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长期以来,伊斯兰精神凝聚在阿拉伯社会,并构成其独特的人文风格,伊斯兰教通过约1400年的传播与发展,已拥有10亿信徒。本文就阿拉伯社会基质——伊斯兰精神试作论析。 一、历史的选择和积淀 伊斯兰教首先在阿拉伯半岛深入人心,这不是纯精神运动的结果,而是其鲜明的入世性使它找到了与现世的契合点,因而在社会发展中被历史所选择。 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上的小规模原始农耕经济和游牧经济造就了阿拉伯人豪侠、尚武,喜爱自由的个性,其传统文化因而带有这些色彩。在此之前,战争屡屡发生,毁坏了商道,加剧了社会危机,人们渴求把争权夺利、四分五裂、各自为政的部落群体统一成强大的民族国家,在这一历史条件下,伊斯兰教应运而生。这种新的宗教满足了人们精神及物质上的适度需求,它的力量基础来源于对安拉忠贞不二的信仰。伊斯兰教给散沙似的阿拉伯民族带来希望与民族自尊,给了阿拉伯人一个精神支柱,由此建立了政教合一伊斯兰公社,并完成了经济模式的初步改革。  相似文献   

2.
公元5世纪末~7世纪初,标准阿拉伯语(简称阿拉伯语)原是阿拉伯半岛上阿拉伯人的“通语”.伊斯兰教产生后,半岛各部落统一成一个民族,阿拉伯通语通过《古兰经》的成书及书面加工,成为阿拉伯民族语.此后,阿拉伯语随着阿拉伯民族疆域的扩大,逐渐成为区域性的民族语和世界性的伊斯兰教中介语.本文主要探讨中世纪阿拉伯语在西亚、北非的  相似文献   

3.
地处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的阿拉伯国家有许多共同点,其绝大多数同属阿拉伯民族,信奉同一宗教伊斯兰教,有着共同的官方语言阿拉伯语,风俗习惯也大都相同.但是,阿拉伯国家之间又有很多差异,各具特色,其中位于阿拉伯半岛南端的阿曼苏丹国在地理、历史、政体、社会风俗等诸方面,便颇具特色,仅阿曼人的服饰恐怕在当今世界上就是独一无二的!  相似文献   

4.
阿拉伯世界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国家众多,部落纷繁。7世纪初,阿拉伯部落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统一后,便展开了大规模的对外征服运动,不仅将伊斯兰教传至被征服地区,而且还促进了阿拉伯语的传播。但是,阿拉伯半岛自古部落林立,各部落在语言习惯上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以部落为基础的各远征军在被征服区域的长期驻扎,以及政治、经济、宗教等原因引起的阿拉伯部落迁徙活动,将这些部落的语言习惯带到了他们生活的新天地,并且影响了当地居民。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环境的变迁,逐渐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且渗透着某些阿拉伯部落语言习惯的各种方言,使今天的阿拉伯世界呈现出通用阿拉伯语与千姿百态的阿拉伯方言并存的局面。 不同地区的方言在语言习惯上固然有很多差别,但历史上一些联系比较密切的地区,其方言也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鉴于也门与海湾地区有陆路走廊相通,阿拉伯半岛与苏丹隔红海相望,也门人曾是伊斯兰征服运动的主力军,盖哈坦人及阿拉伯半岛中部的一些部落曾西渡红海迁居苏丹或东涉沙漠迁居阿拉伯湾沿岸等情况,这三个地区的主要方言,存在相似现象,现将词法方面的某些相似现象简述如下: 一、将一些词中的读成 苏丹方言将等读成也门人将读成阿联酋人将读成。 有些阿拉伯语言学者将这种现象归结于和  相似文献   

5.
伊斯兰初期 公元628年,先知穆罕默德向阿拉伯半岛上的国家和部落发出皈依伊斯兰教的号召,但各方反应不一。也门作为波斯帝国的行省是否皈依伊斯兰教,要看波斯王的态度而定。而波斯王不但反对也门皈依,而且命令他在也门的代理人巴扎尼逮捕先知。逮捕失败不久,波斯王被他儿子希拉维所杀。希拉维上台后遂命令巴扎尼皈依伊斯兰教。也门皈依伊斯兰教后,于632年派出庞大代表团到麦地那,宣布也门并入阿拉伯帝国。先知热情地接见了代表,对他们顺从真主之举给予了高度赞扬,宣布也门为阿拉伯帝国行省,任命巴扎尼为省长,派出传教师到也门传教,协调各部落之间的关系,协助巴扎尼管理政教事务。 伊斯兰教的传播是以武装讨伐为后盾的,许多部落在武力讨伐下只得皈依伊斯兰教,但这种缺乏思想和社会基础的皈依隐藏着严重的危机。在皈依出现高潮时,半岛上出现了一些反对先知穆罕默德的伪先知。他们号召穆斯林不交纳天课,不承认穆罕默德为真主使者,不承认正统哈里发。也门的艾斯沃德·温萨是最早出现的伪先知,632年初,他从帖哈麦起事,攻占了纳季兰,侵入萨那,杀死萨那市长巴扎尼,强占其妻,征服了迈兹海杰部落,自称也门省长。艾斯沃德的叛乱震动了整个阿拉伯半岛,许多对新生的伊斯兰教及其政权持怀疑态度的人相继叛乱,使  相似文献   

