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仲实同志的《桂剧源流考》(见本刊1980年第三期,以下简称《源流》)认为,“桂剧之萌芽,当在嘉靖前后,发韧于弋阳腔之‘错(杂)用乡语’,是距今约四百余年的事。”关于桂剧的产生、演变及其发展的历史,从四十年代以来,就有不同的说法,各抒己见,众说纷纭。本文对桂剧的源流与形成,也发表一些管见,以就教于胡仲实同志和对桂剧历史有研究的行家们。关于广西有戏之始桂剧是广西的主要地方剧种,但不能说广西自有戏剧活动,就产生了桂剧。《源流》认为戏曲传入广西和桂林有戏之始,“当系明代洪武年间,或稍晚一点,但也不会迟于永乐以后。最早的戏班应是靖江王府内的宫廷乐伎”。其理由是:据《明书》,洪武三年,朱守谦为靖江王,国桂林,“赐冠禄如郡王,官属如亲王”。明代亲王府的官属,有“典乐”一人,负责管理王府乐队。因此,就认为这支乐队“除演奏雅乐,以备礼仪外,还兼演奏俗乐,这俗乐中就包括有戏曲。”他又据李开先《小山乐府序》:“洪武初,亲王之国,  相似文献   

2.
在我们看,五等爵是西周封建等级制一套整个体系。王公侯伯子男虽已见于甲骨文,但到了周朝已不是用做原来的义意,所以《荀子·正名篇》说:“爵名从周”。近人王国维首先作翻案文章,提出“古诸侯称王说”,认为古代诸侯在其境內可以称王。继以傅斯年作“论所谓五等爵”,主要根据金文所记各国爵名不一,完全否定五等爵是“班位”,说周代只有宗法制。这两个人表面上是提出学术论文,实际上都是别有用心的。王国维极端仇恨推翻清廷的民国,参加清遗老反动阴谋集团(起初以沈曾植为首,沈死后以罗振玉为首),上策复辟,下策割据,是他们的  相似文献   

3.
在全国年鉴界一片创新声中,首卷《靖江年鉴》(2002)出版了。我们认为,首卷《靖江年鉴》之所以受到年鉴界同仁的好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该卷年鉴能着力突显地方特色,努力将其打造成靖江对外交往的“名片”。在这方面,编辑部的做法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4.
作为汉代治春秋学大家,董仲舒指出,"王正月"是春秋公羊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夏建寅,商建丑,周建子,所正皆不同。王者建正朔的目的在于"变易民心","革其耳目";"王正月"则可以正人伦纲纪,推王道。《春秋》"王正月"也是"大一统"的需要。在董仲舒看来,孔子因鲁史记,撰作《春秋》,设素王之法,而标榜天子之事,托鲁王为君,以黑统取代周赤,以夏为远,以周为近,封宋为故国,合伯、子、男为一爵,从而构成了孔子"新王"改制的主体内容。  相似文献   

5.
《学术月刊》今年第4期有束世泟先生的“爵名释例”一文,副题是“西周封建制探索之一”。作者认为《春秋》一书中所记载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是西周封建制的等级制度。我们不赞成这种说法。在束先生看来,“五等爵是西周封建等级制一套整个体系”。他的根据是春秋,他说:“各国间朝聘盟会必用原来封爵,史官的正式记载必用各国封爵,这是我们可以依据的资料,现存只有《春秋经》,其中所记各国爵  相似文献   

6.
荀子的学说,具有评判百家之言的综合倾向。这种倾向正反映当时为实现一个统一的大帝国造舆论的需要。荀子的伦理道德就是适应这种形势而产生。荀子对道德的作用、道德行为的评价以及道德修养等问题作了不少精辟的论述,也是一份宝贵的遗产。伦理道德的“源”与“功”关于道德来源问题,先秦诸子的看法是不同的。孔子认为.道德来源于天命,谓“天生德于予”。孟子继承这种观点,在《孟子·告子上》中提出了天爵和人爵的说法:“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皆人爵也。”  相似文献   

7.
在天人问题的看法上,柳宗元与韩愈的看法截然不同,其文集中关于天人之徐述颇多,主要的有如:《天说》、《天爵论》、《时令论上、下》、《断刑论》、《贞符》显序、《天说》、及《答刘禹锡天论序》等。在天人问题的论辨中,关于天之形成,天之形貌,以及天与人之关傈等等论题,柳宗元均作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靖江年鉴》创刊于2002年,至今已出版7卷。其中2004年卷获首届中国地方志年鉴奖全国县(市、区)年鉴特等奖,获第三届全国年鉴质量综合一等奖及框架设计、装帧设计和条目编写3个单项一等奖;2005年卷获江苏省第四届地方志系统优秀成果评比年鉴类特等奖。这是年鉴同仁对《靖江年鉴》工作的鼓励和肯定,同时也鞭策我们继续坚持“服务社会,服务经济”的编鉴理念,通过不断强化规范和创新,进一步提高《靖江年鉴》的编纂质量。  相似文献   

9.
在《周礼》的政权构架中。爵秩最高的是三公以及六卿:《春宫·典命》云:“王之三公八命,其卿六命,其大夫四命。及其出封,皆加一等。”因此,他们在礼仪场合中尊于百官。在汉儒心目中,三公、六卿之制是西周的王制,《周礼》的布局,显然是与之合拍的。但是,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王制,本无其实。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0.
谥是周代大夫以上贵族有爵者死后命名的一种称号。此据下引《礼记》各文可以证知: 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檀弓》) 先王谥,以尊名。(《表记》) 大夫没矣,则称谥若字。名士。(《玉藻》) 死而谥,今也。古者生无爵,死无谥。(《郊特牲》)《郊特牲》云“死而谥,今也”者,言古者凡有爵者死后乃有谥,而今则虽生时无爵,死后即命谥。故郑玄注云“周制爵及命士,虽及之,犹不谥耳。今记时,死则谥之。非礼也。”虽然《郊特牲》所云古者未必如郑注云“谓殷以前”,但如谓为周之古代,应可无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