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晚近诸种实践哲学或多或少都忽视了重要的实践之内在性维度.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可对此纠偏.亚氏实践哲学的内在性维度不仅体现为实践活动的内在性,而且也体现为以此为基础的实践情感与实践认识的内在性.马克思虽然对亚氏实践活动的内容进行了根本颠转和替代,但是他仍然捍卫着实践的内在性维度.  相似文献   

2.
吴震 《社会科学》2013,(8):130-139
在宋代道学,格物与诚意,何者具有首要地位?这是道学工夫论域中的一大理论问题。历来以为朱熹以格物为《大学》第一义,于是诚意工夫便落为后手。然而当我们将道学工夫论置于政治文化角度来重新审视之际,我们发现以朱熹为代表的宋代道学家劝导君主应当努力实践的第一序工夫,往往不是格物致知而恰恰是诚意正心。朱熹自述他"平生所学"止有正心诚意四字,这一自述无疑是朱熹工夫论思想之特质的重要写照,由此可以使我们获得有关朱熹工夫论思想的一项新了解。  相似文献   

3.
胡宏是南宋初年著名理学家,他冲破理本论的框制,独创出了性本论第三条理学进路。在工夫论(修养方法)上,胡宏主张"居敬穷理"、"察识涵养"、"求放心"。这种工夫论有既流向理本论又有心本论的倾向,表现出了二元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王阳明“良知”道德本体论和“致良知”工夫论主要来源于孟子和陆九渊的道德思想。王阳明对孟子、陆九渊的道德思想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进行了许多新的创造和发挥,从而将儒家的心性道德本体论和道德功夫论推向新的高峰。王阳明的道德修养工夫论是由他的良知道德本体论决定的,也是其道德理论的宗旨和核心内容。王阳明和朱熹的道德本体都共同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因素,不同的只是各有侧重而已。  相似文献   

5.
真正的中国工夫并非中国武术,而是道德修身工夫,而"慎独"正是这种道德修身工夫的集中代表。长期以来,受郑玄、孔颖达和朱子的影响,"慎独"一直被唯心化地理解为单纯的道德内省,而实际上,与《中庸》的"显微无间"、《大学》的"诚中形外"的解读一致,"慎独"的真旨乃是生命的"合内外之道"。在集"慎独"说之大成的刘宗周那里,通过回归大易的"内生外成"思想,"慎独"的"合内外之道"被得以最终证成,并意味着一种业已本体化和体用兼备的中国工夫的真正诞生。值得注意的是,晚清的曾国藩通过"慎独"所取得的"内圣"与"外王"兼举并隆的人生成就,为"慎独"的"合内外之道"提供了坚实有力的验证,也见证了看似形下的"慎独"工夫所内蕴的超越历史时空的形上之无穷和永恒。  相似文献   

6.
赵金刚 《江海学刊》2023,(5):93-102
宋明理学家的生命历程往往伴随着以工夫验本体的体验过程,朱子的“中和之悟”就含有自身修养工夫对本体、心性理论的修正。在朱子的工夫论中,强调“心是做工夫处”,要在心上实现“心与理一”。当朱子学被官学化、权威化后,元明朱子学者依照朱子所讲做切己工夫,以期达到“心与理一”,这一时期的朱子学具有“工夫论化”的特征。但并非所有学者都能像薛瑄、吴与弼那样用客观的理检验主观的心,陈白沙、王阳明都在做工夫时感受到心与理难以合一,最终放弃以客观的理作为标准,而转回主观的心。正是由于朱子学对于阳明来说首先是工夫问题,才促成了阳明学对朱子学的转向。  相似文献   

7.
“追体验”的思维理路是徐复观美学思想的特色,他的这一问学方式源于他自身独特的人生经历、现实困境的面对以及对中国文化的独有觉解。因此,徐复观在解读古圣先贤的思想时透出生命的意蕴。徐复观的这一诠释方式不同于西方文论中的作者中心论、本文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  相似文献   

8.
常新 《船山学刊》2013,(3):90-94
"博文约礼"是儒家自先秦以来非常重视的为学之道。二曲作为心学家其求学之道的基石为求心,因此其工夫的立足处为心与性,他对于博文约礼的解释,和先儒相较稍有差异,"博文"之"文"不是单纯的经书典籍,而有"人道"之意;"约礼"之约不是单纯的约束之意,而具有"本体"之意。二曲这一下学上达工夫即重视对道德本体的涵养,同时也强调现实日常日用的道德践履。  相似文献   

9.
傅锡洪 《学术研究》2022,(1):41-47+177
朱子和阳明的工夫论分别是理学和心学工夫论的代表。随着近年来学界对朱王工夫论研究的深入推进,从整体结构入手对朱王工夫论进行全面比较,就不仅成为可能,而且变得必要。朱子不凭借本心,而诉诸知觉以穷理,又以居敬为穷理的保证,由格物致知而层层推及诚正修齐治平,其倡导的工夫是二元八目非本体工夫。阳明则围绕本心开展为善去恶工夫,并由有所着意进至无所着意,其倡导的工夫是一元两层本体工夫。因理学和心学无法为自身工夫路径提供唯一性的辩护,故双方难以避免地发生争论;因双方在主要凭借因素上存在分歧,故难以相互化约;因双方均能解决为善去恶问题,故难以分出胜负。  相似文献   

10.
陈肖利 《理论界》2007,(3):164-165
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是一部重要的女性主义哲学理论著作,为女性的处境做了全面深入的生存之辩。波伏娃以一种存在主义的视角和方法,对女性境遇及生存状态做了全方位的剖析,并怀着解放妇女的美好理想,期待女人能够摆脱内在性的束缚,改变自身的处境,找寻一种适于实现女性现实性和超越性的存在形式。本文试图对波伏娃的女性生存论进行解读,考察其存在主义的女权理论。  相似文献   

