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的分期及其特征──并与李建平等同志商榷魏华龄对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的研天,已经涉及到不少问题,其中议论较多的问题之一是;关于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的分期问题。从目前手头掌握的材料着.在分期问题上有两种意见:一种以1941年1月皖南事变为界....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兴起的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是广西社会科学领域一项对文化积累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的新兴科研项目。这里,就桂林抗战文化十年来的研究概况,包括工作成果和存在问题,作一个回顾性的述评。一、桂林抗战文化研究缘起桂林抗战文化研究的兴起及其重大意义是由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的重要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略论桂林文化城的鲁迅研究论著刘泰隆从1938年10月武汉、广州失守,到1944年11月桂林沦陷之前,中外的大批文化人聚居桂林,掀起了蓬勃发展的抗日文化运动,桂林成为全国抗战文化中心城市之一,俗称“桂林文化城”。本时期中外作家在桂林撰写或发表出版的鲁迅...  相似文献   

4.
抗战八年,我基本上是在桂林度过的。中间虽然去了香港一年,桂林沦陷后又在昭平黄姚呆了不到一年,其余六年多的时间都住在桂林。在抗战期间,桂林是大后方的一个文化城。若从某种意义来说,桂林在抗战文化中所起的作用甚至超过重庆。因为重庆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直接控制下,对图书杂志的出版实行严厉的审查制度,而桂林的自由空气比较浓厚,有大批进步文化人士集中到那里。我记得的有:李四光、李达、胡愈之、陈翰笙、孟用潜、陶行知、陶孟和、张志让、欧阳予倩、夏衍、范长江,白鹏飞、田汉、梁漱溟、林励儒、邵荃麟、张友渔、沈志远、杨东莼、陈此  相似文献   

5.
论桂林抗战文化的国际性曹裕文桂林,在八年抗战中享有盛名.是国内大名鼎鼎的文化城,同时也是国际上一个久负盛名的文化中心,即是说它的抗战文化具有国际性。桂林的抗战文化,其所以具有国际性,是由以下因素构成的。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国际性,决定中国抗战的国际...  相似文献   

6.
桂林抗战文化在世界反法西斯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盘福东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过去了半个世纪,一切问题研究透了么?当然不是。所以应当研究从1938年下半年到1944年上半年这一段佳林抗战文化对世界反法西斯文化的贡献。它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以...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我区学者在研究桂林抗战文艺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先后编篡出版了《桂林文化城概况》、《西南剧展》、《桂林抗战文艺辞典》等一批专著。这些专著,为读者了解桂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李建平同志数年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曾参与了上述部分专著的编写,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素材,并有着新的发现。这些年来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了许多研究论文。最近由漓江出版社出版的《桂林抗战文艺概观》,只是他研究成果中的一个部分。这本书的篇幅虽不算大,但却把这一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为人们从理论上了解桂林抗战文艺,又提供了新的窗口。 本书采用“概观”的写法,有着较为显著的特点,它既不是单一的史的描述,也不  相似文献   

8.
一、奇异的文化景观桂林抗战文化 ,是 2 0世纪上半叶的一个文化奇迹。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岁月里 ,桂林这座抗战前仅有 7万人的南方小城 ,竟在战争爆发后的一两年时间里一下子繁盛起来 ,发展成为拥有 30多万人口、数十家报刊、上千文化人聚集活动的战时大后方的重要文化城。从 1938年到 1944年 ,先后在桂林活动的作家艺术家和新闻记者有 :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柳亚子、徐悲鸿、田汉、艾青、胡愈之、胡风、盛成、贺绿汀、马思聪、凤子、范长江、萨空了、杨朔、秦牧、欧阳予倩、王鲁彦、艾芜、周立波等 ;著名学者有 :陶行知、梁漱溟、…  相似文献   

9.
抗战文化是桂林历史的丰碑。桂林抗战文化所孕育的抗战精神,是时代的产物,与中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已经深深地熔铸于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继承抗战优良传统,对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时期的桂林,曾有“文化城”之称,指的是1938年到1944年秋桂林疏散这一段历史时期,桂林成为了战时中国大后方的文化中心之一。此外还有一个中心就是重庆。由于重庆是当时国民党中央政府所在地,思想控制比较厉害,政治空气在某些方面还不如桂林宽松,因此,桂林文化城的文化活动也开展得比较蓬勃,各项文化活动都获得了可喜的成果,在我国现代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占有着一定的历史地位。由于桂林文化城的历史地位,当年的文化工作者就有过评价。认为“在抗战期间,  相似文献   

