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彭国梁 《老年人》2009,(4):36-37
我在《长沙晚报》上开设了一个专栏《彭胡子掉书袋》,其中有一篇《凌叔华笔下的长沙》。文章见报后两天,忽然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说他叫彭明朗,1949年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经济系,凌叔华、袁昌英、和苏雪林都是他们学校的老师。我在文章中写到凌叔华与她的朋友兰子作了一次“衡湘四日游”,他说兰子就是袁昌英。  相似文献   

2.
彭国梁 《老年人》2008,(8):34-35
我为《老年人》杂志写的一系列有关“老年人”的文章,有许多篇都是因书而起。现在所写的这一位凌翼云先生,也是因为书的缘故。2006年,我写作《长沙沙水水无沙》一书时,我的桌上摆满了各类与长沙史料相关的书籍,其中有一本《湘剧诗联选》,编者为张九、凌翼云。在这本书中,有一首抗战初期田汉作词、冼星海作曲的《班歌》,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相似文献   

3.
上次写《让一部分社工先富起来》,意犹未尽,网上对这篇文章也有众多谈论,索性把这话题掰开来,再细细讨论一番。这一次我想换个角度,关起门来对我们社工说几句知心话:社工究竟能“富”到什么程度?  相似文献   

4.
近日复旦大学杨玉良校长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所谈到的有关中国大学精神虚脱的话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作为一名曾经在复旦任教的教师,我为复旦出现了这样一位睿智的校长感到欣慰,同时也为杨——作为一名中国大学的校长——感到无奈。杨的访谈很好地回答了两个基本问题,即“中国大学(目前)是什么样子的”和“中国大学应该是什么样的”,但从逻辑上看,他的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忽略或者说回避了另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为什么是(目前)这个样子的”。  相似文献   

5.
彭国梁 《老年人》2008,(7):28-29
去年底,单位同事唐樱女士送给我一本她与刘笃平先生合著的书《长沙记忆·清末长沙“抢米”风潮长篇纪实》。她说,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刘笃平先生花了3年时间,陆陆续续地采访了当时耳闻目睹清末长沙“抢米”风潮的三十多位遗老,得到了一大批与之相关的珍贵史料。在书的前言中,有这么一段话:“‘长沙抢米风潮’对于经历过那场惊心动魄历史事件的长沙老人来说,记忆是深刻的。  相似文献   

6.
李湘,1976年2月10日出生于湖南长沙。主要担任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节目主持人,并任中央电视台第四套“零距离”栏目主持人,北京电视台“中国娱乐报道”之“娱乐人物周刊,节目主持人。曾经三次被评为“最受欢迎主持人”,荣获中国“金话筒”奖主持人称号。1998年出版个人《写真集》。1999年担任北京恒基伟业“商务通”形象大使、澳大利亚“宝莱”牛奶代言人。2000年拍摄并主演20集电视连续剧《快嘴李翠莲》、《中国第一保镖杜心武》。2001年10月发行歌曲专辑《李湘》。2002年1月21日在长沙成功举办了李湘歌友会。  相似文献   

7.
方字浅谈     
一、“方”字本义探求 我们知道,越是常见的字,它的用法可能就越多.作为一个古今习见的字,“方”也不例外。关于“方”的义项,新《辞源》列在fang音下面的义项有18个,新《辞海》列有25个,《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都列有36个,那么,在这众多的义项中,“方”字的本义究竟是什么呢? 许慎《说文解字》:“方,饼船也。象两舟省、总头形。”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听说许鞍华要在单向街办“黄金沙龙”。身为港片粉的很多人,怀着近乎追星的心态跑去看“偶像”。结果,理所当然地希望扑空。当时主持人问许鞍华:“你认为一无所有是什么状态?”她答:“没钱了。”“有过吗?”“有。”“那会儿追求什么呢?”她抛出两个字:“有钱。”直愣愣的,不带一丝犹豫,台下哄笑。  相似文献   

9.
曾经有两次被人解围的经历。一次是两年前做学生的时候,和一个朋友到女生宿舍去玩。谈着谈着,一位女生说,她准备考研究生。我便水她生意说:“二十七、八的人了,还考什么研究生?”说完之后感到话说重了,还在后悔。同行的朋友却马上接了话题,他说;“照你这么说,中国妇女界要举行庆典了。”那位女生问;“为什么?”他说:“二十七、八的人还这么年轻,当然要举行庆典啦。”由此便转尴尬为和谐。一次是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一天,陪几位客人吃饭。经理迟到了几分钟,只好我陪客人先吃。经理到后,冷不防有位各人对经理说;“小吴说你…  相似文献   

