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村落与传统民居旅游开发模式刍议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齐学栋 《学术交流》2006,(10):131-134
古村落或传统民居作为传统乡村聚落和居住空间的历史遗存,成为诠释过去时代特定生活方式及其文化习俗的空间文本,国内古村落与传统民居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以古村落民居自身的建筑与历史文化意蕴为对象;另一类则在前者基础上侧重于对古村落或传统民居旅游开发与保护及其相关问题的讨论。对于古村落或传统民居旅游开发模式有两种;一是内生性开发,二是外部介入性开发。  相似文献   

2.
钟国庆 《探求》2004,(3):64-67
从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和环境艺术去理解景观已经众所周知,很多人也非常清楚城市景观在旅游中的重要意义。那么,如何从旅游的角度去理解景观的价值及其设计呢?本文阐述了城市景观在旅游中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如何从游客的角度和城市的旅游发展考虑景观设计,并分析了以旅游为导向的城市景观系统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3.
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旅游开发是一种有效的保护和利用手段.可以综合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广州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丰富多样,旅游开发潜力巨大。广州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品的开发主要表现为公务型、商业性、文化型和风光型四种,开发中要避免因利益主体利益不均导致当地居民对旅游开发的认同感不够、“古街再造”破坏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原真性等突出问题,以体现“文脉”、原真性及体验性为原则,实施景观整治、进行功能分区、突出商业文化气息、构建解说系统、注重社区居民参与、加强相关主体之间的合作、建立统一管理的长效机制的体验型历史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4.
西安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历史景观的保护一直备受关注。2008年5月6日,第四次《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复。在这次城市总体规划中,七贤庄街区作为红色革命教育基地、西安近代建筑群,首次被纳入西安历史保护街区范围。通过对七贤庄保护地区的历史文化要素的实地调查,明确了这一保护地区的红色遗产价值、传统民居价值、社会价值等。同时根据这个地区的保护现状以及历史建筑物的特点,结合日本历史街区保护的理念和经验,提出改造这一地区的一些基准和原则,以期避免历史街区修复保护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一个地区文化与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底蕴离不开历史文化,它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是广东省政府在粤北地区文化建设布局中的重要抓手之一,这一历史遗迹的当代价值正在不断凸显.而寻找合适的开发模式,是研学旅游产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此,该文根据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规划现状,对区域历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思路逻辑进行了总结,并从开发前提、开发基础、开发原则、开发核心、开发途径、开发目标六个层次就华南教育历史研学旅游开发路径进行了有益探索,为推进新时代华南教育历史文化发展及粤北地区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创新提供了一定的路径指引与方法构建.  相似文献   

6.
对乡村集市休闲旅游资源开发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逄爱梅 《学术交流》2008,(2):126-129
我国乡村集市浓缩了当地的历史变迁、文化传统、民风习俗等,在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中,乡村集市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其可用于开发休闲旅游业的潜在资源也非常丰富,包括街头杂耍表演、特色风味小吃、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当地聚居建筑等.我国体闲旅游产业刚刚起步,发展乡村集市休闲旅游不仅有着广阔的市场,也能够极大丰富我国的旅游市场,并对繁荣我国农村经济、推动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开发乡村集市休闲旅游也是我国发展旅游业的一项新课题,在理论研究领域,亟须加强对乡村集市休闲旅游的市场定位、资源类别、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探讨,以引导和规范乡村集市休闲旅游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传统城镇、村落、园林、祠寺、风景区等常有将重点景观归纳为"八景"、"十景"、"十八景"的集称文化现象。这种景观命名集称具有哲学、美学、心理学、文学、传播学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价值,对表现景观艺术的集成效应与观赏效果能产生积极的影响。探索其发展历程、思维模式、艺术构成、运用特色,对继承我国景观文化优秀传统,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实现人类诗意地栖居,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勇  祁今燕 《唐都学刊》2006,22(5):99-101
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时期,大量的土地开发,使老城市中原有的基础设施和人文景观面临结构性改造,或是被拆除。城市开发与城市的特色、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渐突出。因此,许多城市正面临着新的选择和挑战。对此,应保护传统城镇特色,结合中国传统自然观中的社会伦理、重自然的思想,重新审视城市发展当中的误区,寻求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包括对城市化进程中人文关怀、保护历史人文景观、地域文化特色和地方地理特貌等各个景观类别,研究当代人与社会环境、社会资源配置及城市开发的思想定位等。  相似文献   

9.
李伟山 《创新》2015,(4):59-65
《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项目掀起了刘三姐文化旅游开发研究的热潮。刘三姐文化旅游开发的研究由最初的区域旅游资源开发视角,到以《印象·刘三姐》为代表的文化创意旅游开发及运作模式创新,再到文化旅游开发持续发展的探索,研究的视角和内容不断深入。刘三姐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提示着包括刘三姐文化旅游在内的中国文化旅游开发实践和理论研究需要进一步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10.
发展城市旅游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民 《学术交流》2002,(3):79-81
城市已成为现代旅游开发中的一个特殊客体 ,并日益成为现代旅游和现代城市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城市旅游需要构筑完备的城市基础设施、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等条件 ,城市旅游应重点开发观光旅游、文化类专项旅游、民俗节庆、公务、康体休闲等旅游项目。  相似文献   

