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寅恪先生的《<顺宗实录>与<续玄怪录>》(见《国立北京大学四十周年纪念论文集乙编上》)一文,其中有一段引文,现录如下: 涵芬楼影南宋本续幽(玄)怪录壹辛公平上仙条云: 洪州高安县尉辛公平、吉州庐陵县尉成士廉同居泗州下邳县,于元和末,偕赴调集,行次阌彡,(绿衣吏王臻)曰:“我乃阴吏之迎驾者,此行乃人世不测者也,幸[鸿年按,陈先生谓应作辛]君能一观!”成公曰:“何独弃我”?曰:“君命  相似文献   

2.
《太平广记》一方面是古小说的渊薮、社会史料的宝库,另一方面,更是透视中古文化的极佳视镜,是我们还原前朝社会文化生活原生态的重要中介。《太平广记》收录的范围包括历史人物、神仙鬼怪、社会风俗、山川地理、典章制度、宗教、博物、医药、音乐、书画、动物、植物、器玩等多方面的内容,“古来轶闻琐事,僻笈遗文,咸在焉”①。收集在《太平广记》中的野史、小说、琐闻、谈柄,可以说是保留了晋唐时期社会文化的各种“化石”,从中可以寻绎、探索正史所不载,或者载而语焉不详的种种社会心态、世相、风习。如《太平广记》中大量的神仙鬼怪小说…  相似文献   

3.
北宋初年,李昉等人编纂的《太平广记》五百卷,不仅是汉代至宋初野史小说之总汇,也是一幅中世纪中国社会生活的生动画卷.从里边,我们可以更多地看到历史的本来面貌.而在喜欢粉饰太平的官修正史里,我们则经常被历史的迷雾所笼罩.例如,以往我们总是认为唐代吏治在历史上是比较清明的.尤其提到贞观至开元年间“太平盛世”的吏治,所得到的印象总是“公正清廉,仁义勤勉”.但是,透过《太平广记》的怪语村言,我们则不难看到唐代吏治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4.
王汝涛先生主编的《太平广记选》为我们了解汉代至宋初的文言短篇小说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该书校语和注释都还有许多疑问需要进一步探讨.笔者曾专门就此撰写过两篇文章,今再对其中的若干处疑问加以辨析,供研究者参考.[春生之鱼]《东方朔》(P10,出《洞冥记》):“东北地有芝草;西南有春生之鱼.”注:“春生之鱼:后文没有交代,不知何所指.后文只言‘草’,似乎与芝草一样,春生之鱼也是一种使人不老的仙草.”  相似文献   

5.
王汝涛主编的《太平广记选》从《太平广记》中编选了汉魏至宋初的文言短篇小说540篇,较全面地反映了《太平广记》的全貌.该书由齐鲁书社出版后,深受读者欢迎.然而书中有关语言方面的注释有很多可商之处,郭在贻、刘凯鸣、董志翘等先生曾撰文指出.①1987年,作者对原书进行了修订,只对少数注释作了改动,词语注释存在的问题仍较多.今举十七条于后,就教于读者,并供作者再修订时参考.  相似文献   

6.
王明先生的《无能子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采用明正统《道藏》本目录,而阙篇次第,悉依藏本之旧。至于今存《无能子》是否阙篇,王明先生无说。关于《无能子》的篇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说,谓:  相似文献   

7.
王汝涛先生主编的《太平广记选》由齐鲁书社出版后,己有几位学者对书中的词语注释提出商榷意见,现在看来,该书词语注释存在的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然而,由于《本平广记》“为俗语词的渊薮”,[1]其中容易误解的词语一时似难完全辨清.笔者曾撰《<太平广记选>词语注释商榷》一文,[2]举出十七条可商之处,今一依前文体例,续举十六条于后,就教于编者和读者.  相似文献   

8.
《豳风》说     
清人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有《<豳风>说》,略谓: 鲁无风,《豳风》犹鲁风也。周公治鲁,尊尊而亲亲,故鲁虽弱,有先王遗风。他日,夫子曰:“鲁一变至于道。”又曰:“吾舍鲁何适矣?”盖此志也。以《周南》始,以《豳风》终,始终以周公也。解放前,徐中舒先生也主此说。他曾有《<豳风>说》一文,其副题为《兼论<诗经>为鲁国师工歌诗之底本》文中广列论据以证。我不同意张、徐二人之说。《诗经》之有风、雅,据我看,《诗大序》的说法是对的:“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也即,风诗是一个地方政权统治  相似文献   