6.
在典籍浩瀚的世界文学宝库中,阿拉伯文学占有显著的地位.这支别具一格、绚丽多彩的奇葩,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过极大影响.何谓阿拉伯文学?历史上,古代是指阿拉伯半岛人民的文学,中古时期是指阿拉伯帝国的文学,后来一提到阿拉伯近代和现代文学,则是指阿拉伯各国的文学.古代阿拉伯文学是以散文和诗歌为主的民间口头文学.阿拉伯半岛上过游牧生活的阿拉伯人民  相似文献   

7.
一、阿拉伯人的传统经济观念伊斯兰教从7世纪在阿拉伯半岛上诞生后,阿拉伯帝国就以政教合一的形式出现.《古兰经》和圣训对穆斯林的今世生活,包括他们的经济生活,按照阿拉伯当时的社会条件,有许多带法律性质的规定,作为穆斯林的社会准则.例如,教育人要自食其力,不能坐享其成.先知穆罕默德说过:“你要为今世工作,仿佛你会长生不老;你要为后  相似文献   

8.
7世纪初,在妇女地位日趋低下的阿拉伯半岛上,一神论宗教伊斯兰教的兴起和《古兰经》在先知穆罕默德传教过程中的陆续降示,为妇女带来了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无序状态的阿拉伯社会在妇女问题上存在愚昧、落后的思想意识和陈陋行为在《古兰经》中受到了斥责,逐步得到革除和纠正,使阿拉伯人从“浸沉于迷信、残忍、邪僻之中觉醒过来,突然地跳进一种又新鲜又热列的生活之中”(马坚:《古兰简介》)。  相似文献   

9.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极其重要的物质象征,它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伊斯兰教的新月在阿拉伯半岛升起时,清真寺最初级的形式已经萌芽。清真寺的历史与伊斯兰教的历史同样久远,它是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民族历史的见证,清真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无疑也是伊斯兰教兴起和发展的真实历史写照。本文试从伊斯兰教的兴起开始,对伊斯兰教早期清真寺建筑的沿革、建筑特征及其功能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发刊词     
《阿拉伯世界》是一份知识性的杂志。它的内容主要是根据阿拉伯文进行翻译、译编……来介绍阿拉伯各国的社会、文化、语言、教育、历史、地理、人物、经济、宗教、风俗习惯等情况。(也引用英、日、俄……等外文资料加以译编) 阿拉伯世界现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人口将近二亿,绝大多数是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讲阿拉伯语。阿拉伯各国在历史上,对保存和传播世界文明、促进人类进步方面,曾  相似文献   

11.
5世纪中叶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为黑暗所笼罩,阿拉伯半岛上的所有部落以一种强烈的宗教热情迅速组合起来,从7世纪起不到百年的时间内,将他们的星月旗插遍了东起印度西至西班牙、北起小亚细亚南至非洲努比亚的广大区域。阿拉伯帝国稳固后,阿拉伯语逐渐成为全国的通用语,直到15世纪,阿拉伯帝  相似文献   

12.
在中东局势发展中,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关系如何,是个重大问题。有时,阿拉伯国家关系协调和团结比较显著;有时,阿拉伯国家之间出现矛盾以至分裂又突出起来。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关系经历起伏曲折的发展过程,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中东局势的发展。 阿拉伯国家关系所以会有分分合合的矛盾现象和发展过程,是因为阿拉伯民族既有凝聚的因素,又有分离的因素。本文就这两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 一、阿拉伯民族的分离因素 (一)从最初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发展到遍及西亚和北非的阿拉伯民族的历史渊源来看,公元六七世纪半岛上的阿拉伯人大多数是以民族部落为基本单位的游牧民。由血缘关系家庭结成的氏族和部落之间的斗  相似文献   

