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吉梅 《学术交流》2006,(6):139-141
“原意”和“先见”是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西方解释学发展演进的历程中,新批评专注于文本,接受美学把作品的意义确定在本文与读者的相互作用中,后结构主义宣布“作者的死亡”而把解释权完全交给读者,呈现了“原意”探索的轨迹。而作为“意义”的阐释者是生活在一种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的,因此“先见”在阐释的过程中无法排除且具有“合法性”。因而接受美学提出了文学作品意义的空白与未确定性理论,阅读成为对本文的重建活动。而读者总是按照自己的“先见”来对作品的空白具体化,而“恰当的具体化”是读者必须依照本文的引导与暗示来将作品的图示现实化。  相似文献   

2.
零度的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转向就是 ,它由对文学作品的关注转向了对读者的关注 ,接受批评或读者反应批评成为了取代文本批评的一种新的批评模式。本文认为 ,接受批评理论的提出源自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源自于文学批评想和文学作品“平分秋色”的一种雄心 ;另一方面则源自于批评家对读者的一种理想化设定。其实 ,应该看到 ,不惟 2 0世纪的文学批评想和文学作品“平分秋色” ,历史上也曾有过文学家向文学批评领域拓展的渴望 ;而接受批评所设定的理想读者也只不过是一种理想的假设。文章认为 ,由于读者层次和作者层次之间存在的较大差异 ,读者对文本的批评往往是“情结”的批评 ,而不是“情境”的批评 ,从而就造成了文学批评中的附会和牵强 ,这在文学批评的历史实践中是屡见不鲜的。为此本文提出 ,要提倡一种零度的批评 ,所谓的零度批评就是指批评者在进入批评时要把自我原有的意识、观念或思维模式都搁置起来 ,使自我处于一种零度意识、零度观念的状态 ,以一种纯净的心境走进文本世界 ,其目的就是要还原出文本的原意。  相似文献   

3.
朱淑真与“空白”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空白”属于美学中的概念。中国画论、诗论及西方接受美学对之有不同的阐释,但其效应及其神韵却众所共推。南宋女词人朱淑真竟在男性文化的威迫中,能历尽坎坷,留名后世,并有希望继续吸引读者,其奥妙何在?本文试借“空白”理论,从读者战略的角度,对朱淑真词及其人加以观照,发现其词重在回味,给读者留有广阔的再造空间,具有很浓的“空白”效应。朱淑真其人,由于身世之谜,几百年来在人们头脑中乃是一个被其作品塑造成的文学形象,这一形象身上的诸多空白,则产生仁智之见,故朱淑真其人也具有很强的“空白”效应  相似文献   

4.
空白是中国绘画中的一种艺术手法,更是一种美学意蕴.其讲究"虚空中传出动荡,神明里透出幽深",以留出空间给观者进行再创作."空白"在各个艺术领域里都有体现.系列电影<女神捕>中的空白把读者再创造的空间留得更大,其深刻的美学意蕴得到充分体现,给人以无尽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5.
哲学发展滋养了文学研究,拓展了文学研究的视野.从本体论角度来看,文学作品解读中存在着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由于主体间性的存在,使得其中也存在着文本间性,主体间性是文学作品解读研究的基础,文本间性是文学作品解读研究的归宿.对文学作品解读中的主体间性和文本间性呈现的分析,使解读过程中的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更加明确,有益于读者对作品更加深层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亲爱的读者朋友,当我们送走’95的最后一抹余辉,迎来’96的第一片朝霞,你是否感觉到,21世纪离我们是那样的近了。21世纪,是辉煌的世纪,是希望的世纪,当我们伸开双臂去拥抱那光辉灿烂的新世纪曙光时,我们每每会想起这样一个问题:准备给21世纪带去点什么。把《社会工作》创办成符合时代需要的一流刊物!这是我们的心愿,也是我们的目标。过去,在领导和广大读者朋友的关心支持下,我们已经在这方面迈出了一步,但还远远不够,还存在许多不足。所幸的是,我们已经有了一批永远的读者朋友,他们把本刊当成“自己的刊物”。或来信从文字标点到版  相似文献   

7.
所谓“修辞功能中的隐含意义”,是指那些虽未明确表述或提及,但却暗含在修辞手段中,靠读者自己去领悟的修辞内涵。文学作品语言的一个特点就是“意在言外”,正如司马光在《迂叟诗话》中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①而文学作品要表达这些不好直接陈述的“话外音、言外意”,使其语言富有感染力,也往往借助于诸多的修辞手段。因此,如何处理这些由修辞功能产生的隐含意义,在翻译中,特别是在文学翻译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确实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从翻译的角度看,修辞功能所产生的隐含意义大致可以分为以…  相似文献   

8.
“在印度,家庭关系很紧密。为了孩子,父母什么都肯做。”说这番话的是今年28岁的瓦桑蒂。“能看到孩子获得我梦想中的一切。这就是我来代孕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神话—原型批评作为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已经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它是把文学批评与人类学、心理学、文化学相结合的一种宏观的研究方法。“原型”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心理学大师容格提出的,他将精神分析学中的“集体无意识”理论直接运用到对文学作品的分析中,认为诗所具有的特殊情感意味——一种无法表达的特定意味,应当归因于某种无意识的力量在读者头脑中的震动所造成的回应,即称作原始意象(primordial image)或者  相似文献   