9.
王汝涛先生主编的《太平广记选》为我们阅读和研究汉代至宋初的文言短篇小说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和研究的线索,笔者研读后,深受其益.由于此书选注的篇目几乎涉及了古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绝大多数又是“罕经前人注释者”,所以,要对其中的每一条目作出准确完满的注释,实非易事.编者在注释中于其不知,大多存疑而不强为解,表现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了给中古文言短篇小说的渊薮——《太平广记》的深入研究再提供一点线索,笔者试对此书注释中若干存疑的条目发表自己的浅见,以期抛砖引玉.每条的篇名后据齐鲁书社一九八七年出版的修订本《太平广记选》标出页码,以便查对.  相似文献   

10.
定州《论语》分章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若晖 《齐鲁学刊》2006,16(2):20-23
河北定县八角廊汉简《论语》之性质约有二说,李学勤先生以其为《齐论》,刘来成、单承彬先生则认为是《鲁论》。实际上,王素先生已经指出,由于郑氏注本以及传本或今本都是融合本,谁也没有见过真正的《齐论》和《鲁论》,根据这种比较是无法确定简本《论语》的性质的。王素先生认为简本分章一般较今本为少,从而否定简本为《齐论》说。但考今本章数,三十章以上凡六篇,而简本虽已残缺,其残存的十枚章数简高于三十章者即有五简,简本最高章数四十七章也高于《集解》本最高章数四十四章。因此,王素先生根据古书《齐论》章数多于《鲁论》的记载所判定的简本和今本《论语》归属,恰恰是南辕北辙。有学者认为汉代《论语》文本的出现都是在《古论》发现之后,本文不能赞同。武帝时经学出现由齐转鲁的倾向,以《鲁论》为主,融合《齐论》的文本应在张禹之前就已出现。因此,八角廊汉简《论语》很可能是与古、齐、鲁三家《论语》并行而内容互有同异的一种文本。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把《史记》比作“无韵之《离骚》”。这是非常有见地的。《史记》中不仅有《骚》之情,《骚》之旨,而且《史记》与《离骚》所表现出来的审美特征也基本相似。一句话,《史记》中明显地存在着《骚》影。 司马迁富于诗人气质,感情特别丰富。刘熙载说他是“学《离骚》得其情者。”(《艺概》卷一)。可见《史记》与《离骚》在情韵上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诗与史之间,本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离骚》中有着饱含激情的史:“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而《史记》中则处处流露出带有《骚》情的诗:《屈  相似文献   

12.
《荀子简释》原名《荀子柬释》,为梁启雄先生旧时所作,193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1983年曾重印过)。1955年,梁先生作了修正,改名《荀子简释》(以下简称《简释》),由古籍出版社出版,1956年、1957年印了两次,共11000册;中华书局1983年又印了19000册;台北木铎出版社1983年亦印过此书。所以,该书之影响不可谓不大。梁先生乃梁启超之介弟,而此书又经享有盛誉的国学大师杨树达、高亨两先生审校,故此书问世五十多年来,无一非辞。高亨先生说“梁氏此书,固初学之所棘求,亦鸿彦之所必取”,并盛誉“梁氏著书之忠实谨慎”云云,①实为溢美之辞。其实,只要考察一下该书之校勘,其虚假粗疏便可见一斑。据该书《述例》言:“本书以《荀子集解》为底本”,而“据群书所引《荀子》,宋明日《荀子》善本”,“各详校一过”。一、所谓据“群书所引《荀子》”以订正《荀子》  相似文献   

13.
唐代是一个富有开创性的时代 ,作为社会生活重要方面的婚姻亦不例外。由于正史中有关民间民族间自由通婚的记述乏善可称 ,而唐律的规定又过于法律化 ,与现实生活并不完全对等 ,现存汇辑野史传记小说诸家的最大一部类书《太平广记》中的丰富文献史料可补正史之不足。唐代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带来了大范围的通婚 ,从国家政策看 ,政府并不鼓励这种通婚 ,通过《太平广记》狐篇可知中土人士对胡汉通婚是持反对态度的  相似文献   

14.
<正> 一《文物》1984年第8期刊载了关于马王堆帛书《易经》的部分材料,并附有张政烺先生《帛书‘六十四卦’跋》和于豪亮先生《帛书‘周易’》两篇专论帛《易》的文章。帛《易》的出土,向人们展示了一连串新迷:它有着一种与今《易》很不相同的卦序排列。同时,帛本《系辞》没有“大衍之数五十”这一章,今本《说卦》之“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亦与帛本《系辞》所记很不一样。且卦名,卦辞,爻辞也颇多不同之处。关于这些问题,特别是卦序排列问题,就目前所掌握的材料看,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于豪亮先生认为:“汉石经,《周易集解》和通行本,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相同,帛书却与之全然不同,因此,帛书本显然是另一系统的本子。”“帛书可称为别本《周易》,它的卦序简单,可能是较早的本子,从字体看,抄书的时代应在汉文帝初年。”(《帛书‘周易’》) 张政烺先生则以为:“汉唐石经和通行本  相似文献   

