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郭嵩焘,1818年(嘉庆23年)出生于湖南省湘阴县城,字伯琛,号筠仙,晚年别署玉池山农、玉池老人,又因他的书房标名“养知书屋”,故学者又称他养知先生。 郭嵩焘步入仕途时,中国封建社会急剧解体,“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受到了致命的打击,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了”。传统观念因此开始动摇,知识群体也开始走向分化。郭嵩焘一生的实践使他对当时世界的认识,特别是对西方文明的认识,远远超过了同时代人,特别是在“西学东渐”——西方思想文化向中国传播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他身后蓬勃兴起的维新变法思潮开了先河。  相似文献   

2.
楚德江 《兰州学刊》2008,(2):121-123,22
郭嵩焘和其他洋务派人士一样,坚持“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洋务思想,但与其他洋务派人士不同,在对待西学的态度上.他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文明,特别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而不应仅仅局限于军事领域。这使他超越了洋务思想的理论框架,彻底颠覆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理论根基,为变革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和文化进行了初步的思想启蒙和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3.
<正> 近几年来,随着洋务运动研究的深入,早期维新派思想与洋务派思想的关系问题,日渐为人们所注意,其中关于郭嵩焘的思想就是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试就郭嵩焘思想评价问题谈一点看法。一、关于郭嵩焘思想评价及早期维新派思想与洋务派思想关系的观点分歧对郭嵩焘思想的评价,在“文革”前没有展开讨论,一般认为他是洋务派的理论家。随着近几年洋务运动研究高潮的出现,郭嵩焘思想又被重新提出。文章虽然不多,但探讨较为深入。有人认为郭嵩焘对外主张妥协,但对内主张发展民营工商业却是非常进步的。又有人认为他是忧国忧民、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行者。他的思想水平已突破了洋务派思想的体系,他主张商民自  相似文献   

4.
郭嵩焘是近代思想史上前瞻性人物。他赋予古老的富强观以近代涵义;他认识到西方文化的先进性和世界文化的多源性,从一侧面对“西学东源”提出了批评;他是洋务运动的鼓吹者,同时又是洋务运动的批评者,他的本末观对洋务派“中体西用”论是一大突破。  相似文献   

5.
“湘阴双杰”郭嵩焘、左宗棠,是近代湖湘文化孕育出来的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在抵抗外侮,学习西方,富国自强的理论和实践中,既凝聚着二人浓浓的爱国情怀,又体现着二人爱国主义思想的差异。从爱国主义的历史功业来看,左宗棠超过郭嵩焘;从爱国主义思想认识来看,则郭嵩焘领先于左宗棠。  相似文献   

6.
吴雪玲 《齐鲁学刊》2006,1(4):48-51
作为晚清思想家,郭嵩焘清醒地意识到国家的强盛不能单纯依靠军事,而必须有相应的政治制度、经济实力、科技文化和风俗人心来辅成。为此,他对西方民主政体、教育制度和风俗教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细致的考察。郭嵩焘不仅敢于正视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而且对于中国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的弊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欣赏、接纳、学习西方政教、文化的胆识和见解,使郭嵩焘跳出了洋务派体用观的窠臼,在西学东渐的道路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思想的深刻和超前使郭嵩焘具有比同时代人更为高瞻远瞩的思想理念,也使他不可避免地成为思想解放的寂寞先驱。  相似文献   

7.
郭嵩焘的晚年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立望 《学术研究》2003,(8):111-116
作为支持洋务运动最早的一批人士之一,郭嵩焘一直思索着中国的根本出路。晚年的他看到洋务运动的开展,并没有使中国有多少起色,开始严厉指责洋务运动的弊端。他提出富强之本应是“人心风俗、纪纲法度”,企图从人心入手,挽救岌岌可危的清朝统治。郭嵩焘是程朱理学的坚定信仰者,他赞美西方,绝非想把中国变成西方,而是着眼于中国的内部弊端。在他看来,西方的制度所包含着的实质精神(如求实、便民等)与中国的圣人之教有相通之处。他通过对西方社会的赞美和对中国现状的抨击,力图重建秦汉以来失落几千年的真正的儒家圣人之治。  相似文献   

8.
学习西方以致富强,曾为近代中国的一种进步追求。然而,在向西方学习什么、怎样学习的问题上,人们的认识却有深浅之分、正谬之别。这种分歧,既显示出社会思潮发展的阶段性,也体现着不同阶级的各自利益。郭篙蒸较早致力于这个问题的探索,历经“茫无所知”①到“确有所得”②的过程,提出了有独到见解的主张。本文试为论析,以便取得对郭嵩焘其人的正确评价。一、循习“西洋政教”以为中国富强的“本源之计”在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挨打痛苦后,面对日益加剧的统治危机,那些被称之为地主阶级洋务派的官僚,万分不愿而又无可奈何地承认“天…  相似文献   

9.
郭嵩焘是清代封建士大夫阶层中首先转向西方寻找真理并开始探索近代化道路的先行者之一.他的独具特色的向西方学习的"本末"观,不仅超越了前人,而且远远超出了同时代其他洋务派人物的思想水平,成为中国近代化的思想先导.他的思想表达了他深层的爱国情怀与追求真理的巨大勇气.  相似文献   

