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林纾的改良主义思想是在爱国忠君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他对光绪帝的感念折射了他对君主立宪主张的坚持而非对封建制度的死守;不管是对待新文化运动还是对待白话文运动,林纾都是持改良主义态度的,他反对"一刀切"的激进做法。因此某些学者给林纾贴"封建复古派"标签的做法是欠妥的,以"坚持改良主义的卫道者"来评价林纾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2.
五四时期的费觉天曾作为社会改良主义者,却最终公开背离,反对改良主义的主张;其思想貌似马克思主义,但是却反对马克思主义者所主张的阶级斗争学说和唯物史观。其思想主流既非社会改良主义也非马克思主义,游离于社会改良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外,可见其“信仰的彷徨”。  相似文献   

3.
19世纪后期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产物。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强烈震荡下,封建统治制度的深刻危机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渐次成长是近代改良主义思想产生的基础。国难日深,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微弱而又发展是改良主义思想发展的基本条件。从早年的具有改良主义倾向的魏源、冯桂芬起,中间经过大约半个世纪,直到戊戌维新变法运动止,改良主义思想经历着一个漫长、艰辛的发展过程。他们在不同程度上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并用缓和的办法改革封建统治的上层建筑,以抵制外来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这些  相似文献   

4.
如何评价孙中山早期的政治思想,史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见解。有的同志认为,在兴中会成立以前,孙中山基本上是一个改良主义者,或者认为孙在这时虽有某些革命思想,但占主导、支配地位的是改良主义思想。有的同志则认为,兴中会成立以前,孙中山“不是一个改良主义者”,或者认为孙中山这时的思想虽然在某些问题上受到改良主义思潮的影响,但起主导、支配作用的一直是革命救国的思想。有的同志甚至认为孙中山“一开始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孙中山自己曾经多次谈及何时产生革命思想的问题。一九一九年,他在《孙文学说》中认为:“予自乙酉中法战败之年,始  相似文献   

5.
对胡"好政府主义"思想进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公正的剖析,重点分析了以胡适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提出"好政府主义"政治主张的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好政府主义"被付诸实践的基本史实,肯定了这一主张在反对北洋军阀封建专制统治,反对当时流行的无政府主义,提倡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民主共和思想等方面的积极意义,论述了他们不愿意发动人民群众、不从根本上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的改良主义本质,指出了"好政府主义"思想破产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早期民主思想发轫于家庭和社会环境的熏陶,使他具有反抗压迫,同情贫下中农的政治倾向。到东山学堂读书使其直接接触到了西方的政治思想,出于对康梁改良主义的崇拜,毛泽东萌生了改良主义的民主观。辛亥革命前后,在推翻封建帝制的革命风暴中,毛泽东逐渐倾向于资产阶级革命民主观。一师毕业后,毛泽东的两次北京之行使他阅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且接触到了大批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这成为他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契机。在经历了"湖南自治"运动的失败后,毛泽东彻底告别了资产阶级革命民主而转变为马克思主义民主战士。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国民党改组派产生前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普遍滋生的改良主义幻想,为改组派思想产生广泛影响提供了心理基础;改组派思想和主张切中时弊是其风行一时的主要原因;改组派人物及其宣传活动在改组派思想传播中也起了重要作用。由于阶级的局限性,改组派所鼓吹的改良主义运动最终不能避免破产的命运。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90年代"第三条道路"提出的客观依据与其产生的思想渊源,阐述了"第三条道路"的政策主张,从而揭示了"第三条道路"的实质是对内实行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对外推行新干涉主义.  相似文献   