10.
编读往来     
《女性大世界》2005,(4):18-18
辛苦了!新春好!我是贵刊两年来踏实的读者,非常喜欢看杂志里的“话题.人物”和“两性.爱情”,尤其是这斯的《女人三十》和《未婚外遇之情爱报告》,图文更精美了,娱乐性可读性更高了,看完后,我内心深处的情弦被颤动了……  相似文献   

11.
两年前。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一书的策划和责任编辑,方鸿辉,先生曾采访了两院院士严东生教授,并以《青春永驻——访严东生院士》为题。将采访录刊于我刊“科苑风流”专栏。两年转眼逝去,严院士近况如何。他又在忙些什么?  相似文献   

12.
九月 《老年世界》2010,(9):41-41
人在尘海商潮,无一日不看到不听到不想到什么,哪一件事触动了你的心,不妨拿起笔来和大家交流。本刊从11期开始启动《身边话题》有奖征文。体裁:杂文、小品文、随笔、游记均可,限于1300字以内。9月30日截稿。  相似文献   

13.
亮华 《老年世界》2008,(3):12-12
比利时的《老人》杂志曾在全国范围内,对60岁以上的老人开展了一次题为“你最后悔什么”的专题调查。调查结果十分有意思:  相似文献   

14.
贺文兵 《金色年华》2008,(12):52-53
那一天,是2003年5月17目、当时,正在河西通程广场采访的记者看到一群人围在一起议论着什么,职业的敏感让记者钻进人群探了个究竟……于是,“一个与病魔抗争的少年要去北京看升国旗”的感人故事刊发在2003年5月18日的《长沙晚报》上,感动着读者、感动着社会,黄舸的事迹也在星城传开。3年多后,这个少年成了央视“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5.
韩松落 《现代妇女》2010,(11):22-22
最近有一本名为《女人一定要嫁得好》的奇书成了话题,在这本书里.女人被作者果断地分为两种,“嫁出去的”和“嫁不出去的”,作者还开设有相应的培训班,其中一项课程是带领学员参观老人院,大概是起警示作用——嫁不出去的,最后只能沦落在这里!  相似文献   

16.
展读《老年人》今年第2期、第6期关于修改《湘江秋钓》的意见后,也想发表几点浅见。我想改诗者都是好意,想把该诗改“成为一首流传千古的好诗”。但实际上我认为这种改法是很难达到目的的。比如李传补同志将全诗改成:“蓑笠相将钓晚秋,楚山烟树入吟眸。牧童莫问鱼多少,自有真情满白头。”我经过反复吟咏,总觉得不敢苟同。改“湘畔”为“蓑笠”,现在的雨具和钓具都更新换代多次,是否一定要改成柳宗元的“蓑笠翁”才够味呢?改“麓山”为“楚山”,难道只有“楚山烟树”才能“入吟眸”,湖南长沙变化如此之大还不上眼吗?“村童”改为…  相似文献   

17.
笑汀 《老年人》2007,(4):46-46
以自然风物相品评.长沙既乏苏杭园林之雅,亦无西北丘壑之奇;以风月繁华而论.长沙更远逊北京、上海、深圳诸城。然而长沙所具之人文优势,却足以笑傲诸州。清人左宗植有题同人妙高峰雅集一诗,其中“人与江山争气候.天留风月待诗家”两旬.也许道出了此中道理。  相似文献   

18.
讲中国的“文艺复兴”,最近是《南方周末》开的话题,后来有其他学者的回应,论者顺着话题还谈到了后来的启蒙运动的得失问题。在我看来,最有洞见的,还是来自艺术家陈丹青先生的回应:他先将“复兴”与“文艺”两个概念分别对待,然后再讨论两者之间为何会有特殊关联的思路,使他能很快进入问题的关键点。他认为,秋风先生把今日中国的问题归结于“个性解放”过头,是错误的,在这一点上,我很有同感。陈丹青先生谈到的启蒙理念与跟随其后的社会历史进程之间关系的出人意料,我已在《百年启蒙中的几个重大偏差》一文中有所论述。在这篇文章里,我要讨论的主要是在现代艺术的背景下要在中国期待何种“文艺复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长沙四大会战简介新凤抗日战争期间,我方与日寇在长沙有四大会战。第一次1938年11月“文夕大火”后,日寇第11军团长冈村宁次从湖北抽调两个师团,加上原在岳阳、通城的两个师团,共10万兵力集中于岳阳,于1939年9月进攻长沙。我方在湘北有11个军,5个...  相似文献   

20.
“青梅煮酒”这一词语,始见于北宋,晏殊《诉衷情》词云:“青梅煮酒斗时新,天气欲残春。”苏轼《赠岭上梅》诗云:“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后来,明代的章回小说《三国演义》又两次说到“青梅煮酒”:第二十一回:“曹)操曰:‘适见枝头梅子青青,……今见此梅,不可不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