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关于社会哲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晏清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
社会哲学奎历史哲学是两个不同的哲学维度:历史哲学的未及研究人类历史的客观的、辩证的本性及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哲学的维度则是从具体社会形态的社会结构切入研究人们的现实社会生活过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历史哲学和社会哲学这两个维度的关系,实际上屯就是唯物史观和现实历史的关系.社会哲学不同于实证的社会科学,社会哲学是从社会和人的相至关照中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哲学应着重研究社会转型,而我国目前正处在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所推动的社会转型时期,因此,工持建构一个既体现时代精神、又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哲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关于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大均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
本文探讨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的以下几个基本理论问题:(1)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的基本内涵以及把握该问题的四个基本观点;(2)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的三维结构系统以及各维度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3)社会刺激与主体内部条件的交互作用以及制约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的主客观因素;(4)社会心理承受能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3.
"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社会与境成因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冠军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9(2):121-129
"现代经济社会与境"作为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社会实在"和最具普遍性的"社会存在",包含了现代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经济事实和经济现象,是这些事实和现象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的有机整体.从科技与经济的关系视域看,伴随科技融入经济系统释放出巨大的经济功能的同时,形成了由经济社会科技化和科技经济社会化的双向互动所构成的现代"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社会与境.而从系统论角度考察,现代"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社会与境的形成是不同维度的各种原因所导致的,这些原因主要包括相对独立的现代科技体系结构是其"内在"根据;高度完善的现代科技社会建制是其组织基础和中介保障;现代经济社会对科技的需要以及相应的社会中介是其"外在"动因和社会保障;现代科技与经济的双向互动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现代科技的"大科学"运行与管理模式是其运行机制保障等.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交织和相互作用,共同构筑了现代科技融入经济系统形成"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社会与境的复杂原因系统. 相似文献
4.
我国行政哲学研究概况与相关问题再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颜佳华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8(1):22-27
我国行政哲学研究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成果迭出。但人们对行政哲学的学科归属、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存在不同的看法。行政哲学属于部门哲学,是对行政生活的哲学反思,它主要研究生活与行政,人性假设与行政,公共利益与行政,知识与行政,理性与行政,效率与行政,公正与行政,真善美与行政等内容。 相似文献
5.
关于社会生态学的几个哲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叶峻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本文首次讨论了社会生态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哲学问题。在简述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社会生态学的基础上,文章初步讨论了社会生态学的系统观和方法论,社会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人天观,社会生态学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社会生态学与唯物辩证法等诸方面的哲学问题。据此,本文得出结论并强调指出:社会生态学遵从系统科学的系统结构原理、系统功能原理和系统最优化原理;社会生态学的研究正实现从传统方法到现代方法、从孤立研究到综合研究、从静态描述到动态预测,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的方法论转变与过渡;人天观是居于社会生态学学科体系中的哲学理论层次;社会生态学不仅遵循与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路线和原理,而且绝妙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精神,闪烁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光辉 相似文献
6.
四维哲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福增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6(4):4-9
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所基于的物质维次越高,认识结果与事物的本质就越接近。个体与系统是物质世界的两个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个体之间的作用关系,个体与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是物质三维形态的最基本关系。物质四维形态是由"原因+运动形式=结果"这一公式构成的若干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7.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5):F0002-F0002
东北大学“985工程”科技与社会(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简称STS)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是以哲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科技史等学科为理论基础,以科学技术与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该基地以科技与社会为研究核心,结合东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强项和 相似文献
8.
农村科技服务与管理的学科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燕凌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6):79-83,92
从农村科技服务与管理学的概念厘定、学科独立性、学科交叉特征、公共管理学分支归宿等多个方面,探讨了农村科技服务与管理学的学科定位。从中国国情和具体的教育实践来看,农村科技服务与管理的学科外延应规定在“农村”而不是“农业”,服务与管理各有侧重并有机统一。农村科技服务与管理有着特殊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正在形成具有自身规定的学科范式,具有一定的学科独立性。农村科技服务与管理以农学、推广学、社会学、经济学和法学为学科基础,属于典型的农村公共管理或公共事业管理,是隶属于公共管理学科以下的新兴交叉学科。 相似文献
9.
