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工作伦理是伴随着社会工作专业的不断发展和成熟而发展起来的。从社会工作伦理发展的历程来看,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道德阶段、价值观阶段、伦理理论和决策阶段以及伦理标准和风险管理阶段。社会工作的伦理演变展现了由宏观到微观,由抽象到具体,由一般伦理到职业伦理和专业伦理,由德性伦理到责任伦理的发展特征。社会工作伦理研究与发展的趋势是:社会工作伦理将更加凸显对社会工作实务的指导价值,更加注重伦理境遇对伦理决策的作用,更加突出助人自助的伦理价值和社会意义以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与正义。  相似文献   

2.
伦理价值作为社会工作的“生命线”,不仅是社会工作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更是社会工作者从业行为的规范。学界普遍将社会工作伦理困境归因于价值观的冲突,而本文基于关系性情境的本土实际分析认为,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场域多主体间的多重关系是另一重要因素。研究发现,在学校场域社会工作者在学生“利益最大化”过程中与学生网络成员的多重关系影响了其伦理抉择,而他们之间的“二重交并关系”是伦理困境的生成机制。本研究通过对G省L市学校社会工作的个案分析,从社会工作关系理论的关系主体、关系力量、关系网络和关系世界四个方面提出突破伦理困境的策略:在关系主体层面,社会工作者与学校建立以学生为目标的协作关系;在关系力量层面,社会工作者与学校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强度均衡关系;在关系网络层面,教育管理部门协调学校主动与社会工作者建立合作关系;而在关系世界层面,社会工作教育者倡议全社会对社会工作网络进行支持。  相似文献   

3.
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观有其丰富道德意蕴 :利他主义的专业导向、人道主义的专业传统、促进人际和谐的专业责任感、提升从业者道德水平的专业理想 ;贯穿社会工作实践的伦理问题主要表现为 :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困境、伦理抉择和伦理危机处理。伦理和道德的问题渗透到社会工作实践过程的各个方面并贯穿于这个过程的始终。  相似文献   

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全国统编2013年版新修订教材在章节结构的逻辑安排方面有重大突破,从道德与法律的相关理论知识落脚到大学生的道德和法律行为规范,在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婚姻家庭生活、个人品德养成四大平台中,以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有机结合为载体,强化课程“修养”“素质”特质.依托新版教材,开展专题式教学,必须把握教材新特点,科学设计专题内容,避免出现道德和法律专题板块分割的误区.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迅猛发展中,"招生难、分配难"的现实困境已经为不少高校所面临。文章通过探讨基督教伦理与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沿袭关系,认为在没有基督教伦理作为民族文化底蕴的中国,开展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必须另辟蹊径,走出一条艰难、漫长的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6.
思政教育是课程教育的“根脉”,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是思政教育与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同向同行之本,两者的纵深贯通式融合是必然之势。为使课程思政建设进一步加强,挖掘“纵向贯通空间”则是应然之举,即实现面向深度学习的“双课”教学共同运行,数据赋能“双课”教育联通以及打破“教”与“学”的边界,实现“双课”教育的相互贯通。构建“纵向贯通空间”需要打造以道德素质教育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发展学习分析技术的资源服务,建设基于学生情感培养的话语互动体系和促进深度学习的评价体系,建立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共同体和提升实践教学载体中思政引领效果,从而在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中实现思政教育空间最大化。  相似文献   

7.
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是政治哲学、道德、伦理学层面的范畴,同时也是社会福利思想范畴,在抨击和批判中成长,并对整个社会影响深刻。社会工作伦理是基于价值观、道德标准和伦理学而提炼出来的有关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并指导社会工作服务。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分析发现,两者的思想基础和在实践中的应用都具有诸多交叉之处。功利主义的诞生比专业社会工作伦理要早得多,且影响大、基础厚,又基于两者的理论交叉,研究认为功利主义能够为我国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提供发展思路和参考方向。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的司法职业伦理,主要表现为对司法职位和司法角色的伦理要求,既包括司法职位作为具体机构所要求的外在伦理维度,也包含从事司法工作作为特殊群体所要求的内在伦理维度。司法职位伦理体现于入仕选官、考核考课、司法回避以及司法责任等制度中,司法角色伦理则分别从伦理道德的原则性标准和具体行为标准对司法官吏作出要求,并对典型司法官员的个体角色伦理进行了渲染。以古代司法职业伦理为镜鉴,现代司法职业伦理需在有效区分司法职位伦理与司法角色伦理基础上,重视司法角色伦理的培养;加快司法权的“去行政化”,形成专门的司法职业意识;凸显司法职业伦理的“职业化”,明晰具体的适用界限;确保司法职业伦理具有实践性,表现出可操作性、约束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当两个正确的价值观相互冲突而又必须择其一时,教师就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心理困境。这种伦理困境是诱发舞弊、造假等败德行为的主要因素。借助问卷,调查高校教师对职业伦理价值的认知状况,考察其所遭遇伦理困境的类型、应对方式及识别和突破伦理困境的能力。调查发现,教师群体的教学伦理价值偏向分散;科研与教学冲突是教师面临的最主要困境,其次是不知如何处理与上课不认真听讲或考试违纪学生的关系;自行解决和向前辈咨询是他们解决伦理困境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0.
西方宗教伦理与儒家政治伦理价值观的差异体现在:西方宗教伦理以关心人类个体生命和生命意义为目标,具有人性化的色彩;儒家政治伦理讲求“内圣外王”,突显个体应负有的道德责任和历史使命。儒家政治伦理的价值标准是政治利益,西方宗教伦理的价值标准是宗教信仰。儒家政治伦理讲求意义与自愿,西方宗教伦理讲求理性与自觉。中西传统伦理与现代经济伦理具有良好的契合点和连续性,在批判的基础上,传统伦理可以向经济伦理转化。  相似文献   