10.
中华姓氏的当代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年2月26日上海《报刊文摘》报导:江苏苏州最近出了个姓“点”的小孩儿,早在母亲怀他6个月时,全家人就为他出生后姓什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因为这个未来的孩子既是父系的独生子女,也是母系的独生子女,爷爷奶奶与外公、外婆都希望能跟他们姓。于是各执己见,相持不下。经多次商讨,在孩子出生后报户口前,终于由外公拿出了最终方案。并获得全家一致通过,这就是不随任何人姓而是另取一个新姓——“点”。其理由是:姓名本身只是一人的特定符号,突破传统姓氏范围是完全可行的;“点”字下部有四点,分别代表全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四个姓,“点”字上部为占有的“占”字,姓“点”即表明这个孩子为“全家占有”。报纸认为,这一做法无疑是对传统思想的突破,为解决“四二一家  相似文献   

11.
1991年夏天,21岁的许先梅从安徽省财校财会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安庆市社会(儿童)福利院. 第一次踏进福利院,看到那些被亲人遗弃的孤残儿童,看到他们那无助的眼神,她的心中说不清是什么滋味.忽然,一个清秀的孩子看着和善的许先梅,奶声奶气地呼喊“妈妈”,这一声令许先梅的泪水一下子夺眶而出,她情不自禁地告诉自己:“我要为他们做点什么.”  相似文献   

12.
<正> 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承担的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北京地域文学研究”课题近期完成了一批由8部研究专著组成的系列科研成果,它们从不同侧面对富有北京地域文化特色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做了填补科研空白的工作,是地域文学研究方面的可喜收获。这批研究成果大部分是对北京地区一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做综合性研究的。其中《新时期北京文学与北京文化》一书对文化内涵丰富’的新时期北京文学的地域文化特征做了较全面、系统的探讨,是迄今为止从地域文化角度审视新时期北京文学  相似文献   

13.
所谓“空白”,即是教学过程中设定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或预习复习和归纳演绎。“空白”作为教学中的艺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儿童文学是文学的一个分支,儿童文学作品是儿童文学作家创作的适合儿童赏析的作品.通过孩子们解读文学作品,感悟到好的文学作品可以陶冶孩子的性情,对社会有一个积极的认知态度,会让孩子有一颗同情弱者的同情心,有一颗善良之心,更能准确使孩子们形成一定的社会道德感,会有一个积极的社会心态.另一面良好的儿童文学作品会在培养儿童文学兴趣方面、语言发展方面,想象力和创造里方面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孩子们再童话中感受哲理,在童诗中感受其内涵,感受其意境,带给孩子一种美.  相似文献   

15.
晚近以来人们对于事物之间的“交互世界”作为一种“实存”进行了哲学认定。对于事物之间的交互关系的把握 ,是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学科分野之所在。文学作品与文学传统之间的“文本间交互性” ,文学主体与文学传统之间的“主体间交互性”具有意义生成性 ,文学作品或文学主体并不以其自身而拥有全部意义 ,其意义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到与文学传统之间的交互关系中去界定。  相似文献   

16.
胡耀邦同志在茅盾同志的追悼会上指出:长篇小说《虹》是茅盾创作的大量杰出的文学作品之一。这一评价符合实际,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虹》第一至三章连载于《小说月报》第二十卷第六、七号(一九二九年六、七月份)。作品发表前,该刊以记者名义向读者推荐,指出,“这一部《三部曲》(指《幻灭》、《动摇》、《追求》)以后的新的创作,别的都不管,在艺术上也比《三部曲》有了显然的进步。”(《最后一页》,《小说月报》第二十卷第五号)《虹》刊出后,即于一九  相似文献   

17.
(一) 精确的细节描写,是现实主义的一种重要艺术手段。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不容忽视。诚然,仅仅有好的细节并不一定就能产生好的作品,然而好的作品却总是离不了好的细节。读者欣赏文学作品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随着岁月的流逝,故事情节逐渐淡漠了,而  相似文献   

18.
读毕毛星同志的《关于文学的阶级性》(《文学评论》七九年二期)一文,知道他意在告诉我们,对待文学作品的阶级性问题不可持机械论的观点,不但在分析文学作品的阶级性时“必须从大处着眼,看根本的、总的倾向”、“必须抓住真正阶级观点所在的地方”,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到“不同时代,不同阶级间根本区别中的某些共通,对立矛盾中的某些统一的情况,它的思想感情的部分,就成为文学上共鸣的基础和根据”。作者还进一步指出,这些共通、统一的东西是“爱国主义思想”、“革命斗争精神”、“一些社会公认的品德”、“人人都有或可能有的某种个人情感”。这些观点在六十年代,是注定会被指为“人性论”的,然而,这确是一些很好的观点,好就好在它是从人的存在这个客观现实出发,对文  相似文献   

19.
80年代中后期,在纯文学逐渐低落的中国当代文学园地上,悄然绽开了一朵艺术奇葩———旅外文学。它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涌现的“出国潮”这一社会现象在文学上的具体反映,是那些远渡重洋、寻求别样人生的炎黄子孙异域生活的真实写照。这类作品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其新、奇、特的异域风情,崭新的视角,赢得了广大读者。所谓旅外文学,是指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反映文化碰撞中的留学生及打工者等边缘人心态的文学作品。这一概念是由作品所反映的对象与作者身份决定的。旅外文学的出现,填补了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空白,它所塑造的“边缘人”…  相似文献   

20.
0~7岁孩子的父亲从出生到7岁,女孩子需要受到大量时间的关注和护理。父亲学会换尿布、抱孩子、拍饱嗝、摇晃和深情地凝视孩子的眼睛、鼓励她探索外部世界并为她第一次能控制外部世界而喝彩、全神贯注地玩"把孩子抛在空中"的游戏,这不仅让父亲得到了很大的奖赏,而且也有利于孩子发展。不管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