愤著书说以重要的补充,其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但近年来,批评界出现一种偏颇,似乎认为文学距离社会生活愈远就愈好,不少论者甚至把虚静视为文学创作至关重要的前题,而完全无视其对文学创作影响的消极作用,这就必然影响对虚静说评价的准确性。为此,笔者不揣浅陋,试图从虚静说发展的源流,具有代表性的持虚静说的批评家及作家们所  相似文献   

15.
《新学术》2007,(1)
虚静,东方哲学和审美的重要命题。《道德经》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道德经》第十六章);而释学的“禅”也是“静虑”的意思。古代艺术理论中的“虚静”说,实际上是道释思想的“虚静”说在美学上的衍进。以“虚静”说切入对宋人花鸟小品的深度剖析,或许可以理解古人对宁静状态的精神追求,从而深刻体验宋人花鸟小品中所蕴含的诗意性境界。  相似文献   

16.
《文心雕龙》中的"虚静",是经过刘勰改造和提炼的新概念。从直接征引的角度而言,"虚静"说来自于《庄子》。从思想吸收方面来看,"虚静"说汲取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养份,保留了道家思想中养气的因素,摒弃了其中绝圣弃智的消极无为思想;吸取了荀子在"虚静"基础上进行新思维活动的积极态度;同时可能受到佛学思想方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虚静是中国文论特有的一种创作思维方式.虚静以其空明的心境状态、凝神观照的专注态度而达到物我不分的境界;虚静思维具有非逻辑性和非理性的特征,是一种直觉思维;虚静思维体现了艺术创造活动的无功利性和自由性,在游心自适中使创造活动达到"宛如神助"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虚实是我国一种古老的艺术辩证法.早在2000多年前的司马迁<史记>历史叙事中就有虚实艺术技法的大量运用,并且达到了非常成熟的程度.<史记>历史叙事虚实艺术的主要成就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虚写设置的多样性:通过旁人叙述、议论表现人物或事物而形成的虚写,运用概括叙述所形成的虚写,采用合理想象而形成的虚写等;二是运用虚实结合方法的多样性:以虚写实,以实写虚,虚实相间,虚实互见等.<史记>历史叙事虚实艺术技法的运用和创新,直到今天都还是空前的,值得我们继续挖掘、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对于士大夫来说,庄子哲学中的“心斋”,即“虚”“静”“明”观念,无疑是极富于吸引力的。苏轼对庄学的吸收,莫过于对“心斋”的心领神会了。 “心斋”,据《庄子·人间世》的解释:“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心斋是虚,即指人的精神主体必须摆脱一切欲念,从而  相似文献   

20.
《中文信息》2008,(3):103-103
曾园位于江苏省常熟古城区西南隅与赵园相邻,又名虚廓园、虚廓居。原为明万历间御史钱岱所筑“小辋川”部分遗址。清同治光绪间刑部郎中曾之撰营为家园,取名“虚廓居”,亦为其子晚清文学家曾朴故居,习称曾家花园。曾园以水面为中心,四周环亭榭假山,修竹古术。且借景虞山,水光山色融为一体。有“不倚亭”、“虚廓村届”、“水天闲话”、“妙有”、“归耕课读庐”、“琼玉楼”、“小有天”、“虚廓子濯足处”、“邀月轩”、“清风明月亭”等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