15.
一《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庄书问世两千多年来,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过巨大的不可磨灭的影响。魏晋时代的嵇康公然宣称:“庄周吾之师也。”(《与山巨源绝交书》)宋人叶适说:“自周之书出,世之悦而好之者有四焉:好文者资其辞,求道者意其妙,泊俗者遣其累,奸邪者济其欲。”(《水心文集》)章炳麟说:“命世哲人,莫若庄氏”。(《庄子解故》)鲁迅先生对《庄子》有很高评价:“其为文则汪详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曾说:“庄子固然是中国有数的哲学家,但也是中国有数的文艺家,他那思想的超脱精微,文辞的汪洋恣肆,实在是古今无两。”(《今昔蒲剑》)侯外庐先生在《中国思想  相似文献   

16.
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是一部很有影响的文字学巨著,问世之后,研究它的书文亦多亦夥,林立莘莘,其中不乏精彩之篇。笔者近读马景仑先生所著《段注训诂研究》,深感这是一部好书,是一部对段注进行集大成式归纳的杰作,书中精到之论迭出,读之令人不忍释卷。归纳起来,该书有三个方面值得揭示、阐明给读者。一、通俗而又全面系统地给《说文解字》一书作了“凡例”其通俗性对初涉《说文》门径者有很大帮助;其全面、系统性对《说文》研究者大有裨益。当今的书,大都有“凡例”在前,汉代的《说文》没有“凡例”。一本没有“凡例”的工…  相似文献   

17.
《庄子》是散文,同时也是诗。王国维先生早就指出:《庄子》具有“诗歌的原质”,“即谓之散文诗,无不可也”(《屈子文学之精神》)。闻一多先生在他的《庄子》(收入《古典新义》,见《闻一多全集》第二卷)一文中,以其诗人的敏感和体验,更把它说成“绝妙的诗”。这些论断,都是十分正确而精辟的。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文章学研究的深入开展,不少研究者对《文心雕龙》系一部文学理论专著的说法提出了异议。王运熙先生说:“从刘勰写作此书的宗旨来看,从全书的结构安排和重点来看,则应当说它是一部写作指导或文章作法,而不是文学概论一类的书。”(《文心雕龙探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贺绥世先生说:“《文心雕龙》研究的不是单一的文学理论,而主要是文章学。”(《写作》1983年第二期)《文心雕龙》的研究对象虽包括诗、赋、乐府等文学作品,但大部分还是论、说、书、记等常用文章;《文心雕龙》所论  相似文献   

19.
《文史哲》2010,(6)
清华竹书本《金縢》篇有简14枚,约410余字,与今本首尾一致,中间行文有详略之异,有的异文很重要,如孔传以今本《金縢》之"周公居东"为周公东征,马融、郑玄以为是周公待罪于东,而竹书本《金縢》有"周公宅东三年",证明了孔传的正确。《尹至》篇有简5枚,共154字,主要写伊尹谋夏之事,为伊尹与汤的对话,属今本《尚书》中的《商书》,情节与《吕氏春秋·慎大》篇近似。《尹诰》有简4枚,共112字,孔颖达疏据"晚书"《咸有一德》而以为"是伊尹诰大甲,故称‘尹诰’",由清华简本《尹诰》看,该篇中伊尹与之对话的是汤而非大甲,这也说明"晚书"《咸有一德》确属伪书,清华简本才是真正的《尹诰》或《咸有一德》。清华简《说命》分3篇,从简背的次序编号看,当有简30多枚,简背篇题作"尃敓之命",即"《傅说之命》",《书序》所谓"《说命》"当是"《傅说之命》"的缩写,其内容与《国语·楚语上》所记载的傅说事迹相近,而与"晚书"的《说命》三篇不同,说明"晚书"《说命》三篇并非《尚书》原本,清华简《傅说之命》三篇才是真正的《尚书》原本。  相似文献   

20.
《四库全书》版本(库本)之劣,自鲁迅、陈垣等先生开始,已有许多议论,并为学界广泛接受。本文认为,库本有可取之处,而学界所认可的《四部丛刊》本(刊本),则有不少问题。因而,从版本学价值来看,四库本可能优于四部丛刊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