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孙宇  张园 《学术界》2012,(5):134-142,287,288
在激励更多社会力量投入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行动中,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是两条主线,现代化的传媒工具是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得以成功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共同合力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整体观,剖析了科学教育和科学传播的理论演进,以及科学传播的机制模式会"倒逼"促使正规学校的科学教育加快改革步伐、协同一致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科学教育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12月,其前身是2002年4月成立的西南大学科学教育研究所。中心主任为廖伯琴教授。中心下设科学教育课程研究所、科学教育跨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3.
任鸿隽科学教育思想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鸿隽的科学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主张扩大科学教育的领域,将科学与各项事业相结合并促其进步;将科学方法应用在教育上;注重科学的精神与智能训练.  相似文献   

4.
蒋梦麟是西方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倡导者。在此基础上,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学教育思想:反对顽固守旧和全盘西化,提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追求个性自由,倡导发展通俗科学和研究高深学术并存,讲求科学的教育方法。蒋梦麟的科学教育思想对现代中国教育乃至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李晓燕 《江淮论坛》2009,(6):175-179
教育的第一要义是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为个人的充分和谐发展服务。纵观世界教育发展史,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有“科学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和“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这些教育思潮在特定历史阶段顺应了时代需要,但由于科学与人文自身存在的不足,这些思潮呈现出相互更替、妥协和融合的历史轨迹。基于对当代教育发展趋势的审视,文章提出“科学的人文教育”这一理念,指出它既不是“‘科学的人’教育”,也不是“‘科学的并且人文的’教育”,而是“科学的‘人文教育”’,其根基是“人文性”的,其发展方向是“科学性”的,其宗旨是使人朝着符合人性的方向发展,并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进。  相似文献   

6.
杨汉超  赵虹  谭劲松 《理论界》2009,(8):186-187
本文对后现代科学观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其在科学教育中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为中国科学教育改革提出一个可资借鉴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李桂兰 《理论界》2006,(9):92-93
高校加强科学的人才观教育,要把握科学人才观的内涵,认识加强科学人才观教育的重要意义,明确科学人才观教育的途径和措施,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8.
贝尔纳的科学教育思想中包含的多元化的科学教育目的观、开放性和综合性的科学教育课程观、探究与体验的科学教育教学观、过程取向的科学教育评价观,与后现代主义的教育理论主旨在诸多方面是一致的,因而表现出一定的后现代意蕴。  相似文献   

9.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论杜以德,乐传永考察中外教育史可以发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调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区别及其互补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在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方面各有其不能互相替...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科学理论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然而,教育科学理论下嫁,仍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改革以来,教育科学理论研究领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汉有关教育理论及经验方面的刊物就有400多种。西方和苏联、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持续实施,科学与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从国家角度来看,科学与教育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从个人角度来说,科学知识能够提升一个人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科学与教育》是19世纪英国教育家赫胥黎在科学与教育思想方面集大成的著作,其中许多创见,至今仍给人们以深刻启迪。  相似文献   

12.
科学本质观是当今科学教育研究与改革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从“科学世界观”、“科学探究”以及“科学事业”三个维度就初中科学教师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开展了调查。调查结果发现,教师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之间的关系、科学家角色、科学发现的过程等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提出了促进初中科学教师科学本质观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紧密相关、相互促进。素质教育必须从二者的辩证统一出发,双管齐下,尤 应从人文教育入手,才能给科学教育以巨大的精神支撑,并提供动力、方向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美育的含义和美育的任务 美育与美学不同。美学指的是研究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审美关系,特别是研究这种审美关系的集中形式——艺术和文学的社会科学。美育指的则是“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一门审美教育科学。我国现代的美育,是党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科学的认识比以往更加深入,传统科学观面临诸多困境,实践科学观应运而生。实践科学观是一种理解科学的新途径:它认为科学具有活动性、主体间性、语境性和异质性。从原来的理论优位转变为实践优位,以作为文化和实践的科学取代了作为知识的科学。科学观的这些新进展必然要影响和推动科学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科学文化哲学的三大使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文化哲学是一种新型的科学哲学。它走的是一条以问题而不是以学科为导向的学术道路。由于其问题广泛涉及密切相关的科学、文化和教育三大领域,因而它不仅是一种新型的科学哲学,还是一种新型的文化哲学和一种新型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三者的有机统一。它将从根本上打破条块分割的学科界线,肩负起科学哲学、文化哲学和教育哲学的三大使命,用新的科学观、文化观和教育观突破并超越陈旧而僵化的科学观、文化观和教育观,从而切实引领科学、文化、教育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繁荣发展。科学文化哲学凸显的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代的伟大主题和精神。  相似文献   

17.
刘卫萍  刘绍勤 《云梦学刊》2007,28(5):128-130,138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孰重孰轻的争论主要体现在赫胥黎的科学文化价值论、罗素对“实用”教育和“装饰”教育的见解、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中的人文精神等方面。战争的悲剧和威胁、科学技术的非人道后果、人自身的危机是当代人文主义复兴之原因。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主要内容有: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格完善,重视科学人道主义教育,重视和加强道德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必然融合是未来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时代,社会要求中小学校既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又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感。事实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深度融合是中小学校落实这一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中小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路径。已有研究表明,实施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教育包括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互涉、科学方法与人文方法的互补、科学思维和人文思维的互动以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互渗。基于此,广大中小学校要找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契合点:深化课程改革,推动科学与人文实现知识上的融合;实施探究性教学,促进科学与人文在教学过程中的融合;开展多元化评价,引导科学与人文趋向深度融合;建设融合型校园文化,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提供教育生态。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科学哲学的角度,通过对科学共同体概念的认识,探讨物理教育共同体的结构、类型、特征,把握现代社会对物理教育共同体范式的影响,期望现代物理教育共同体的研究从不自觉的状态进入自觉状态,更好地发挥科学哲学对物理教育共同体的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时代呼唤科学与人文相融,科学和人文综合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高等学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起米,对于在新世纪新阶段落实科学教育观,全面推进高校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