11.
《学术交流》2013,(2):1
"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是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发挥学术报刊理论探索和舆论导向功能,促进我国旅游文化产业科学有序、繁荣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报》(历史学版)、学术交流杂志社研究决定,联合开展"旅游文化产业研究"征文活动。一、选题范围1.旅游文化产业的内涵与外延;2.旅游文化产业开发与历史遗存保护;3.旅游文化产品品牌打造与历史遗产的挖掘和整理;4.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5.旅游文化产品生产与消费;6.政府管理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7.发达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与借鉴;8.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的健全与完善;9.旅游文化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王雪  李英武 《社科纵横》2009,24(8):96-97
祖国各地山川雄秀,历史缅邈,人文蕴籍。本文从观察感受,深入体会;取景构图,寻找角度;色块搭配。光影布局;处理画面,表达情感等四个方面分析了笔者在古镇民居写生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方法。目的是借助古镇民居写生教学,追忆古镇的历史痕迹,感悟民居建筑的美学价值,在培养写生表现技能的同时,更好地借用它来培养学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感悟。  相似文献   

13.
梁凤莲 《探求》2013,(2):97-103
广州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以及培育世界文化名城,塑造自己的城市精神与城市品格已经成为重中之重,其核心即为凸显以文化为中心、以文化为引领的发展方针.为此,要正确把握广州文化发展的历史,重视创新广州文化的历史因素与传统价值,推动广州城市文化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姚佑銮 《探求》2014,(2):92-96
广州要培育世界文化名城,必须有一个能展示地方文化特色的城市名片,能区别其他城市并能充分唤起人们集体形象记忆的传统文化建筑群。在荔湾湖与泮塘村之间建西关广场,对汇聚岭南文化元素、保护西关历史文化遗产、扩大西关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以及广州培育世界文化名城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西关广场建设必须扎根于泮塘古村的传统文化、必须坚持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高度统一、必须坚持原真性与可创新性兼顾、必须推进复合经营和统一管理,才能避免城市文化的同质化。  相似文献   

15.
蓝武 《创新》2013,(2):119-124
绵延近千年的土司统治,给南丹县留下许多珍贵的土司历史文化遗产。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对深化南丹县地方史与民族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对当今南丹县域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利用价值。南丹县应加大对土司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开发利用力度,依托土司文化打造县域旅游品牌,强化县域旅游的文化特色,丰富县域文化旅游的内涵,增强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促进南丹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刘芝凤  张学平 《创新》2016,(5):12-22
21世纪是无形文化资产和理性消费的世纪,对于有着数百年历史技艺的中小型企业来说,是一个面临投资与产能市场价值不对称、债务风险与项目开发、挑战与机遇共存的世纪。厦门蔡氏漆线雕企业拥有悠久的漆线雕工艺历史背景,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应对无形文化资源非遗生产性的保护、无形文化资产传承人保护主体需要支撑点、无形文化资源创新与原真性保护、传统手工技艺市场和非遗生产性保护、传统手工技艺遭遇"傍非遗"与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为更好地发展百年技能企业,必须把"策略可变与价值历年不变"作为传统手工技艺企业和国有非遗保护单位的生存之本,重视无形文化资产的价值领导及其影响,将无形文化遗产的资源资本产权通过分类化、标准化、知识督察化与管理体系化等方式进行传承,并利用多元创意与传播价值开辟创新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7.
王丽 《社科纵横》2014,(5):67-69
位于陕西咸阳的西汉十一帝陵,是我国封建社会帝王陵墓建造模式的重要代表之一,无论是在历史、文化、艺术、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还是在旅游文化开发方面都具有非常高的价值。但是,目前西汉十一陵只是对其中一两座帝陵进行部分开发,割裂了西汉帝陵旅游价值的整体性。笔者通过对西汉十一陵分布的地域、资源特征以及开发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目前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依据陕西省西汉帝王陵墓旅游资源在文化性和独一无二方面的优势,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使西汉帝王陵墓旅游资源得到更好更充分的开发。  相似文献   

18.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森林旅游环境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平衡是森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传统的森林旅游基本上不考虑景观生态理论在景区规划和生态保护方面的重要作用,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时森林旅游的环境承载力透视分析,对森林旅游景观的规划、建设和旅游设施的建立,应从景观生态学立场分析影响森林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相关因素.森林旅游的可持续性,必须保障森林景观中各个生态群落及其质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因此,科学地运用景观生态理论对森林旅游景区进行规划与管理是森林旅游环境承载力可持续的保证.  相似文献   

19.
论旅游审美与导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牟维珍 《学术交流》2007,(1):122-124
旅游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旅游审美文化包括自然审美文化、社会审美文化和艺术审美文化三种类型。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旅游审美文化的差异,旅游审美主体的差异决定了旅游审美实质和旅游审美价值的差异。导游员在旅游活动中是审美信息的传递者和审美活动的调节者,作为沟通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的服务中介,对于提高游客旅游审美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李金辉 《学术交流》2012,(9):131-134
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蕴藏着深厚的体育文化内涵,最早从隋唐时期开始,就形成了丰富的体育文化,满族先民也创造和发明了众多百姓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项目。现代体育旅游开发应从继承优秀体育文化入手,在体育旅游项目中融入传统文化、彰显体育文化,以此吸引广大游客。因此,我国体育旅游开发必须要确定"三大原则",即参与性、观赏性和娱乐性原则,以此来确定和设立体育旅游产品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