9.
从早年改良主义经济主张,到辛亥革命前以"平均地权"、"节约资本"为核心的旧民主主义,辛亥革命后着力进行经济实践、勾划近代中国蓝图到最终认同社会主义,实现伟大转变这四个方面可以看出.孙中山的经济思想演变、发展的过程,体现了他追求真理,不断探索,不断前进的革命精神,他为我们进行经济建设留下了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狄更斯的《艰难时世》中西丝的人物塑造,主要从西丝在葛擂硬家庭中及其他人物身上所起的作用、西丝性格的塑造等几个方面,探讨了狄更斯的改良主义思想;认为狄更斯的人道改良主义思想解决了社会矛盾的理念,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进步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模式”可以分为本体论层次的“中国模式”和认识论层次的“中国模式”.本体论层次的“中国模式”表征了中国崛起是一种硬实力的崛起,而认识论层次的“中国模式”则意味着中国崛起是一种软实力的兴起.认识论层次的“中国模式”是读懂中国、破除“大国崛起困境”的一把钥匙.文化是文明社会的精髓,欲对认识论层次的“中国模式”有真正的见解,文化的视角不可或缺.基于国家软实力的视角考量“中国模式”及其未来,中国将以“和平啒起的大国”、“文明复兴的大国”、“掌握话语权的大国”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影视文化中,“正常化”的“性别暴力”正在成为一种建构力量,它不仅使女性再一次沦为“色情”和“暴力”的牺牲品,而且还巩固和维系着既存的文化秩序和性别权力关系,其根源主要是盛行于性别关系领域中的权力统治格局。随着女性主义的深入影响和女性意识的抬头,学术界比较普遍地对充满“色情”和“暴力”的影视传播提出了批评和质疑,以规约影视文化未来的发展,消除“性别暴力”对性别文化发展的恶劣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权力制约思想在以儒、法、道为代表的先秦政治思想中有大量经典论述。儒家从"人性善"出发,基于"民"的视角,主张运用"天"、"仁"、"礼"对君主的德行加以规范,进而使其在使用权力、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法家从"人性恶"出发,基于"君"的视角,主张君处"势"并以"法"、"术"为手段对"臣民"进行严密控制;道家则从"百姓"的角度出发,主张君王应遵循"道"的原则,以"无为"、"自然"的方式使用权力、治理国家,强调人之淳朴本性的保存。三家关于权力制约的不同论述在权力制约路径、政策合理制定、政府职能边界和能、权、责一致的指标要求方面对我国现代权力使用和权力规范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在《规训与惩罚》中,福柯曾借助对公开行刑与“全景敞视监狱”的描述,展现了视觉形象与权力之间长期保持的两种关系——“形象作为权力的中介”和“形象作为权力的对象”。在两种模式的基础上,在充溢着后现代气质的时代背景下,一种新的“形象一权力”模式正愈发彰显:视觉形象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占据主导地位、统摄主体的权力核心。然而,形象在“解构与建构”、“断裂性与连续性”、“去深度与寻求深度”等方面所根深蒂固的悖论又暗示了形象同语言文字之间难以消解的强大张力,从而提醒我们去关注二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5.
“抽象力”是《资本论》中一个很重要的理论问题,如何理解这一问题,直接关系着对《资本论》的理解。“抽象力”不是知性意义上的“抽象力”,而是理性意义上的“抽象力”;“抽象力”所达到的不是抽象的普遍性,而是具体的普遍性。马克思的叙述方法和研究方法就是这种抽象力的集中表达。达到具体普遍性的理性抽象力揭示的是资本的秘密,表征的是人类关于自身存在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6.
从“软实力”这一概念出发,探讨“航运软实力”的提出及含义,分析“航运软实力”的无形性、柔和性、渗透性、开放与竞争性及主体性等特征,并论述航运软实力的几个组成要素。  相似文献   

17.
政治领域中政治人的人性假设不仅应成为政治学方法论的基本前提,而且应构成政治学在社会科学诸学科中独树一帜的基本依据。论题在与“经济人”的比较中,挖掘与建构“政治理性人”的人性假设。政治理性人是在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中,基于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在三元利益的激励下,追求、夺取并运用权力,来实现特定的利益权威性分配以满足特定利益需求,从而实现权力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这一基本逻辑链外在体现为:双重需求激励—追求权力—三元利益互动—运用权力—政治行为。  相似文献   

18.
"权力经济"是指权力主体通过控制、使用和分配主要社会资源,以实现权力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一种经济模式。目前,"权力经济"在我国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具有强制性、专制性、趋利性、掠夺性、非公正性特征,无论是在初次分配领域还是在再分配领域,都导致严重的分配不公。"权力经济"使得权力主体经济利益最大化;导致大量"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的出现;掠夺了"弱势群体"的利益;导致收入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行业差距扩大。通过制度变革,界定明确的"权力边界",建立多重权力制约机制,建立新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从而消除"权力经济",是我国今后建立公平分配机制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无论从狭义和广义上来说,都具有引导社会发展,影响社会性质,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社会意义。文化“软实力”是一国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社会意义的集中深刻体现。在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关系和国际竞争中,提升文化“软实力”成为增强国力的一种战略选择。当前,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几对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20.
约瑟夫·奈曾说他的"软实力"概念遭到了较多的误用。在国内相关研究中,人们对该概念及其奈的软实力思想的误解与滥用的现象十分普遍。解析其原因,一方面源于奈的软实力思想的内在缺陷性;另一方面源于人们无视软实力概念的国际政治属性,或忽视奈一再言明的软实力思想的核心观念,或在软实力价值判断上持二元取向。澄清国内研究中的一些误用,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中国软实力建设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