11.
国际化背景下的工程伦理(Engineering Ethics)核心是“以责任感为基础,以道德规范为核心,以解决道德困境为目标”。该教育理念对推动新工科中国高校工程德育课程思政教改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近年来高校力推工程认证和工程伦理德育教育,但效果欠佳。“工程伦理”课程思政教改实践,可从三方面入手:完善课程环节设计,优化师资队伍,优化教学供给;对专业教材进行本土化改良,立德树人与专技培养并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队伍三结合实现三全育人;探索出以模拟听证会为载体,以师生互动形式为抓手的案例式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目标影响社会工作实习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选择。我国现阶段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目标定位模糊,社会工作实习课程的专业知识标准缺失,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在课程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方面,呈现多元价值观冲突、教学成效不显著、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目标被异化的现象。本文从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目标体系的多元化整合角度,提出构建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整体性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13.
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传统孝德教育能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与层次,也是提高大学生品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我国各类大学中都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时候,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自媒体",以及开展创新活动模式等,积极传播孝德文化。  相似文献   

14.
孔、孟儒家“仁爱”伦理思想主要表现为:孔子的“爱人及物”思想和孟子的“仁民爱物”思想。孔、孟儒家“仁爱”伦理思想所蕴含的生态伦理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是以“仁爱”为一切生命原则.热爱生命、敬畏自然、惜生及物和悯人爱物;二是以完善的道德修养为基础,强调君手人格的培养。孔、孟“仁爱”思想的当代生态伦理价值体现在: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环境伦理道德意识;有助于形成和谐统一的价值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能够弘扬“仁爱”精神,重视生态保护;有助于培养君子生态伦理人格,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15.
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新探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职业型、素质型、品德型的新三型人才;教育思想是以能力和品德为本位;教学过程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体系是技能优先,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师资队伍应为更高层次的“新三型”+ 1型人才;生源渠道为普高、职高并举,职前、职后结合,高中、初中互补  相似文献   

16.
在法学本科教育中,一个还没有得到重视的问题就是法律职业伦理的培养。法律职业伦理的培养有助于促进司法权威,塑造法律职业群体的精神气质。从法律职业伦理的特殊性和法治成熟国家的经验来看,在法学本科教育中开设专门的法律职业伦理课程,强化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对促进法律职业伦理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政治生活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政治伦理的基本问题;个体生存问题以及类生存问题构成了政治伦理的双重底线,个人美德和公共道德的价值共契成为化解政治伦理化与伦理政治化之间互动关系的有效途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政治,亟待建构一种倡导“以人为本”、“和谐的”、“宽容的”以及“发展的”等价值观的底线政治伦理。  相似文献   

18.
社会工作是"舶来品",属欧美产物。建立兼具"国际化"和"本土化"的社会工作专业,培养21世纪的复合型社会工作者,是当前各大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一直在探讨的重大教学课题。法律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法律素养的培养是现代社工人才的必备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高校应明确教学目标,采取"问诊式"教学模式、重新设置法律课程体系和强化法律实践课程等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9.
社会工作行政作为社会工作实务方法之一,一直以来都没有像其他社会工作方法一样获得同样的发展与重视,相关研究也少见问世。社会工作行政人员作为社会工作者和机构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及与其对应的双重职业伦理,使其在工作中面临着比一线社工更多、更特殊的伦理难题。效能与效率的优先抉择、服务案主与社会控制的平衡、专业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冲突是三个社会工作行政中表现比较突出的伦理难题,缓解和消除这些伦理难题,需要各方协同配合,是一项长期工作。  相似文献   

20.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落实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新理念。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培养方面.大多数人认为“三维目标”应该相互整合.统一于课程教学中.不应该彼此分离。事实上,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平均用力强调“三维目标”的.而是在不同时间、不同阶段、以不同方式强调其中之一维,通过其中之一维的强化而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与落实。要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就要细化目标、多角度呈示目标资源、以学生为主体体验“内化”目标资源、“外化”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