13.
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历史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考查阿拉伯人意识的起源,我们发现它最初的朦胧活动早在伊斯兰教兴起以前就已经出现了。那时候,阿拉伯半岛受到两大强国的威胁:东面的波斯萨珊王朝和西面的拜占庭帝国都欲统治半岛的边境地区。一些独立的小王国相继衰落,不是被外国直接控制(如伊拉克地区的希赖王国、叙利亚地区的加萨尼王国和也门地区的希木叶尔王国),就是重新陷入混乱的部落状态。这股部落制浪潮遍及半岛各地,半岛地区饱尝内战和分裂之苦,经历了宗教上的混乱时期。在这种混乱状态中,阿拉伯人意识开始出现。人们在政治、社会和文化方面感到它的存在,并为全面复兴开辟道路。阿拉伯人意识首先是在以一种统一的书面语言替代多种方言的过程中产生的。这种  相似文献   

14.
一、哲学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之比较阿拉伯哲学产生于古代阿拉伯半岛,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贝都因人.大自然的变幻、生活的磨炼,促使他们对周围万物乃至自身生命的认识,最早在其吟咏的诗歌中出现了哲学思想的萌芽.后来的“光阴派”认为“光阴”(时间)是世界的本质,这一认识是当时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反映.七世纪中叶,穆罕默德统一半岛,一神论的伊斯兰教取代了部落中的偶像崇拜成为唯一的宗教信仰.伊斯兰教视安拉为世界存在的第一因和目的因,宇宙万物的创造者,独一永恒存在的主宰.关于世界的起源,中世纪阿拉伯哲人法拉比的“流溢说”认为由“第一实在”(安拉)流出的是“第理性”,它能认识其创造者和自身,于是由第一种认识即对创造者的认识产生“第二理性”,由第二种认识即对自身的认识产生“第一层天”,如是  相似文献   

15.
塔哈·侯赛因是阿拉伯世界的文坛巨匠,著名的民族主义思想家,一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活动,为阿拉伯人民留下极其丰富的理论财富,其中宗教思想是这一理论财富的有机组成部分.塔哈·侯赛因立足于近现代埃及社会的政治变革,坚持用科学分析的态度对待宗教问题,对宗教与理性、科学、宗教与民族的关系,宗教的社会作用、伊斯兰教的变革及其与埃及社会相适应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宗教思想.一、对宗教的态度一些西方学者指出:“塔哈·侯赛因曾是向传统伊斯兰教义挑战或质疑的代表,但后来他改变了自己的观点.“塔哈·侯赛因甚至对《古兰经》和《圣经》的历史也表示怀疑,坚持彻底的理性主义、”因此,“塔哈·侯赛因是以理性主义和自  相似文献   

16.
伊斯兰教于公元七世纪产生在阿拉伯半岛的希贾兹地区,创始人是穆罕默德。它是当今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之一,信徒约八亿人,分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在亚、非地区。伊斯兰教也和其他宗教一样,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不仅在宗教思想、仪式、法律、习俗等方面不断发生变化,而且形成了各个不同的派别。伊斯兰教究竟有多少教派,我们没有精确的统计,缺乏深入的研究。有一种传说认为,犹太教有七十一种美德,基督教有七十二种,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自7世纪穆罕默德先知传教以来,伊斯兰教就有着不同于一般宗教的特殊影响.历史上,伊斯兰教在宗教和政治上的界限很难确定,"它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还是一套完整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制度,一种价值观念,一种文化体系和生活方式."千百年来,伊斯兰教对政治的影响尤其广泛、深刻,和社会的发展关系密切.恩格斯指出:"重大的历史转折点有宗教变迁相伴随,只有迄今存在的三种世界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相似文献   

18.
生平伊本·赫勒敦的祖先是阿拉伯半岛上也门部落的酋长,公元八世纪随着伊斯兰的扩张,阿拉伯人占领了西班牙南部地区,即阿拉伯史书上称的安达卢西亚,他的祖先也来到了这里,成为当地统治阶级的贵族阶层。后随安达卢西亚地区  相似文献   

19.
为什么白天不饮食,夜晚吃喝斋戒是许多宗教都有的,是宗教提倡的戒除欲望、静心修行的活动.伊斯兰教的斋戒为什么规定白天不饮不食、夜晚才能吃喝呢?这和伊斯兰教发源地阿拉伯半岛的自然条件有关系.阿拉伯半岛气候炎热、多沙漠,最热时草木枯萎,人也会热死.昼夜温差大,为了躲避炎热,人们白天不活动,夜晚再出来.随着夜幕降临,凉风吹起,人  相似文献   

20.
伊斯兰作为一种宗教,一种文化,是阿拉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常称之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讲阿拉伯语和信奉伊斯兰教,是阿拉伯民族主要的文化特征之一。伊斯兰教产生之后,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强盛和对外扩张使伊斯兰教及其文化在世界各地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