11.
王船山的气学工夫论将作为气化流行之根据的“健顺之德”显现在自己的心中,从而有“恒志”之实现。“健顺之德”表现为人心的“知能之德”,是发现和践行“理”的能力,也是人的天道之性。心通过对“理”的发现和践行开辟出人道,从而有日生日成之性。天道向人道的转换,根植于人的健顺知能之德,而有性善之领会;有赖于心对理的发现和践行,而有正心之工夫。船山的气学工夫论不以超越的“理一”为目标,而是追求人道中的众理相续,实现了对宋明理学工夫论的突破。  相似文献   

12.
徐复观认为 ,先秦儒家政治思想为政治提供了道德与精神的内涵和基础 ,因此它可以弥补具有严重的“非道德化”倾向的西方民主自由主义的缺陷。同时 ,先秦儒家人文主义又是一种具有政治抗议精神的反专制的思想体系 ,可是 ,从秦汉以来 ,在大一统的皇权专制的压迫之下 ,儒家被严重地扭曲而变质 ,也自然不可能发展出“法治”的思想原则和以制度的设置来实现先秦儒家的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13.
杂文是直感的生活体验;杂文家的生活体验表现为直觉和领悟;杂文要干预生活需能引起读者共鸣。  相似文献   

14.
针对以海解马论者直接认同海德格尔关于意识的内在性为近现代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这个断言,以及进一步将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指认为对意识内在性的瓦解这种看法,必须给予进一步讨论和商榷。在借助胡塞尔现象学给出意识内在性等相关概念之界定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探究海德格尔对意识内在性的误识与错失究竟何在,以及以海解马思路的根本困境何在。马克思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作为自由有意识的感性对象性活动的真实个人。如果正确理解这点,就足以消解同时代形而上学与虚无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哲学之当代意义的阐明当由存在论的根基处入手。海德格尔晚期对马克思的评论虽然极大地误解了马克思,但却把问题引向了“内在性”之瓦解这个核心。本文由此展开的讨论试图表明:马克思在存在论基础上所发动的哲学革命,亦即其哲学的根本性质和当代意义皆在本质上发端于“内在性之被贯穿”一事。  相似文献   

16.
田丰 《船山学刊》2018,(2):24-31
王船山对心性工夫与历史关系给出了不同于道学传统的思考。他通过对道学以心为镜譬喻的批判以表明:人只能在其有限性视域下依照心志意向做出善恶是非判断,而不当让事物向人显现出无历史性无情境的意义。他主张通过对历史与经典的诠释,呼应其所处的时势,将自身的伦理——政治实践融入历史之中。达成之道在于:设身处地地进入历史情境,共其忧患,让历史中那些思考与决断的可能性向自身开放,成为自身生存的可能性与生命经验,综参时、势、经、义,以求得中道。船山认为君子只有不断以此方式返回经史,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实践智慧,通达内圣外王之道。  相似文献   

17.
张九成是理学向心学过渡的关键人物,他通过"工夫消解本体"方式实现了心本论的构建.就"工夫消解本体"来说,它在张九成<中庸>研究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张九成通过对"戒慎恐惧"、"慎独"、"诚"内心修养工夫的重视,消解了理本体,形成了心本体.张九成与陆九渊建构心本论的方式有明显区别;张九成对<中庸>的研究是秉承儒家的旨意、从儒家立场出发的,它在张九成思想体系的构建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现象学由于其“朝向事情本身”的思想方法,能够更为柔和地对待中国古代思想哲理,并与之结缘而共生;其所朝向的“事情本身”具有原初给予性、居间构成性和直观明见性的基本特征,这也与中国哲学“体用不即不离”的哲理特征遥相呼应。借助现象学的思想方法及其洞见,可以更好地阐发出中国哲学的精义,与此同时,中国哲学特有的事质领域也将扩充现象学的思想领地,从而为一门有别于德法现象学的中国现象学的建构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9.
朱子直接根据《大学》的文本主张“致知在格物”,阳明则基于孟子有关本心的思想重新诠释《大学》,主张致知以格物。在朱子处,格物属于知而不是行,是本心之知主导意识的前提。阳明所说格物则以本心之知为前提,是对本心之知的落实,已不仅是知而且是行。从工夫阶次的角度来看,格物在阳明这里主要有两种含义,即为善去恶与勉然去欲。含义一通贯勉然与自然两层工夫,含义二则主要指第一层的工夫。与阳明不同,象山否定勉然的积极作用,主张工夫直接从自然入手,阳明批评其扩大了自然做工夫的适用范围。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阳明后学中包括王龙溪、王塘南等在内的不少人并非接近于阳明反而接近于象山。  相似文献   

20.
沈顺福 《学术界》2015,(1):151-160
学术界通常认为中国哲学具备内在超越性特征。这个命题需要反思。中国哲学是一种关于生命世界的观点。生命世界的最基本特征便是生:生存、生长和生成。其主导性因素是性,即生乃性之生生不已。这个过程仿佛生物体的成长经历。超越性与内在性本是一个特定的哲学术语。它们主要指两种不同质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即,有限者与无限者、经验者与超验者之间的关系方式。早期中国哲学并无纯粹意义上的无限者、超验者,故,早期中国哲学既无超越性,亦缺内在性,更妄谈内在超越性。自宋明理学起,中国哲学逐渐具备了一些超越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