焦润明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4(5):84-93
“重演”在自然界随处可见,在社会领域也难以避免。“历史重演”是指人类社会演进中,在不同领域、不同时空态中重复出现的,带有一定规律性的历史现象。人性相同,社会同构,社会发展的差异性和不确定性,是导致“历史重演”的原因和条件。文中提出七种背景条件下的重演,认为研究“重演”现象对于提升历史学预测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袁立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6):75-79
传统主流理论认为社会权不具有可诉性,但当前社会权可诉性在国际理论与司法实践中逐渐获得承认。社会权可诉性有其坚实的法理基础,社会权以保障人的尊严为基本逻辑起点,而人的尊严是基本权利的核心,根据"有权利必有救济"理念,社会权本身蕴涵着救济的必要性与正当性。然而社会权需要国家雄厚财政的支撑,所以社会权可诉性存在"限度"问题,即社会权可诉到什么程度,其衡量标准是"国家最低核心义务"和"基本生活水准",这个标准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是可以量化的。有社会权权利主体,必然有义务主体的存在,传统理论认为社会权义务主体仅限于国家,然而随着公共治理的兴起,权力多元化,非国家行为体承担起社会权的义务,且社会权国家中心责任有向非国家行为体转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王瑞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8(3):8-10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和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实践之间的相互影响模式逐步由原来的“生产——技术——科学”转变为“科学——技术——生产”,这一转变更加明确地突出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当中对于具体的生产过程和社会进步发展是有极其重要的先导作用,是社会历史进步的重要因素和主要力量,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2.
从科学技术总论的研究范式来看,科学技术研究大致经历了自然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等过程.与以上过程相伴随,存在对科学技术加以支持和批判及社会批判的不同技术哲学研究传统及范式,这是一种外在视角的科学技术审视;科学技术的现实复杂性使得外在论无法透视其社会本质,从内在视角审视科学技术发展的STS研究也就应运而生.但是,STS研究缺乏哲学基础,其具有内在的逻辑结构,应该纳入STS哲学的研究范畴,这就是PSTS得以确立的基础.PSTS,是技术哲学与STS研究的有机融合,是一种新的科学技术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3.
论风险社会中的科技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利平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3(3):39-41
从风险、风险社会、科技、科技风险等几个基本概念入手,探讨风险社会和科技风险的形成和发展、特点及其相互关联等诸多问题,继而进行哲学反思,最后分别从政府、科学家和公众等三个层面进行对科技风险的社会控制分析。 相似文献
14.
罗文东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6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的重要论断,阐述的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存在的所有领域和与其他社会的基本矛盾相一致的普遍属性,可以说,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一种“外延式”的解释和界定。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和逻辑演进,要求我们进一步揭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存在的重点领域和其他社会的基本矛盾相区别的特殊性质,以达到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内涵式”的认识和解答。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之后,建立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以雇佣的联合劳动为主要特点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被以自主的联合劳动为主要特点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所取代;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这一主要存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也逐渐被消除,取而代之的是生产的自主性与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这一主要存在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中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从社会主义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正确认识和处理生产的自主性与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巩固完善的紧迫任务。只有增强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自主性和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才能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努力创造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和谐局面,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徐红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2):75-78
从分析西方市民社会理论中有关公共领域和"第三领域"的涵义入手,对中国传统"乡民社会"的形态与特征作了分析,指出中国社会结构模式的变革之路,是从传统的"乡民社会"实现向现代"公民社会"的过渡,并提出对中国"公民社会"建设方略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6.
1923年爆发的"科玄论战"吸引了众多的思想家、科学家,许多中国科学社社员也参与其间,站在"科学派"一方.虽系"科学派"的阵容,社员们对科学的认识却不尽相同.他们在论战中捍卫科学,攻击玄学派,不乏偏激之语,但并未将科学知识绝对化,因而不能将中国科学社的科学宣传定位为"唯科学主义". 相似文献
17.
为了进一步认识近代社会"科学救国"这一进步思想和社会活动,论文从历史的角度对其产生、发展以及对社会的影响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探索,认为它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和人才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生存技术、经验知识和农业社会的互动中,生态文明处于襁褓之中,人与自然原始和谐;在机器技术、理论科学和工业社会的作用下,生态文明尚未成形就走向异化,人与自然关系失衡;而在高新技术、复杂科学与信息社会的交织中,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文明被当代人类所渴求并建构,通过人类自身的技术使用实践,通过生态技术的产业化,STS的关系必将走向协调可持续的良性轨道,生态文明也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科学技术哲学脱胎于独具中国特色的自然辩证法研究;从自然辩证法到科学技术哲学,在学术走向世界、视野逐渐开阔的同时,也不免感染了正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的后现代相对主义瘟疫;科学技术哲学应当自觉地继承自然辩证法尊重科学、弘扬理性、批判现实的优良传统,在哲学和文化层面上重新定位;必须高度警惕形形色色改头换面的现代蒙昧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20.
高校科技产业作为各高校事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高校科技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着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管理水平落后等问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还不相适应,高校在以什么身份办企业的问题上认识比较模糊,科技产业在发展中出现背离高校初衷的现象,凡此种种,对高校整体事业发展带来一定影响.针对出现问题的原因,探寻企业与事业发展的不同规律,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那就是改革高校产业管理体制和企业运行机制,是高校科技产业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