11.
桂林抗战文化,是抗日战争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及其在广西贯彻执行的成功。为了很好地搜集、整理这一时期的文艺特点,广西社会科学院的同志们经过10年的奔波忙碌,艰苦耕耘,在有关单位和人士的支持下,终于在出版了《桂林文化城纪事》、《桂林文化城概况》、《文艺期刊索引》、《西南剧展》、《欧阳予债与戏剧改革》等几大本史料专辑的基础上,于1989年4月又推出了一本厚重的《桂林抗战文艺辞典》(以下简称《辞典》)。《辞  相似文献   

12.
广西社会科学院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的《桂林抗战文艺辞典》(以下简称《辞典》),收入桂林抗战时期有关文学艺术方面的人物、作品、论著、报刊、社团、文艺活动的条目1900多条,全书65万字,是研究抗战文艺不可缺少的工具书。早在1980年,广西社会科学院就组织了一批研究人员收集整理桂林抗战文艺资料,先后出版了《桂林文化城纪事》、《桂林文化城概况》、《文艺期刊索引》、《西南剧展》、《欧阳予倩与桂剧改革》等研究资料专集,为编撰《辞典》打下了雄厚的基础。可见,《辞典》是在占有丰富资料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时期,大批爱国救亡艺术家由沦陷区撤到西南大后方,使桂林成为大后方抗战文化活动中心之一,出现了文人荟萃、艺术繁荣、作品丰硕、出版兴盛、艺术活动频繁的繁盛景观。桂林抗战文艺的繁盛,促成了桂林"文化城"的美誉。  相似文献   

14.
1938年10月,武汉、广州相继沦陷,大批文化人先后云集桂林,投身抗战救亡文化运动,桂林遂以“文化城”蜚声中外。出版业空前繁荣,报纸杂志琳琅满目。文化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据不完全统计,约有四十个左右。有些全国性社团,还在桂林设立总部。1939年10月2日,桂林文艺界“本‘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之原则,联合全桂文艺界一致为  相似文献   

15.
回忆桂林文化城的几个片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林文化城的由来,自有它的历史原因和产生条件。早在抗日战争之前,就有看一定的基础,抗战爆发后,全国的许多文化人先后到过挂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文化运动,并且很快地普遍展开,从而使桂林成了著名的“文化城”。桂林,不仅是广西的文化“制高点”,而且也是南方文化较高的城市之一,自古以来是南方的名城。就中国的旧文化的标准来说,通常是将“科举”的“功名”作为衡量的尺度,就是说,一个地方有多少“举人”,多少“进士”,以至于有几位“状元”、“榜眼”、“探花”,来定其文化水准的高低。桂林从唐代开始,“功名”之士络绎不绝,就说“状  相似文献   

16.
桂林抗战文化研究2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林抗战文化研究,应追溯至60年代初,当时,《广西日报》副刊专门开辟“桂林文化城忆旧”专栏,先后发表了夏衍、司马文森、周钢鸣、秦似、李任仁、林路、汪巩、洁泯等当年在桂林工作和战斗过的文化人的回忆文章,与此同时,广西师范学院(今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还专门组成了“抗战时期桂林文学研究组”,对桂林抗战文学史料进行搜集和整理,并编成《抗日战争时期桂林文艺史料》初稿,内容包括抗日战争时期的文艺运动、文艺理论与作家作品研究、桂林抗日战争时期文艺界活动大事记、文艺刊物介绍等,内收郭沫若、茅盾、邵荃麟、夏衍、田汉、熊佛西、焦…  相似文献   

17.
桂林抗战文艺是中国整个抗战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建平同志从无数文献资料中抽出其中的主要情况,进行系统整理与概括,写成《桂林抗战文艺概观》。这本书最近已由漓江出版社出版。它具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8.
桂林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其山水甲天下,并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的形成又将其文化发展推向了高峰。当时,成千上万的文人志士和广大群众聚集在一起,开展各项抗战文化活动,演出剧团层出不穷,出版物如雨后春笋,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在历史的奋进中创造了光辉的业绩,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几十年后的今天尚有诸多国际、国内的专家、文化工作人员对此竭力地研讨和深掘,桂林文化城研究成为国际学术会议上的热门课题。为了更好地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桂林历史文化,将桂林历史文化发展脉络条理化,桂林市文化研究中心、广西桂林图书馆组织部分人力,对桂林文化历史作了大量的基础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由漓江出版社出版了由刘寿保、唐国英等人编纂的《桂林文化城大事记》。  相似文献   

19.
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桂林抗战文化遗产,既是桂林人民的精神财富,又是桂林当今文化产业开发的资源宝库,更是桂林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而且蕴藏着极大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20.
桂林文化城是指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之后至1944年11月桂林沦陷之前这一历史时期的事情。它的全过程可以说是一波三折的,从上海、北平特别是广州、武汉陷落之后,许多的文人学者纷纷云集桂林,于是桂林便成了当时国统区的文化中心。皖南事变是一个转折,由于桂系参与皖南事变,一大批文人志士被迫离开桂林去香港或海外,桂林的抗日文化活动便转入了低落时期。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