10.
阮娟 《理论界》2013,(3):129-131
郭嵩焘是近代第一个驻西公使,他的《使西纪程》等"异域书写"激起当时士大夫的公愤,颇滋物议。实际上,语言的出格和态度上的偏向并非是郭嵩焘被合力推倒的真正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郭嵩焘新的"本末"及"道器"观逸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流价值观念,在对西方强势与优越文明的描述中初步呈现出对现代文明的认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走向世界的心理闸门。而郭嵩焘之所以能承担这个角色,除了客观条件外,他"尚真尊诚"的个性、湖湘文化务实和进取精神对他的熏陶都是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郭嵩焘是晚清首任驻外公使、著名的洋务思想家和走向世界的先驱者。本文以西学东渐与郭嵩煮开眼看世界为线索,系统论述了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郭嵩焘在对近代中西文化教育的比较借鉴中,洞察到了教育在提高民族素质以及一个国家近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作用。他不畏清议,极力主张经世致用,“用夷变夏”,全方位效法泰西,用“实学”取代“虚学”。他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中的先驱者地位是无法抹煞的。  相似文献   

12.
郭嵩焘的主张对外开放 ,主张在向西方学习先进科技的同时更应学习其“朝廷政教”和“人心风俗”的思想观念 ,体现出超前而又独具特色的世界意识 ,值得后人加以总结借鉴。其世界意识产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视“变局”为“机遇”的独特性 ,成为郭氏主动了解世界、走向世界 ,寻求改变中国现状之方式方法的基本出发点 ;了解获取西学的多样性和广阔性 ,成为郭氏主动了解世界、走向世界 ,从整体上抉择西方文化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郭嵩焘与"夫人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嵩焘于1878年6月19日在英国伦敦以如夫人梁氏的名义举行了盛大茶会,这是中国开展"夫人外交"的开始.郭嵩焘之所以通过这种方式开展"夫人外交",其原因一是出于外交礼仪而回请西方各国官员,再一是他对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地位的认识.但是,郭嵩焘的行为却受到了清朝守旧派官员和国内舆论的攻击,这是近代中国的悲剧.  相似文献   

14.
因“马嘉理案”,郭嵩焘被清廷作为首任驻外大使派往英国;在出使期间郭嵩焘与日本驻英公使上野景范等人进行了大量的交流,通过交往他对当时日本国内改革情况有了一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三代是儒家政治追求的最高理想社会,素为儒家士大夫心目中的黄金时代,"回向三代"去追寻中华文化的元典精神,探索儒学的真实意蕴成为了历代儒家士大夫的坚定信念。郭嵩焘作为有着深厚儒学底蕴的儒家士大夫在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他不仅以"三代之治"来批判当时社会存在的弊端,还以"三代之治"来观照西方文明,并把西方文明纳入儒学的框架内来考量。郭嵩焘"回向三代"的理想诉求体现了他对儒家最高理想的深层追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定信仰,也表明了他的思想趋于返本与开新之间。分析和总结郭嵩焘"回向三代"的理想诉求,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既需要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更需要实现传统文化向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6.
郭嵩焘简论     
郭嵩焘,湖南湘阴人(1818-1891),出身于以经商致富的封建家庭。祖上几辈都试图通过科举道路走上仕途,但不曾如愿。曾祖父是个贡生,祖父是个秀才。至郭嵩焘时家道衰微,遇上灾年,“租无所出,先生家往往不能举餐”①。郭少年时聪颖过人,读书勤奋,思想活跃。他伯父曾称道他“龄儿(郭嵩焘乳名)通事洵洵,独其读书为之,若猛兽鸷鸟之发,后来诸英,无及此者”②。郭嵩焘19岁那年以秀才身份参加乡试,顺利中举。在以后十年间连续五次参加会试,至1947年(道光二十七年)才考中进土。郭嵩焘在岳麓书院就读时与曾国藩、刘蓉结为至交。太…  相似文献   

17.
袁洪亮 《云梦学刊》2003,24(3):46-48,89
郭嵩焘在办理洋务、出使西洋的过程中,初步分析、引介了“开放”、“求实”、“重商求利”等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心理和行为方式,并以此为参照标准,批判了“闭目塞听、妄自尊大”、“粉饰作伪”、“虚文”、“浮躁”等中国传统的落后社会心理,为中国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论郭嵩焘的中西文化比较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中国最早进行中西文化比较的,郭嵩焘不是第一人。在他之前,冯桂芬于1861年在《校邠庐抗议·制洋器议》里就说过:西人“彼何以小而强,我何以大而弱?……以今论之,约有数端,人无弃材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至于军旅之事,船坚炮利不如夷,有进无退不如夷”。冯桂芬是看出了中国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不如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而郭嵩焘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则在广度、深度乃至意识的清醒上远远超出冯桂芬。他的中西文化比较观独具特色,今天回过头去看,也颇觉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9.
郭嵩焘力促曾国藩、左宗棠出山 ,并用“创业垂统”观构建不同绿营制的湘军体系 ;又最早倡议建立水师 ,成为太平军的克星。郭奔忙于高级战将之间 ,出谋划策运筹帷幄 ,被湘军集团公认为“高参” ;最初想出开厘筹饷之计并付诸实施 ,郭嵩焘实为始作俑者之一 ,厘金成为湘军的主要饷源 ;他又因时度势征盐税和关税 ,再开两道财源。郭调兵遣将剿灭农民武装 ,将其残部镇压在血泊之中。心忧时局的郭嵩焘及时反省这种血的教训 ,企盼为延缓清王朝的土崩瓦解作“资治”的“通鉴”。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诗词的壮美与崇高胡元坎中国和西方的经典作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论述过优美与崇高这两大部类的美。西方真正就美学意义界定优美与崇高的,是十八世纪的博克、康德和席勒。中国早在春秋战国之时,孟子就对“美”和“大”作了区分,其“美”接近于狭义的美─—优美;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